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豆芽

    古時皇帝喝的貢茶尤為精貴,由全國各地設立專門的御茶園,每年按時按量進貢。

    這如果茶質不好,或者量不足,那可是重罪。

    貢茶的歷史悠久,從源頭西周,到末代皇帝溥儀,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從剛開始已經不知其名的茶,到現在家喻戶曉的龍井、碧螺春,皇帝貢茶的種類繁多。

    今天咱們來看看古代那些至尊皇帝們都喝些什麼茶:

    蒙頂貢茶:

    此茶生長在四川蒙山山頂,唐朝的皇帝最愛兩種茶:一個便是四川蒙山的蒙頂貢茶,另一個則是浙江湖州的顧渚紫筍。這兩個茶是歷史最悠久的宮廷貢茶。

    關於蒙頂貢茶,因其生長在四川蒙山山頂而得此名。

    相傳在唐朝,蒙山上住著一個老和尚,身患重疾,經久不愈,有一天,有一位老翁前來看望,說道:“春分時節採得蒙山玉葉,用山泉煎服,可治宿疾。”

    老和尚一聽有方法可以救自己的命,按照老翁所指示的方法,馬上邊去採摘鮮茶葉,喝了此茶葉所烹煮的茶湯,果然治好了病,身體逐漸硬朗。

    後來有人聽說了這個事情,將這蒙山玉葉製成茶上貢給了皇帝,皇帝老兒一品嚐便上了癮,從此之後,蒙山開始每年採摘製茶上貢。

    《名山縣誌》中記載:

    “蒙山貢茶園,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細,各司其職,負責到底。山上還專門築有石屋,供採製貢茶之用。”

    蒙山貢茶的採製過程非常講究,春天茶樹發芽時,當地的縣官要選擇吉日,穿上朝服,帶領部下和蒙山上的寺僧,敲鑼打鼓上山朝拜“仙茶”。

    朝拜完畢後,才可以採摘鮮茶芽,每年只能採摘三百六十葉,採摘完畢後由蒙山上的寺廟茶僧負責製作成茶。在製作時,僧人要一邊誦經,一邊在釜中翻炒,然後用上好的無煙火焙乾,待茶葉完全冷卻後,裝入精巧的銀盒之中,由專人快馬加鞭,送至京城皇宮。

    蒙頂貢茶一直有皇室專屬,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導致很多人不知道這種茶。

    現在的蒙頂茶是蒙山上各種茶的總稱,例如有:"蒙頂甘露"、"蒙頂黃芽(屬於黃茶)"、"蒙頂石花"等。

    顧渚紫筍:

    宋朝的蔡寬夫在《詩話》中寫道:“湖州紫筍茶出顧渚,在常湖二郡之間,以其萌茁紫而似筍也。每歲入貢,以清明日到,先薦宗廟,後賜近臣。”

    顧渚山上有種茶樹,發芽時,芽頭呈現微紫色,嫩茶芽背部捲起,好像春筍的殼一般,故此,得名顧渚紫筍。顧渚紫筍可是貢茶中的“老前輩”,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將其列為上品。

    公元770年,唐代宗下令在長興顧渚山建立了“大唐貢茶院”,這是第一座專門製作貢茶的場所,現在的大唐貢茶院是根據舊址復建的。

    大唐貢茶院存在了605年,其有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製茶工場有三十間,烘焙工場百餘所。每年要生產萬串以上(每串1斤)貢茶,上貢給朝廷,每年花上千兩黃金在此處。

    由於皇帝特別喜愛顧渚紫筍,每年要茶要得很緊,剛到春天,還沒等茶樹發芽,便已經開始催促著要茶。有一年,時任湖州刺史的裴充因為沒有按時送到貢茶,直接被朝廷免了職。

    龍團鳳餅:

    茶在唐朝只是一個小頂峰,真正的巔峰時期在宋朝。宋朝的歷代皇帝都愛喝茶,特別是大藝術家宋徽宗,更是達到了嗜茶的境界。

    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還專派大師全國各地尋找野茶,這時的茶種類大大豐富,不過大多作為貢茶專產。而宋徽宗最愛喝的茶,莫過於親自督造創造的“北苑龍焙”龍團鳳餅,是一種極為奢侈的藝術品茶。

    一看到皇帝如此喜愛此茶,那下面的人更是著了迷,皇帝的茶是專品,連勞苦功高的大臣偶爾才能得到一兩顆賞賜,更別說宮牆外面的百姓了。

    如此一來,便照葫蘆畫瓢,模仿造型,自己模仿印一些。

    皇帝所喝的龍鳳茶餅,原料用的是福建福黃山北苑御茶園所種植的茶樹鮮茶芽,壓制後的茶餅上有著突出來的龍鳳紋飾,這便證明是專供朝廷的貢茶,常人不可私印,抓著了就是掉腦袋的大罪。

    龍鳳茶餅除了原料挑選極為嚴格外,它的外包裝則更為奢侈,外包裝表面會用金箔剪成龍鳳和花草圖案貼在上面。專屬於皇室的玩物,可以說是特權的一種象徵,旁人無法觸及。

    北宋期間,北苑貢茶的製造技術越來越繁瑣,奢靡,據《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此間發現並製作出的貢茶品種多達四、五十多種。大大豐富了茶葉的種類。

    武夷山御茶:

    到了元朝,皇帝老兒迂腐落後,開始學習宋朝喝茶,將宋朝的貢茶制度全部保留,並在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立了武夷山御茶園。

    此茶園位於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園區內還建有一個“喊山臺”。到了每年的驚蟄,當地的縣老爺會帶領下屬和茶農在此燒香磕頭,讀誦祭文,算是拜山祭,結束後高喊“茶發芽了!”完畢後,茶農才能上山採茶。

    雖然武夷山的茶好,御茶園所產的茶深受皇帝喜愛。但是御茶的製作工藝太過複雜,鮮茶芽的挑選也過於嚴格,當地的茶農苦不堪言。

    這不,大問題來了,皇帝家裡人口太多,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元末時,武夷山御茶園的貢茶量從每年的360斤,一下子漲到了990斤,當地的茶農一下子慌了神,這不要人的老命嘛!由於太過不切實際,茶農根本做不出這麼多茶,害怕殺頭,只能帶著全家老少逃跑。

    到了明朝,朱元璋整頓奢靡之風,所有的行業均受到整頓,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武夷御茶園被下令關閉。朱元璋認為前朝的貢茶製作工藝和原料挑選制度過於耗時耗力,鋪張浪費,於是下了聖旨“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自此,散茶開始流行。

    碧螺春:

    清朝,歷代皇帝都愛喝茶,各有偏愛,這也使得全國各地的茶區均有貢茶製作,只要茶好,通通被要求上貢朝廷。不過皇帝也都欣然接受。

    康熙偏愛碧螺春,這個名字是康熙所賜,碧螺春原名為“嚇煞人香”,這個名字多霸氣。康熙品嚐後,覺得此茶香氣襲人,口齒留香,鮮爽生津,便賜名“碧螺春”,當即列為貢茶。

    康熙曾經舉辦過兩次國家級超豪華茶會,起名為千叟宴。到場的都是顫顫巍巍的老大臣,康熙便大方的將碧螺春賞賜給了每一個老大臣。

    龍井:

    說起杭州,一順口便說出了西湖,一提到西湖,自然想起龍井,這西湖龍井可是家喻戶曉的名茶。

    西湖龍井的名聲跟乾隆脫不了干係。當年乾隆七下江南,在這杭州西湖,遇到了龍井茶。

    相傳是龍井茶治好了太后的病,乾隆一高興,便將出產的那十八顆茶樹封為御茶。

    乾隆不僅在茶園親自觀看了龍井整個採摘和製作過程,更是為其作了一首詩《觀採茶作歌》: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真的是好詩呢!

    普洱茶:

    天天放的那些宮鬥劇咱們也看多了,每天這些個宮裡人吃飯,花樣油水很多,相對比真實情況,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當年的慈禧太后,每天只吃兩頓飯,而這每頓飯最少100道菜。

    口味重,鹽水多,自然普洱茶成了刮油的必備飲品,深受皇帝和後宮們的喜愛。每逢佳節,這普洱也是桌上的必備之物。

    乾隆寫詩稱讚道:“獨有普洱號剛堅”,將其視為珍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將上貢的普洱茶定為:團茶(分5斤、3斤、1斤、千兩、1.5兩)、芽茶、茶膏和茶餅。一直持續到光緒三十年(公元1908年),因國家動盪,盜匪蜂起,直得停止了進貢普洱茶。

    到停供時,普洱茶已上貢了200年。末代皇帝溥儀曾回憶:“普洱茶是皇室成員的寵物,擁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員的顯貴標誌。”

    皇帝愛喝的那些茶,大家都品味過了嘛?可以在文章下方暢所欲言哦。

  • 2 # 鍛彰趣義

    飲茶之風自唐代蔚為大觀,但最早的貢茶卻不是在唐代,漢景帝墓中有出土茶葉,魏晉南北朝時也有關於貢茶的文獻紀錄,“溫嶠上表,貢茶千斤”,可惜沒有留下名稱。

    可查的最早的貢茶產地和產品,有湖州茶、峽州茶、金州茶芽、吉州茶、溪州茶芽,這是《通典》和《元和郡縣圖志》的記錄。在此之前就有貢茶,屬於唐朝口味貢的其中一種貢品,內庫中也有專門的茶葉庫,可惜同樣沒有留下記載和實物。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種茶、貢茶的州郡數量越來越多,也出現了一些名優產品。根據李肇《唐國史補》的記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峽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鳩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壽州有霍山之黃芽,蘄州有蘄門團黃,等等。其中湖州的顧渚紫筍就是晚唐不可或缺的重要貢茶。

    宋朝時福建建安東三十里的北苑,是當時重要的貢茶生產基地,蒸焙而研 之,謂之研膏茶。據說滿打滿算,北苑共有貢茶茶園三十九處,出產的主要產品是團茶和片茶,又以龍鳳團茶最為出名。太宗末年,龍鳳團茶供不應求,太宗下詔令新制石乳、的乳、白乳、京鋌四種貢茶,分賜王公大臣。

    明朝的貢茶裡量非常之大,其中地方府縣向朝廷進貢的佔大多數,光浙江各府一年的上貢就要一萬多斤。此外還有南直隸、江西、湖廣、福建諸地,種種貢茶中又以龍鳳、武夷山兩地的貢茶為天下第一。因為茶葉需求量太大、徵折色銀、官吏層層盤剝等原因,明朝出現了茶園撂荒、茶農出逃等現象,激化了矛盾,也使一些上好的茶種逐漸消失。《茶解》一書就寫到寧波的茶園撂荒,寧波茶的質量越來越差,漸漸無法與陽羨、天池的茶相抗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眼韓少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