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年頭茶
-
2 # 複利祁跡
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本人最喜歡的一句)
-
3 # 黃土情愫
哲理詩,是詩人以抽象的哲學觀點,反映出具有哲學道理的詩句。在創作中,以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或使形象更趨鮮明生動,或使意蘊更趨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曰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峰。
這首詩的寓意是站的高就看的遠。表達了個政治家撥雲見日的英雄氣概。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寓意有的看似美好的事物,然己是黃昏會轉瞬即逝。暗喻晚唐江山,復興無望,一如這夕陽下的黃昏,形將滅亡。
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首詩說明了,在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會有不同的結論,所以,要統觀全域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暗寓了旁觀者清的道理。
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詩中,頗為喜歡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它以描寫風景的寫實藝術手法,以景喻理,形象,深刻而又含蓄雋永地表達出一種使人愉悅的讀書感受,而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則是一幅美倫美奐的鳳景畫。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深知讀書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在詩中,他以源頭活水比喻知識來源於不斷的學習,學習則要不斷地讀書,在書中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豐富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內心世界像方塘一樣,清澈,明淨,回映出美麗的天光雲影。而這一切的獲得,離不開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一樣地不斷地學習。
-
4 # 禪悟淨慧
富有哲理的詩詞如煙海浩雲,特摘錄幾首供您欣賞。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陸游《遊山西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王安石《等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我很喜歡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我認為這句詩,不論是說詩人當時所處何等境況。我唯獨喜歡它的哲理性,和一種現實性的隱喻。
有多少事情是藏不住,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大白於天下。過去的畢竟過去了,不要計較得失成敗。
-
5 # 陳年往事1222
蘇軾一一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作者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遊廬山時所作。西林,原是廬山寺名,
宋時改為乾明寺。
這首詩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由此得出具有某種哲理意味的感嘆。廬山壯麗,秀甲天下。詩人身處層巒迭嶂之中,放眼望去,叢山峻嶺,連綿不絕。橫看,巨嶺逶迤:側看,奇峰峻峭:遠看,有高有低,氣象萬千,近看,千姿百態,移步挨形,
令人目眩神迷。於是,詩人得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的結論。這兩句詩長期打動讀者,並得到廣泛引用,因為它形象地說明了"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這一深刻道理,
客觀上接觸到現象和本質,區域性和整體,主觀認識與客觀真理之間這樣一些重大問題,很有啟發性。單就這兩句看,它是議論,代表了宋代"以議論為詩"的特點。但就全詩看,它又不是單純的議論,而是和前兩句形象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所以,這後面兩句不是理念的圖解,而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它的深刻道理是透過引起這種感受的特定客觀形象和生活畫面表現出來的。
由上可見,好詩是"不廢議論"的,但詩中的"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沈德潛語),
所謂"情韻"就是說這種議論必須跟全詩的抒情和形象性結合在一起。詩中的哲理畢竟是"詩",而不是哲學課本,更不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詩中之哲理議論,應當是全詩形象的自然生髮,是全詩畫龍點晴的妙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贅語煩言。:
-
6 # 九門提督1980
最喜歡蘇軾的巜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
7 # 紅泥品名著
古詩詞實在太多了,彰顯哲理的詩也不少,這些詩沒有最喜歡,只有更喜歡。下面是目前最喜歡的,我把它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慨學難成的,一類是感慨時過境遷的。
關於學習:
每天都或多或少有學習,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但是真正學透是很難的,古人說“少年易老學難成”想必就是這樣的吧!
長歌行
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關於時過境遷:
無論科技發展到什麼地步,都不可能讓時光倒流,時光催促著每個人成長、變老、死去。正如杜甫所說“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我們期待明天又害怕明天。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8 # 戒在小智
關於古代哲理詩詞,我想您如果讀過晚唐詩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您一定會在這所有的品類中找到答案。無論是豪放、是含蓄、是典雅、是洗煉等等等等,每種型別都會讓您感受到文字中富含的哲理。這裡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分享一首我最喜歡的吧。
珍重芳姿晝掩門,
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
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正豔,
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宜清潔,
不語婷婷日又婚。
這首《紅樓夢》中曹雪芹筆下的薛寶釵詠白海棠,就是我最喜歡的古代哲理詩詞了。
回答完畢。
-
9 # 易炁書生
造物無言卻有情,
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聲。
-
10 # 仰望星空隨波逐流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正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生活艱難,處境險惡,但他仍然很坦蕩樂觀。某天外出突然遇到大雨,沒帶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唯有蘇軾不受影響渾然不覺,過了一會兒天晴了,詩人乘興寫下了此詩。
此詩前半節任性瀟灑,頗有笑傲江湖之風。後半節則有種大夢初醒、淡然超脫的感覺。句句經典,蘊含很多人生哲理,且不乏審美,頗耐品味: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人生的疾風驟雨面前,我們完全可以無視它的肆虐,我們不妨放聲高歌、徐徐前行。用歌聲嘹亮黑暗,以耐心滋養生命。這句講的是人身處逆境所需要的積極“態度”和必要的“耐力”。
“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沒了有高頭大馬、身份地位簇擁,同時也少了很多欲望堆砌的負擔,難道不是另一番的輕鬆自在嗎?所以這種情況下,不必患得患失、害怕憂鬱,只需坦然面對,簡單自己,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審美能力,換個角度重新看待和體驗生活。漁舟蓑笠,煙雨江湖,唱和自然,照樣活出人生妙境。“誰怕”倆字本是俚語,從蘇軾這位儒雅大學士筆下脫穎而出,不要太瀟灑也不要太可愛哦!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面對外境固可瀟灑,面對自己卻仍需冷靜。所以才有了“料峭春風”,才有了“酒醒”/夢醒時分,才有了“微冷”感覺。但也正是這些真實的感受,讓我們再次領略到詩人的境界和風度:他不哭不喊、不泣不訴,卻將目光投向遠處的“山頭斜照”,千里江山,喧囂人世,都在夕陽的最後照耀之下逐漸黯淡下來、沉靜下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冷靜沉思之後,我們還是要回到塵世的風波中沉浮跌宕。但心境已然超脫、調整好了。所以心中已無風雨,眼中亦無陰晴,歸去之路即是迎面之路:迎著自己的人生篤定而去~
這首詩我非常喜歡,很多人生處境下拿出來品讀都有不同的感悟。我們從這首詩中學到的,也不僅僅是人生哲理,還有人生可以有的姿態、風度和境界,還有對人生審美能力、精神力量的提升。特別是當你面對人生重大風波時(此詩名《定風波》再恰當不過),值得反覆品讀。
回覆列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