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枯亦榮

    實際上李淵讓他設立天策府就是給他另建政府的權利了。李淵對李世民,包括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的功績認識都是很清楚的,就是滅隋是李世民提的,天下是李世民帶兵打的。

    很早李淵就要求立李世民做太子,但是李世民這個人書讀多了,比較信奉禮法那一套,一方面當時他們關係比較融洽,李建成和李元吉也經常領兵和李世民一起出徵。另一方面李世民不想奪他哥哥的嫡長子太子之位,畢竟中國歷史上對立嫡長子不分賢愚這套糟粕是大書特書反覆強調說明的。從歷史看,李世民這個人對自己要求是比較嚴的,對名聲看得很重,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主動去奪太子之位。換句話來講他如果不重禮法名聲的束縛,他還奪什麼太子之位,直接把李淵架空不就完了,李淵的態度也是這皇帝位置你也坐得,本來李淵當這個皇帝就是迫不得已沒有太大興趣,起兵當時完全只是想著保命而已,而李世民年紀輕輕就明確提出了要救民於水火的大志願。

    但是隨著唐朝一路摧枯拉朽建立政權直到成為天下一統的象徵,本來就沒有大志向的李淵和兩個不爭氣的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卻紛紛搞起了紙醉金迷,沉迷於享受就必然導致貪慾開始增加,加上兩個人都設了府幕,很多人就開始把李世民當成了眼中釘,尤其是李建成這一塊問題很大,一方面這個人對自己的小老弟李世民是一百個不服氣,老覺得自己打仗是不輸給李世民的,所以他拉攏了李元吉。另一方面他幕府裡當時有些人物,比如後來李世民很敬重的魏徵,在以前那種愚忠思想下,這些人肯定要把除掉李世民當成首要任務。

    所以,李世民這邊還沒怎麼行動呢,那邊的人就忍不住先對李世民動手了,一方面想方設法弄死李世民。另一方面就是想方設法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壞話,企圖利用李世民崇尚禮法的弱點給他打擊。好在李淵雖然糊塗,但對李世民這個兒子是比較清楚的,他於是給李世民設立天策府,其實他是留了一個後手,即實在不行他就讓李世民自己獨自當皇帝去,他打算讓李世民統治徵隋得到的廣大土地,自己帶著兒子回太原當土皇帝去,總而言之從始至終李淵都對李世民統治隋朝舊領土沒有異議,因為他知道這孩子的志向是要建立新時代。

    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李世民其實搞玄武門之變並不是上策,因此這一下殺了幾個同胞兄弟,導致以後的唐朝在太子即位這一塊出現了太多問題。李世民也不想殺,奈何一方面那邊的人想他死,另一方面自己手下精兵強將良臣謀士都要求他必須下狠手,最後這件事已經不是李世民的家事,而成了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清算,精彩的隋唐交際以這樣一種利益至上的悲劇結尾,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並始終伴隨著李世民的一身而不能釋懷。

  • 2 # 麻辣隋唐

    李世民參預了太原起兵謀劃,接著又平定薛舉、劉武周。在中原戰場,更是力排眾議,甚至頂著皇上李淵要求撤軍的壓力,硬鋼竇建德、王世充兩大強敵,最終取得全勝。這樣的戰績,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叫亮瞎了天下人的鈦合金狗眼。

    在返回長安後,按唐史官方的說法,由於李世民功勞太大了,任何官職都不好封了,所以皇上李淵開動小腦筋,發明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官職給他。按李淵解釋,天策上將這個位置僅次於皇帝與太子,在所有王、公的上面。

    如果說白一點,身為秦王的李世民本來地位就僅次於皇帝與太子,這個天策上將並沒有為他地位提升帶來實質性的改變。而按照李世民後來自己的說法,當時他面臨的局面就是功高不賞。換句話說,李淵要讓李世民交出兵權,只能把他調到別的崗位。而這個天策上將就是那個別的崗位。

    當然,天策上將開府也不是一點用也沒有。一方面,透過開府,李世民可以堂而皇之蒐羅人才;另一方面,這個略有些怪異的稱號也給李世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這兩個好處,都在李世民後來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中起了些作用。

  • 3 # 文蹤旅跡

    鑑於兒子李世民在立國安邦中具有卓越的功績,李淵別出心裁,把李世民設為“天策上將”。這個職位很麻煩,全稱叫做“天策上將太尉領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

    這個職位既有象徵意義,又有實用價值。

    它的象徵意義在於,讓李世民成為大唐的三號人物。“天策上將”低於皇帝和太子,位列親王三公之上。李淵很明白,在反隋建唐的過程中,兒子李世民的功勞遠遠高於太子李建成。尤其是在虎牢之戰中,李世民消除了竇建德、王世充兩大割據勢力,為穩定剛剛建立的大唐政權奠定了基礎。

    設定“天策上將”的實際權力在於他可以招攬賢達人士和各類人才。“天策上將”的天策府是最高的武官府,具有獨立軍事機構的味道,體制內的十四衛府在它之下。這意味著李世民可以構建獨立掌控的軍事力量,或者說是一個獨立的軍事王國。

    常言道,有作為才會有地位。李世民的各種表現已經讓太子李建成顯得黯淡起來。對這個問題,李淵看很清楚。

    為了不讓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矛盾更加白熱化,李淵給李世民授予“天策上將”這樣一個頭銜,既是對李世民貢獻的褒獎,也是對李世民心裡的一種安撫。

    “天策上將”已經高於其他所有的官階了,李淵想不出比這個更好的辦法了。

    正是“天策上將”這個位子,讓李世民如虎添翼。他廣泛蒐羅人才,穩固並充實了自己的班底。

    李世民是一個“見到Sunny就燦爛”的人物,毛主席曾經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對於李世民而言,哥哥李建成已經成為了攔路虎。能打仗、會打仗的李世民策劃了改變歷史方向的玄武門事變。

  • 4 # 南方鵬

    621年,堅持用兵的李世民終於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並俘獲二人,功高難封,李淵便開創了一個用心良苦卻事與願違的新官位,封二子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至此李世民是天策上將,還是秦王、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雍州牧、十二衛大將軍,無論爵位還是勳位,都是在臣子中最高的,權力僅次於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還“增邑二萬戶,仍開天策府,置官屬”。

    對於天策上將的來源,眾說紛紜,天策有決策準確果斷的意思,有一種說法認為來自星名,意有所寄,《左傳》有“鶉之賁賁,天策焞焞”之句,並注“天策,傅說星”。傅說,是殷商高宗武丁的宰相,在傅說的輔佐下,武丁成功中興商朝,傅說成為受歷代景仰的賢相,相傳他死後化為天策星。依此說法,李淵可算用心良苦,為君為父,面對二子爭位,掌心掌背都是肉,難以取捨,故封天策上將,寓有讓世民輔助建成受人景仰的意思。

    天策上將之下是親王,秦王又居首位;親王下面是三公,太尉空缺,司徒李世民又居首位,至此權力熏天封無可封,天策府還能與朝廷搶官員,朝廷任命杜如晦為陝州長史,房玄齡急勸世民留下他,說他是王佐之才,李世民便徵用留下杜如晦,房玄齡預參大事,推賢薦才,杜如晦決斷事情果斷準確,二人成為李世民左膀右臂,也是後來玄武門之變重要謀主。

  • 5 # 尚宮女史

    621年六月虎牢關一戰後,李世民凱旋而歸,李淵又喜又憂,喜的是鄭、夏兩個最大的割據勢力被消滅,竇建德和王世充被俘虜;憂的是秦王李世民再一次立下戰功,已經封無可封,現有的官職已經配不上李世民的功績,這確實是一個難題。

    但再大的難題也不能束之高閣,於是在十月份,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直白一點說就是“兩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大唐第三號人物。此時的李世民已經是各種職位加身,天策上將、太尉兼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秦王等等。那麼這個天策上將的特殊性在什麼地方呢?又在李世民奪權的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在洛陽開天策府(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可以“置官署”,這是天策府的權力體現,李世民可以自己封設官職,這就相當於大朝廷裡有了一個小朝廷(相當於現在的總公司裡有了一個分公司),這直接為將來李世民奪權輸入了大批可用之才。

    李世民開文學館,設十八學士,再加上原本的秦府統軍,文臣武將樣樣具備。我們知道李世民在不斷的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招攬了不少能臣猛將,天策府的設立給了他們合適的職位,使他們能夠一直團結在李世民周圍,李世民在天策府聚集了五十人左右的一個政治班底。這裡就不得不重點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後來的宰相房玄齡,房玄齡最開始投向李世民後,為李世民蒐羅了不少人才,將任何可能的人才都安置到了天策府中。

    杜如晦在剛投在秦王府中的時候,並未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後來房玄齡告訴李世民杜如晦有“王佐之才”,李世民這才重點把杜如晦留下;再就是杜淹,杜如晦的叔父,曾加害杜如晦的哥哥和弟弟,在王世充兵敗後,杜淹本應被殺,杜如晦的弟弟央求杜如晦救下了杜淹,後來房玄齡怕他投向李建成,將其引薦至天策府;還有一個張亮,被房玄齡舉薦進天策府,後來成為李世民的心腹,李建成與李世民奪權白熱化後,李世民讓張亮去洛陽秘密聯絡山東豪傑,以圖舉事,後來被李元吉得知,告其圖謀不軌,李淵將其抓捕嚴刑拷打,張亮愣是嚴守秘密,最後被放回。等等。眾人堅定的團結在李世民周圍,成為李世民舉事的最可靠力量,當初李淵本欲獎賞李世民才封的天策上將,到了後來天策府卻助長了李世民的權力慾,成了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根據地。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李淵不得不模稜兩可,試圖拖一天是一天,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建議下,李淵將天策府的很多官員外調甚至驅逐,比如程知節、房玄齡、杜如晦等,但是派系早已形成,這些人早已和李世民的利益緊密聯絡在一起,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系列動作不過是促使李世民提前發動了政變。

    626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成為皇太子的李世民太知道天策府的威力了,於是在六月底取消天策府,大唐一朝再也沒有出過天策上將,小朝廷解散後,當初天策府中走出來的官員又都活躍在大朝廷裡,有很多人的畫像都入了凌煙閣,成為二十四功臣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學時不喜歡的老師,現在你還討厭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