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每天好好寫字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 2 # 環境造就人

    鬼節也稱作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 3 # 朏胐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據說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怨郎詩》裡有這麼一句,七月半是什麼節?嘗新節、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又是什麼鬼?它們有沒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有,而且還發生了......

    一、嘗新祭祀活動、嘗新節

    假設史料記載為實,那麼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錄它們的關係的有這麼一段:《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翻譯成人話,就是說陰曆七月,新糧食下來了,天子進行嘗新祭祀活動。注意這裡並沒有說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來那時尚未固定。(現如今,嘗新活動在中國幾個少數民族地區、日本還是保留節日,稱為“嘗新節”、“新嘗祭”等。筆者老家陝西的周至、戶縣(現在叫鄠邑區)一帶每年陰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類似活動,在此期間,每村每戶在每年陰曆同一天宴請親朋好友,我們叫待客或過會。)

    後來,這一天可能逐漸固定為陰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為便於記住吧。

    二、盂蘭盆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風俗。而傳統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藉助”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寫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這應該是關於盂蘭盆節比較早的記載了。

    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逐漸演化成戲劇,成為後世盂蘭盆節的保留專案。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連無計可施,祈求於佛。佛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其母才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頌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簡言之,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亡靈的倒懸之苦。

    三、中元節

    咱們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祀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陰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四、鬼節

    無論是民俗、盂蘭盆節、中元節,都有關於鬼的主題,嘗新祭祀神仙、先人,盂蘭盆節解救亡靈,中元節赦免亡靈之罪,於是民間漸漸有了這麼個傳說。陰曆七月十五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是夜,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祭祀亡親、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燒紙錢,秉燭點香,燃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會從陰曆七月十四晚上開始。陰曆七月因此又稱鬼月。

    就這樣,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祀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了一起,陰曆七月十五於是承擔了這幾個節日名字。

  • 4 # 佐羅160434105

    今天恰好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叫鬼節。中元節的由來,據說天官的生日在農曆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節(俗稱元宵節),主題是為人間賜福,而地官的生日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俗稱鬼節),主題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的生日是農曆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主題是為人間解厄。

    同樣是祭祀,中元節與清明節又有所不同,清明節是去墓地,按輩份一個一個去祭掃,而中元節是在家裡,在祖宗牌位前祭奠,磕頭燒紙擺供品。

    "中元"之名起源於北魏,中元節俗稱鬼節或孟蘭盆節。根據五雜俎記載:道經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而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辦隆重的起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或"孟蘭盆節“,孟蘭盆的意思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免於終生倒懸之苦,便要在這天舉行誦經儀式,佈施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節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即鬼節)和佛教的孟蘭盆節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傳說很多。最主要是地宮閻羅王在每一年農曆七月一日會打地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而月末的最後一天又會重新關上鬼門關,這批孤魂野鬼又必須返回陽間,因而七月又稱鬼月,而七月十五這一天就稱為上元節,又稱鬼節或施孤,佛教中稱為孟蘭盆節。

    每年的"上元節"即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而"中元節"俗稱“鬼節",也會張燈結綵,只是跟上元節有所不同,因為人為陽,鬼為陰,地為陽,水為陰,而水下神秘昏暗,不禁讓人聯想到冥界地宮,所以上元張燈結綵在陸地,而中元張燈結綵在水中,就成為理所當然。

  • 5 # 闊海6013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

    中元節,早在東漢時期就己盛行,講究孝文化的華人,在七月這個小秋時節,作物成熟,自然要讓祖先嚐新。華夏大地廣袤,各地對中元節的祭祀方式多樣不一、祭祀意識也是普遍化的;也使得中國鬼文化,蒙著濃重的家庭宗法特色。比如:老北京吃七色菜;河南一帶掛紙於門口;河北祭祖打掃墓地,持麻谷至田梗稱“薦新”,蒸麵羊贈送小輩。等等!

    中元節,融合儒釋道三家精神,是華人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除夕,清明,中元,重陽合稱四大祭祖節。清明,中元,重陽,分別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稱之三元節。這三個節日,與道教的關聯是:道教文化裡有,賜福天官(對應清明),赦罪地官(對應中元),解厄水官(對應重陽),此三官亦稱三元。地官每逢七月十五日,便來到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所以中元也稱消災節,這一天,地獄之門開啟,放出鬼魂,人們梵繞東西,擺好酒肉,以慰在人間斿走的孤魂野鬼,並祈求自己一年順利!

    在佛教中,中元節被稱為“盂蘭節”。傳說中的“目連救母”:佛祖坐下的弟子目連,在修行中依然想念已故母親,於是開天眼去看母親,發現母親在地府中,成了吃不到東西的餓鬼。目連不忍,偷送飯菜給母親,但因為母親生前作惡太多,飯到嘴邊即變成了火焰;於是目連向佛祖求救,佛祖便集合眾僧誦經超度。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習俗,中元節這天人們都會梵香燒衣(紙做),祭拜遊蕩的孤魂野鬼!

    中元節祭祖,是體現孝心,寄託哀思,追掉親人;感念先人恩澤,重拾祖先榮耀,傳承家風,不墮家聲。比如中元節放河燈,是告慰死者,照亮亡者之路,祈願早入輪迴!

    荀子言中元節: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鬼,以文則吉,以鬼則兇。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即是讓惡者有一種敬畏!

    中元節,傳承的是文化,核心是孝,不是鬼!

    [2010年5月18日,香港特區政府申報中元節(潮人稱香蘭盛會),被文化部入選為,民俗專案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 6 # Xin82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叫鬼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墜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於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後來,這一節日擴充套件到民間,節日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2011年潮人盂蘭會入選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西遊記》中,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是誰寫上去的?有何依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