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從指引進行遠航

    天下學派皆有分支,墨家學問,學先定罪,不足道也。天下治道不在空談,而在力行。墨家也好,儒家也好,法家也好,誰能融入大爭潮流而強國富民,誰便是正道!否則便是空談大道貽誤天下,必將為大爭之世所遺棄。

  • 2 # 錦衣乞丐

    在西漢剛建立的時候,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受到統治者的喜愛。但在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經成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而主張清靜無為黃老思想被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所不喜,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理念與漢武帝當前所面臨的形勢相符合。

    於是在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知識到長安策問,而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而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後來就發生了影響中國近兩千年統治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墨家的思想主張是:兼愛、非攻、節用、明鬼、天志等。因為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產生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

  • 3 # 桃花初九

    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的自然要數儒、墨、道、法這四家,但自從秦漢一統天下後,它們的命運開始分化。

    首先墨家的學問並不利於統治者收攏權力,相反還在強調兼愛與非攻,兼愛弱化了統治階級的權威,非攻則為任何企圖擴張、雄才大略的君王所不喜。其次墨家的尚賢是過度的尚賢,恨不得以賢能與否來判定人們的社會地位,但是人非聖賢,就算是在今天,要是有人說了這樣的話,怕是大家也嗤之以鼻。墨家有兩個身份,是一個民間治學團體,也是一個民間救世團體。在兼併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民生活疾苦。憑藉著獨特的治學理念,墨家學派招攬了一幫懷揣著獨特理想的能人志士,他們一邊治學,一邊在世間踐行著自己的理念。 於是,哪裡有以強凌弱的不義戰爭,哪裡就有墨家的弟子,哪裡又不義的政治行為,哪裡就要墨家的弟子,那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團體,他們不歸附於任何國家和政府,他們不為私仇,他們心裡也沒有私仇,他們只為兼愛,他們心裡只有非攻。 作為當局者,墨家就相當於是個民間非政府武裝組織,遊俠性質,掌控不了力量強大,影響力巨大,對當局政府來說可能貽害無窮。哪個政府願意放任這樣一個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存在?大秦統一之後,作力行法家的強勢帝國,更不容許這等不穩定因素存在。

  • 4 # 孤罔炎史

    兼愛非攻的思想只有在戰國時代才能存活,進入大一統的時代就沒有市場了。不是說百姓不認可,正相反,是統治者極不認可而百姓認可也沒什麼用。

    墨子理論太超前了,而且他們的行為都是苦行僧級別的,嚴於律己,仁以待人,注重實踐,自力更生。實在是千古楷模。可一旦選擇了墨家,統治者還怎麼玩?天天自己下地幹活?不許享樂掙錢有什麼用?別說統治者不認可,就是文人士大夫階級也不認啊,鬼才願意過那樣的生活呢。

    再加上墨家子弟若逢協助平叛,一定是鉅子在前衝鋒,有德行的死的快,傳承自然就成問題。再加上墨家本身行事作風的嚴苛,也很難讓更多人選擇,長此以往,人員稀缺,士者排斥,統治不要,也就難免走上沒落之路。但墨家思想太接地氣了,有興趣建議大家都看看。

  • 5 # 吃不起肉的學者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人,按他原本的身份,這個名字絕不可能被載進史冊,孔子是沒落奴隸主貴族,孟子和荀子都是新興地主階級,很多思想大家出身於社會名流,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少從事最低等的體力生產勞動,因此才有時間去思考一些哲學問題,許多平民也許認可和支援某家觀點,但更多是在發愁今年的糧食收成能不能抵得了。

    但在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空前激烈,各諸侯國都崇尚法家,只要實行變法就可強國,墨家不符合當時的發展潮流,接著後來的漢朝的“罷黜白家,讀尊儒術”,墨家也就滅亡了。

    但墨家精神沒有滅亡,它被儒家思想吸收了一部分,比如法家道家,都被儒家思想吸收了一部分。

    墨家與儒、道、法三家有一點差別,那就是它不僅有一套學說,還有自己的組織。這方面它與晚起的作為宗教的道教和東漢以後傳入 中國的佛教相類,胡適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視為一種宗教,所以我們不妨拿墨家與釋道二教來做比較。就外因看,百家既罷、儒術獨尊的歷史環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樣不能居廟堂之高的道教(個別時期除外)卻沒有像墨家一樣消亡,反而在民間發揚光大,並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底層民俗文化。

  • 6 # 滄浪水清纓濁足

    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還是很大的,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到了秦漢之交,墨家已急趨衰微,墨子的影響日漸減小,墨家學派幾經支解,並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影響;

    2、墨家學說過於理想主義,比如其標誌性學說“兼愛”,提倡一視同仁地愛,不因親疏而分差等,正常人很難做到。

    3、墨家嚴酷的自律行為類似苦行僧,非常人所能接受。

    4、墨家幾乎全憑墨子一人撐起整個派系的門柱,而其死後墨家再未出過十分偉大的領袖。

    5、墨家的社會組織結構嚴密,甚至有敢死隊,可以隨時介入防禦性戰爭,踐行“非攻”的理念。這種類似無政府主義或“黑社會”的存在是任何政權都不會容忍的。

    基於以上墨家從秦漢以後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銷聲匿跡了。

  • 7 # 清悠初見

    答:墨家在秦漢以後的兩千年曆史長河中銷聲匿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主要由內外兩方面的問題造成的。

    一、外在問題

    墨家的核心思想與政治社會環境相悖。在戰國初期,墨家的核心思想以“兼愛”為核心,同時主張“非攻”、“尚賢”,雖然受到了平民階級的喜愛,但是墨家以尚同、節用、節葬的治國主張,卻得不到貴族和君王的認可,你讓這些貴族階層活著不能享受權、錢帶來的好處,生活不能奢靡,要和老百姓一樣清苦,死了也不能厚葬,這誰受得了。要知道當時的殯葬文化是“事死如事生”,人們信奉鬼神,認為自己死後靈魂會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貴族階級和君王會在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建造陵墓,規模宏大,陪葬的一應用具與活著的時候一般無二,墨家主張節葬,不就剝奪了他們繼續享受美好生活的權利,無論如何貴族階層都不會贊同。墨家還反對當時的兼併戰爭,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君王可以透過發動戰爭,很快的得到好處,提升國家的實力,墨家不讓君王打仗,這更得不到君王的容忍。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一統天下的格局已經無可避免,但是墨家仍然站在秦國的對立面上,幫助其它的國家抵抗秦國的進攻,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用法家的學說來統治國家,對於墨家這樣沒有眼力界的組織,秦始皇是不遺餘力的打壓,墨家的影響力和勢力都受到極大的打擊,逐漸勢微。到了漢朝,漢武帝獨尊儒術,墨家主張“兼愛”的思想又與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尖銳對立。儒家代表的,是貴族立場,是從統治者的角度考慮的,是為貴族階級服務的,所以漢武帝極力發展儒家學說。而墨家的思想代表的是平民階級的立場,其主張的是完全的博愛,這樣的思想,對於封建皇帝專制非常的不利,皇帝怎麼可能接受,不但貴族階層受不了,連老百姓也做不到,誰都沒有這麼高的思想覺悟。因此,漢武獨尊儒術時,第一個被拿來開刀的就是墨家,也最早被打壓。二、內在問題墨家之所以消亡,內在原因是苦修制度和師徒單傳制,但最主要的,還是苦修制度造成的。墨家崇尚苦修,內部的組織制度極為嚴苛,墨家一直有以身殉義的習慣,如果說到的沒有做到,就會以死明志。可以說,墨家學徒是如同死士一般的人物,雖然墨家的學說或許傳播性大,但真正能夠成為墨家學徒的人,是鳳毛麟角的。因此,墨家的消亡是由自己外在的政治主張和內在苦修制度造成的,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 8 # 煮豆青年

    墨家,戰國時期曾與儒家並稱“顯學”,更與儒道共稱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然而這樣一個實力強大的學派,卻在後期逐漸消聲覓跡,可以說是其獨特前衛的見解,雖受到下層民眾的強烈認可,卻被上層王公貴族所鄙棄。

    1.內部問題

    墨家,自墨子之後,再無能扛起大旗的鉅子。這就使得墨家在墨子之後發展出現困難。其次,墨家後期對政治參與度不大,從政治哲學學派向理工學派轉移,在重文輕理的古代,這是自尋死路。

    2.理念問題

    眾所周知,戰國是階級固定的時期,上層就是上層,下層永遠是下層。墨家所謂“兼愛非攻,節用明鬼”等,雖然受到普通人認可,但這觸犯到了上層貴族的利益,自然受到排擠。而且其自建武裝進行“非攻”的行為,自然被貴族視為眼中釘。

    3.學派競爭

    在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時期,優秀的學派眾多,楊朱學派、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雖然起初墨家十分受士階層的認可。但他超前的顛覆性理念和追求苦行般的生活,著實讓無數人無法接受,這使得他在後期招收學員的時候十分吃力。更實在其他學派被統治者重用時期被徹底消滅

    4.王公抉擇

    雖然墨家十分受民眾歡迎,但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法家最易管理秩序,壯大國家、儒家最易維護階層,團結民心、道家最易休養生息,強國富民,而墨家,難道要皇帝愛好和平,節衣縮食嗎?不用想,不可能有皇帝選墨家呀。雖說現在看來墨家思想如此進步,但就當是社會來講,墨家是註定被淘汰的。

    綜上,墨家被淘汰是社會的選擇,不為上層社會服務的學派,註定無法生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志安被原諒,黃心穎被雪藏,同樣風波之中,為何男女遭遇區別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