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菜刀影視
-
2 # 我是懷舊
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
3 # 播玉齋
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禮,類似今天所說的德育,即做人品德方面。
樂,音樂,尤其是古代的禮樂。
射,弓箭。
御,駕車之術,就像今天駕照已成入職的基本要求之一。
書,讀書識字,書法,文章等文字方面。
數,通術。不僅僅指今天的數學,指技術、技能。
-
4 # 十之六
禮、樂、射、御、書、數。說白了就是禮節、音樂、射箭技術、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法、理數和氣數。而且就算古代的基本技能。
-
5 # 梅里一了
謝邀,周代絕對是人類社會管理學上的一個偉大的存在。3000年前,一部《周禮》勾勒出一個龐大的社會管理體系。僅教育這一塊就己高度的社會化、系統化,並由國家派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六藝“就是當時國家指定的教學大綱。《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說:周代貴族子弟八歲開始入學,保氏就是當時的教育工作者,分別教授六大類的科目,禮,樂,射,御,書,數。每一科目又分細目,分別為:
五禮,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
六樂,指《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這六套樂舞,是從黃帝到周武王歷代宮庭的經典樂舞,用於盛大的祭祀典禮。《雲門大卷》用於祭祀天神;《大咸》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
五射,五種射箭的技法。分別為:
1,白矢。訓練射箭的力道,得把箭靶射穿,露出白色的箭頭。
2,參連。訓練連射技術。三箭連續發射,矢矢相屬,
3,剡注,訓練俯射技術,剡,銳利,注,向下。俯射要求速度,箭矢發出嘯音。
4,襄尺,訓練射箭的禮仗規矩。跟領導一起打獵,不能跟領導並排站立,得後退一尺。
5,井儀,訓練齊射技術。四矢齊發,同時中的。
五御,即五種駕車的技巧。分別叫:
1,鳴和鸞。在車上裝上鈴鐺以提醒路人,相當現在汽車上的喇叭。但這鈴聲有講究,得敲出鸞鳳鳴叫的和諧之音。
2,逐水曲。相當現在駕校教的走"8‘字的彎道駕駛技術。
3,過君表。相當於現在閱兵式上的駕駛技術,整齊,均速,莊重。馬要象馬術賽中的盛裝舞步。君,是最高統帥,表指國旗。
4,舞交衢。交衢,十字路口,舞,多輛車交叉快速透過,估計有點飄移的本領。
5,逐禽左。有點象現在汽車兩輪著地,傾斜駕駛技術。右手駕車,左手抓住奔跑的禽獸。
六書,漢字造字的六種基本規則。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九數,九門“數”學功課。分別為: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
上面列了一堆,有文有武,還有算術。都是實用性很強的科目。真要掌握,博士後未必拿得下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六藝,貫穿了素質教育的精神。
-
6 # 拓跋飛翼
六藝
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教育體系。其中,六藝就是一個很完善的體系。如今見到的關於“六藝”的說法,有兩種形態:一、周朝時期的六種技能,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通五經貫六藝”中的“六藝”。(《周禮》)二、則是孔子為其門人弟子開設的課程,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門課程。
六藝應該是古代非常完善的教育體系六藝就應該是是周代的六種技能。禮,應該是禮節,當時有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樂,指音樂,有六樂之說(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指射箭之術,有五射之說(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御,指駕馭馬車的本領,有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書,指書法;數,指演算法。
禮、樂、射、御、書、數這個六藝,包括了類似如今中小學教育中的德、智、體三個方面的內容,涵蓋了教育中的文、理兩個方面。中國的古人是多麼的牛氣,很早就能完善教育這個複雜的體系。
飛翼君言:中國古人確實很牛的。中國古人很多東西和素質是今天人們缺失的。我們不應該丟棄中國的傳統,應該發揚光大!
-
7 # 誰偷了我的Flower
大家可能對“六藝”有自己的見解。通常呢它就是指:禮 樂 射 御 書 數,這六門“社會功課”。
咱們來一一說一說
“禮”:咱們可以理解成禮儀,禮節。
具體分為:吉(主要是對天地人的禮,一般認為“吉禮”為五禮只首)兇(主要是對“白事”的一些繁瑣禮節)軍(顧名思義嘛,軍隊演習、出征、凱旋等一些禮)賓(生活中的禮,接待賓客,上到王公貴族,下至平民奴隸)嘉(我的理解是,比如人際關係、餐飲文化禮節、成年禮呀!這一類“紅事”所用之禮)。在古代活的很累呀!“禮”很重,條條框框很多,很繁瑣,當然這個“禮”可不當當是簡單的禮節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君主約束限制平民貴族的一種手段,屬於封建時代的一種重要因素。
“樂”:音樂,這個和咱們這個時代是一樣的,對於“樂”不是很瞭解,不多做解釋。
“射”: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整一套射箭技術,按照熟練程度或者準度,可分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射”這種運動具有貴族化的特點,是為了修身養性,鍛鍊身體,培養貴族氣質而設定,這個一定要和現在的“射”區分。
“御”:駕馬技術,鄭玄曰:“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qu),逐禽左”,說的是駕馬或駕車時的一些熟練技術以及相關禮儀。
“書”:書畫藝術,這個“書”也是貫穿古今的技藝,這是貴族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古代文臣武將,位列朝班,可想而知,想做官,讀書;想成為上流人士,讀書;想飛黃騰達,讀書;所以才會有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名句。
“數”:這個“數”不單單是指數學算術了,和現代字有區別,還包含理數氣數這麼一層意思,什麼是氣數呢?說得直白點就是陰陽五行之列,君主們為了加強統治,神化君權,這中間就需要一些“氣數 理數”之法。
-
8 # 彈古觀今
君子一直以來都被人喻為品德高尚之人,歷代以來都很受人尊崇,“君子”一詞最早是出現於《易經》中,《呂氏春秋》曾這樣描寫過君子:“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無不遇矣。”
既然問到了君子六藝,那乾脆五德四修也一併說說。
六藝:
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五禮:吉、兇、賓、軍、嘉。
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舞樂。
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髮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
剡注: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
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五御:鳴和鸞、逐水車、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鳴和鸞: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
逐水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
過君表: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
舞交衢:過通道而驅馳自如;
逐禽左: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六書: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轉註、假借是識字方法,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其中形聲字約佔百分之九十。)
九數:方田、慄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朒、方程、勾股。
五德:
一說:溫良恭儉讓,出自:《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二說:恭寬信敏惠,出自《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四修:
四修爭議較大,一說:恭敬惠義,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二說:自省、克己、慎獨、寬人。
三說:境界、肚量、鋒芒、涵養(此說法為今人杜撰)。
回覆列表
1.古代指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等六種科目。
2.古代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