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uh23333

    二戰中芬蘭其實是有派兵協助德國進攻蘇聯的,但目的只是想奪回失去的土地,再加上軍力有限所以派的部隊規模不大,只是協助德軍作戰而已。

  • 2 # 不沉的經遠

    問題其實錯了,在蘇德戰爭中,芬蘭因為種種原因加入了軸心陣營,參加了對蘇聯的進攻,但是芬蘭控制了進攻的規模,在收復蘇芬戰爭期間失去的土地以後並未繼續進攻。芬蘭這麼做,一是因為芬蘭加入戰陣並非本意,二要歸功於曼納海姆的明智,避免捲入戰爭太深。

    1939年蘇聯以國防安全為理由,要求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以奧涅加湖西北交換芬蘭卡累利阿地峽附近的領土。當時這一建議遭到了芬蘭政府的拒絕,曼納海姆意識到芬蘭並不具備和蘇聯戰爭的能力,所以希望政府有條件的接受這一條約,但是沒有被芬蘭政府採納,最終蘇芬戰爭爆發。

    雖然曼納海姆率領芬蘭軍隊一度取得勝利,但是在蘇聯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下,最後芬蘭不得不按照蘇聯要求割讓了領土。

    在蘇芬戰爭以後,芬蘭和德國關係逐漸密切起來,到蘇德戰爭爆發以前,德國甚至向芬蘭派遣了軍隊,理由是協助芬蘭防禦。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國宣佈已經與芬蘭結盟,向蘇聯發起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芬蘭不得不和德國聯合行動,派遣軍隊收復了維堡和卡累利阿地峽,但是曼納海姆擔心德國戰敗以後芬蘭的處境,因此拒絕了德軍要求芬軍一起進攻列寧格勒的請求。

    後來事態確實如曼納海姆所預料那樣,德國最終戰敗,而芬蘭則提前和盟國媾和,避免了太大的損失。

  • 3 # 秋獲06

    芬蘭為了奪回領土於41年6月6日不惜與德軍並肩戰鬥一齊殺向社會主義搖籃蘇聯,驍勇善戰,名聲㬨然,然到後期因德國敗相顯露又與德國反戈相向,實屬小國無奈,否則必被蘇聯報復再度吞噬

  • 4 # 戰略論

    確實如此,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全面突襲蘇聯之際,芬蘭並沒有和蘇聯正式進入戰爭狀態,仍舊保持著中立的立場,芬蘭軍隊並沒有發起進攻,直到蘇聯空軍空襲芬蘭境內的軍事目標時,芬蘭軍隊才宣佈進入戰爭,開始進攻蘇聯。不過這種中立並不是絕對的,芬蘭境內已經有大量的德國駐軍,芬蘭軍隊也都集結於蘇芬邊境,顯然在德國和蘇聯之間,芬蘭已經做出了選擇。

    不過芬蘭和德國的結盟又是有限的,或者說是模稜兩可的,芬蘭並不願意在一開始就加入對蘇戰爭中,他似乎在採取觀望的態度,待東線戰場局勢明朗後再加入戰局,而他的戰略目標又是有限的,即以收回自己原有領土為目標,對於蘇聯的國土沒有任何興趣,這也是為何芬蘭人將這次戰爭稱作“繼續戰爭”,他們認為這是1940年芬蘭冬季衛國戰爭的繼續,並不是一場侵略戰爭。

    在德國入侵蘇聯時發表的對外公告中這樣寫到:“德國部隊和結成同盟的芬蘭師並肩而立,守衛者芬蘭。”幾天後德國外交部也公開表示:“芬蘭尚未與蘇聯進入戰爭狀態。”這些都證明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芬蘭並不願意和德國一起合擊蘇聯,不過芬蘭也認識到在這場戰爭中芬蘭是難以逃脫的,無論芬蘭如何保持中立,蘇聯都會對芬蘭發起進攻,因為芬蘭對於波羅的海的控制太重要了,而且也威脅著列寧格勒的側翼,顯然蘇聯不會坐視這種威脅的存在,必然會採取武力佔領芬蘭。

  • 5 # 歷史扒糞機

    已公開的資料證實1940年12月德國就把要入侵蘇聯的企圖告知芬蘭,41年6月底前芬蘭境內已有德第5航空隊、第36軍級司令部、169師及163師4萬餘人、黨衛軍“北方”師8000人、“挪威”山地軍第2、3山地師27500人。6月9日芬蘭秘密區域性動員,17日軍隊人數50餘萬,對於370萬人口的國家奢侈的很,絕對的二戰之最。

    6月26日芬蘭對蘇宣戰。29日“挪威”山地軍首先發動對摩爾曼斯克的進攻,31日起芬軍投入進攻,7月10日起大規模,月底全面攻擊。9月底10月初芬卡累利阿集團軍推進至蘇斯維裡河一線,東南集團軍9月6日近迫距列寧格勒市中心35公里處。想配合德軍切斷摩爾曼斯克至莫斯科的鐵路線的“藍狐行動”,奈何僅9月短暫的實現被蘇軍反擊退回。

    在入侵蘇聯這點上芬蘭是與德國同流合汙的,投入的兵力僅次於羅馬尼亞的100萬。蘇聯人說芬蘭佔領蘇聯國土6萬平方公里,這也是索賠6億美元的一個依據,芬蘭人認為3萬8,這是排除40年蘇芬條約蘇聯吞併土地另計的。那些認為芬蘭僅收回被割讓土地就收手的無知之徒除了自欺欺人還有厚顏無恥。

    戰爭初期,英美多次警告芬蘭不要越過1939年舊國境線,蘇聯也同意歸還40年吞併的土地,奈何芬蘭一意孤行。千萬別認為芬蘭國小力弱值得同情,大芬蘭主義對他們來說根深蒂固,瑞典與其同文同宗也防著它。“歐洲勇士”也僅蘇芬冬季戰爭時西方吹吹,想不到七十多年後,華人舔得不亦樂乎,悲哀!

  • 6 # 五味社

    二戰中,芬蘭與納粹德國若即若離。

    從1939年到1940年,蘇聯對芬蘭發動侵略戰爭並慘勝,芬蘭被迫割讓部分國土。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芬蘭元帥”曼納海姆對蘇聯發動復仇戰爭。

    納粹德國可以從芬蘭國內暢通無阻的行進,並且得到芬蘭軍隊的支援,但曼納海姆拒絕參加對蘇聯的特定戰役和重大戰役,這應該就是題目的意思所在。

    一方面,在曼納海姆看來,對蘇戰爭是為了要奪回被蘇聯搶走的土地。

    另一方面,曼納海姆知道納粹德國是侵略行為,他不希望把芬蘭拖入納粹德國的侵略戰爭泥潭。

    希特勒非常希望曼納海姆能加入軸心陣營,但他並不為所動,因此芬蘭從未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雖然在1944年6月份,納粹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與芬蘭總統里斯託呂蒂,簽訂一份加入德國陣營的協議,但里斯託呂蒂不久便辭職,芬蘭宣佈該協議是總統個人行為,隨著辭職作廢。

    其實,芬蘭的所作所為和西班牙類似,與德國若即若離,都是出於本國利益考慮。

  • 7 # 星辰大海——2030

    芬蘭一直以來是很明智的,它既沒有在蘇俄強大時輕易屈服,也沒有蘇俄危難和衰落時落井下石、多吃多佔。與波蘭一比較,波蘭的國家戰略就是渣渣。

  • 8 # 白楊樹下談歷史

    我們常常會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現在世界就是這樣,這是一條沒有標準的標準。迎合只是一種心理安慰,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而事實上,人們更願意毫不吝惜地給予尊重與讚許的,是那些堅持底線的人。

    二戰中的芬蘭,作為北歐小國,世界再亂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蘇聯的入侵,雖敗猶榮,這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入侵”蘇聯收復失地,停滯不前,就是堅持最初的底線。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重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還要從蘇軍“欺負”他們說起。

    蘇芬冬季戰爭,小國的憤怒。

    納粹德國橫掃歐洲,讓世界各國感到惶恐不安。懷有戒心的斯大林為了國家安全,想要控制波羅的海國家,以便在北面建立一道防線。面對大國的威脅,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三小國紛紛妥協,當向芬蘭提出割讓卡累利阿南部地區並允許駐軍時,遭到了嚴正拒絕。

    這種“給臉不要臉”的做法,對於大國來說,這就是意味著要“欺負”你的理由。於是動用100萬部隊入侵該國,緊接著只有30萬的芬軍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他們利用當地的氣候和地形開展游擊戰,頑強的與侵略者抗爭。

    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簽署了停戰書,答應了侵略者的一切要求。他們以陣亡2.5萬餘人換得入侵者付出25萬餘人陣亡,近10倍的代價讓他們贏得了各國的讚許和刮目相看,雖敗猶榮。

    一味的退讓,會讓別人體會不到你的底線;必要的憤怒,反而能讓他們明白你的原則是什麼。

    柏林提出合作,堅持中立。

    芬軍在蘇芬戰爭中取得了驚人的戰果。給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深信他們不會袖手旁觀。於是兩國間開始進行接觸,討論經該國對德軍進行補給的問題,以及如果蘇德發生衝突如何進行協同的問題。但他們明確表示,只要他的國家未受侵犯,就不參戰。

    為了收復失地,需要德軍的幫助。於是開始秘密動員和擴軍,並允許德軍進駐本國的南部港口。儘管希特勒多次提議,但他們一直拒絕與柏林政治結盟。在芬蘭人看來,他們只是反對共同敵人時的“戰友”。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因為,他們始終清晰的記得,在蘇芬戰爭中,雖沒有直接參與侵略,但是大量的國際援助物資被德華人攔截。儘管此後,希特勒為了表示誠意,援助大量物資和派遣教官幫助他們重建軍隊,但依然不為所動,保持中立。直到蘇德戰爭爆發,這是收復失地的最好時機。於是,芬軍加入了“侵略”。

    堅持自己的原則,收復失地。

    德軍快速推進,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但由於蘇軍迅速擁有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不得不採取了守勢。然而,讓希特勒意想不到的是,芬軍在攻佔了被蘇聯割去的卡累利阿後,就停滯不前了,並沒有對列寧格勒發起進攻。

    於是希特勒許諾將整個科拉半島劃給他們,科拉半島面積將近是他們國土的一倍以上,但他們依然不為所動,拒絕擴大參戰範圍。這說明他們對於堅守的中立原則,有著明顯的認識。

    芬軍的“停滯不前”,也讓蘇聯人真正看到一個小國的堅持和誠意。於是,當他們開始秘密與莫斯科聯絡時,隨即同意簽署停戰協議,按照協議要求,德軍須撤出在本國的駐軍。在遭到拒絕後,芬軍立刻調轉槍頭將他們趕出自己的國家。

    堅持原則和底線,就是拒絕誘惑。

    在二戰中,夾在在蘇、德兩大強國之間的芬蘭,捍衛著國家的尊嚴,堅持著民族獨立,堅守著領土完整;時刻保持清醒,不受誘惑,既不“同盟”,又不“軸心”,是真正有底線和有原則的國家。

    你總要忍氣吞聲,所有人都會以為你沒脾氣;人需要恰當的展露自己的原則,才會讓一些沒有底線的人知道什麼叫: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亞冠被武裡南絕平,下一場輸球也能出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