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131822359598

    你認為植物動物礦物,中藥和西藥的區別在哪裡?

    中醫認為,植物界的植物入藥,動物界的動物入藥,和礦物質的礦物入藥,其中生物鏈的性味功能,沒有被破壞改變本質效能。中醫治療疾病的藥物效果,就是利用生物鏈本質性味功能的刺激,治療疾病產生效果的作用。大自然非常微妙的玄機,人類是科學無法研究解釋的效能。例如藕根~用刀切就會變黑,用手分斷。梨子打碎和小刀分,都有口感的區別。秋天嫩南瓜~用刀切會變味,用木棒打碎等等。又如:人們吃的大米,蔬菜等能象西醫化學藥品提煉嗎?不可能的道理。中醫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西化都會失去和改變效果的作用。中醫藥動植物生物鏈是調理性刺激產生治病救人的作用,西醫化學是傷害性刺激,紊亂氣血運化產生副作用,就是產生這個治療效果的區別。

  • 2 # 好孩紙尼可樂斯

    對於醫藥方面,基本是文盲,早年是學電子的。

    我想中藥-西藥最主要的區別中藥是用動植物本身的特點來均衡人體機能,控制病痛。而西藥是用現代工業,化學合成出來的物質,來迅速消除病痛。前者對身體傷害較小,去痛慢,療效慢而緩。而後者,去除快,但是副作用也要大的多,容易造成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害。

    中國本草綱目,算是最全的關於中藥的書籍了,而國外也有用動植物或者礦物治療的,但是能夠寫成書籍的,恐怕就中國的本草綱目了。這也是我們古人的智慧結晶。

    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最終目的是治病救人。中藥有一定的侷限性,而西藥也不是萬能的,所以,它們互補,我覺得才能達到天衣無縫的效果,希望如此。

  • 3 # 超然智者

    從治病的原理上說沒有區別,都是人體生命活動或者說新陳代謝所缺的重要物質或微量元素。所不同的是有的消化吸收快,有的吸收慢。

  • 4 # 玩石頭先生

    植物、動物、礦物都可以入藥。

    中藥是對植物、動物、礦物直接磨粉、萃取、熬煎等方法提取有用成份而使用。中藥絕大部分是以配伍形成的對某種疾病有效且有輔助調理調養之功能。

    西藥則是將植物、動物、礦物中提取有用成份並採用化學方法裂解、合成形成的對某種病菌或病毒、細胞有特效的藥品。

    中醫應稱傳統醫療,實際世界各國都有,而中國集幾千年理論與實踐之大成總結,早期沒有儀器和裝置情況下引領世界醫療。

    西醫應稱現代醫療,雖發展時間不長,但集全世界醫士和現代科技之大成,當然優於中醫。

    中醫中藥、西醫西藥,各有所長,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才是未來發展趨勢,而不應互相排斥。

    個人觀點,供參考。

  • 5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從中醫角度看,中藥是自然藥,具自然屬性。

    動物藥屬於“有情”之藥,對人體的補益和調節比較大。

    植物藥是最常用的中藥,脫胎於人的飲食,在生長過程中富集了一定的成分,有利於彌補人特定的身體需求。

    礦物藥在中藥裡屬於偏性比較大的藥,用於平衡人體較大的偏差。

    西藥是化學藥,是特定化學成分(有效成分)的提純品。

    中西藥的不同在於治療原理的差異。西醫強調的是以有效成分針對疾病組織成分起作用,中醫則是以藥的性味,抵達人體,進而透過類似於食品的作用,調節人體的整體平衡。

  • 6 # 紅色土地640

    世界上所有的土醫都是直接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做藥物,這是極其原始和落後的土醫用藥。

    可以把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當作垃圾來說明。

    落後國家為什麼要進口洋垃圾?

    因為洋垃圾也是一個"寶庫",裡面有金銀銅鐵,有電子元件,有皮革塑膠。

    把這些有用的材料撿出來,簡單的加工就是有用的工業原料,省去了許多工業生產環節。

    洋垃圾裡面也有許多廢物,甚至還有有害物質,不能百分之百的使用。

    植物動物和礦物藥也是這樣:有有效成分,無效成分和有害成分,不能百分之百的使用。

    但是要提煉出有效成分,比從洋垃圾裡撿出有用物質要複雜,要靠化學理論和化學工藝。

    中醫的理論沒有辦法提煉有效成分。

    中醫界的"現代中醫"製藥研究人員,都是全盤採用西醫製藥工藝來提煉有效成分。包括屠呦呦也是採用西醫製藥技術發明了青篙素。

    提煉有效成分,可以使原料的效果倍增。例如青篙植物,過去是默默無聞,自從提煉有效成分以後,就成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

    中藥與非洲土醫沒有區別,直接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藥,是最原始和落後的,沒有資格吹牛皮。

    中藥與西藥的區別就是:

    中藥代表了土醫的原始和落後!

    西藥代表了現代化和人類的進步!

  • 7 # 小烙垚說事

    中藥:中國傳統使用的植物,動物,礦物藥及其成藥稱中藥。 西藥:有機化學藥品,無機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稱西藥。 成藥:按療效顯著的常用處方, 將藥物製成一定規格的製劑,給予通俗的名稱,患者可不經醫生處方直接購用,這種藥品稱為成藥。 中藥的來源有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一般認為,中藥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1、四氣五味:中藥的“氣,味”實際上就是藥物的性質,味道。“四氣”也稱“四性”是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寒性涼性的藥物都具有清熱性,瀉火,解毒等作用。熱性溫性的藥物多具有祛寒,助陽,溫中,通絡等作用。此外,尚有一類藥性平和的藥物,稱為性平。“五味”是指藥物具有的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味道。味辛的藥物具有發汗,行氣,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藥物具有緩解,調和,補益的作用;味酸的藥物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味鹹的藥物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此外藥物還有澀味和淡味,澀味的作用與酸味類似,可歸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滲溼的作用,因淡味理解為無味,所以習慣上也只稱“五味”而不稱“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藥物進入人體後,分別產生上升,下降,發散和瀉利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具有升浮性質的藥物,有向上向外的趨向,分別有昇陽,發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質的藥物,則有下行向內的趨向,分別具有潛陽,收斂,清熱,降逆,滲利,瀉下安神的作用。

    3、補瀉:補就是補其不足,即補益身體的虧損,增強機體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虛弱症狀。如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瀉就是瀉其有餘,即祛除致病因素,調整機體功能,制止病勢發展。如解表,瀉下,利氣,利水,祛痰,導滯,催吐,消積等。 4、歸經:歸經是指藥物對人體不同部位疾病的選擇性治療作用。它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某些藥物能治某經的臟腑及其經絡之病,則此種藥物就歸入該經。此外,藥物的五味與五臟亦有一定的關係,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這也可作為藥物歸經的參考。

    5、配伍:配伍就是按病情的需要和藥物效能,選擇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前人用“七情”表示中藥的配伍關係。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方面。只用一種藥物稱為“單行”;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合用使療效增強稱為“相須”;兩種功效不同的藥物合用,一種為主藥,另一種為輔藥,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稱為“相使”;一種藥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種藥物的抑制稱為“相畏”;一種藥物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稱“相殺”;一種藥的功效被另一種藥破壞稱為“相惡”;兩種藥同用能產生有害的作用稱為“相反”。

    6、禁忌:中藥的用藥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指相反,相畏的藥物一般不宜同用。所謂相反者是指兩藥合用後能產生毒性;所謂相畏者,是指兩藥合用後能使藥效降低或消失。此外,中藥的禁忌還有病情禁忌和藥食禁忌。病情禁忌中,如病屬陰虛陽亢者忌用辛溫燥烈之藥;有實邪病者不宜用收澀之藥等。藥食禁忌俗稱“忌口”。 中成藥:是對於中藥原藥進行加工,配製中成藥的原料,必須經過炮製,才能調配。中成藥的劑型:中成藥的劑型分為:丸劑,散劑,膏劑,丹劑,膠劑,酒劑,露劑,茶劑,錠劑,沖劑,片劑,滴丸,糖漿劑,注射劑,膠囊劑等。 中成藥的誤區:

    1、中成藥毒性小,用量可大可小。中成藥較西藥毒副作用小,但並不是所有的中成藥都是無毒的,所以,服用劑量不可以任意加大。有許多中成藥含有毒性成份,千萬不可盲目加量服用。

    2、中成藥顯效慢,需要長期服用。有些中成藥含有重金屬鉛汞等,如果長期服用,會在人體內產生蓄積中毒。中醫治病講究“糾偏”,就是以藥物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應用中成藥時間過長,必然矯栓過正,引起新的疾病產生。所以,不管哪種中成藥都不適宜長期服用。

    3、中成藥顯效慢,不能用於急救。有許多人認為,中成藥不適合甚至不能用於急救,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中成藥中有許多是搶救危重病人的良藥,如搶救中暑用的十滴水。

    4、中成藥沒有失效期,貯存多久都能服用。目前,由於中成藥的效期研究工作組相對滯後,絕大多數中成藥還沒有確定有效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藥品就可以無限地使用下去。為確保藥品質量,醫藥行政部門規定,對非效期藥品效期管理實行“五年報驗

  • 8 # 北中醫北辰中醫博士

    植物動物礦物屬於博物學分類,在此之前,它們是天然存在物。

    這些植物動物礦物只有按照傳統中醫理論(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性味歸經等)指導應用時,才成為中藥,否則它們只能是天然存在物,不能稱之為中藥。當然,可以藉助現代科技對其進行提純、提取,但是過度加工,使其喪失了寒熱溫涼、升降浮沉、歸經等效能,且不能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應用,它們便不能稱之為傳統中藥,只能算作現代中藥。

    這些植物動物礦物按照西醫藥理論進行製備、應用時,才是西藥,否則它們也是天然存在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時期和儒家齊名的一大顯學學派墨家,秦漢之後為何就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