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

    宋朝以前朝代大都很短,而之後動不動就二三百年,即使亂了,很快就又統一了,不會像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樣亂幾百年。

    而且,再細看,宋朝以後基本沒有權臣篡位,沒有武將造反,沒有外戚專權,沒有藩鎮割據,沒有皇室內亂,似乎擾亂中國兩千多年的問題,到了宋朝就基本解決了呢?

    造成這些問題來自於貴族與武將,也就是皇帝的人事權與軍權

    如果做個概括,宋以前是貴族政治,宋以後官僚政治。

    宋之前,很多家族的權力都比皇帝還大,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甚至到了唐朝,排百家姓,李姓都排不進前三,五姓七望都看不起李氏,這些人很容易威脅皇權,只要他們不高興,隨時可以換個皇帝,隋朝就是這樣滅亡的,

    但經過唐末、黃巢之亂、五代十國,那些大士族都被屠殺殆盡,基本沒有影響力了,

    宋朝之後,新的官僚基本都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大多是普通人家子弟,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人事權在皇帝手裡,都是打工仔,很難積攢起威脅皇帝的實力,加上群相制,文武分開,宰相沒軍權,更難威脅皇權。

    最主要的是宋朝開始分文武,武將不得干政,武將權力三分,武將也不能擁兵自重了,

    如果文官做了宰相,有同時擁有軍權,很容易威脅皇帝的,現在文官不再擁有軍權,

    同時,把武將的權力分割,調兵權給樞密院,是文官,到沒統兵權,統兵權給地方武將,但沒調兵權,這樣武將調不動一個兵。武將不再兼地方政權和財權,這樣的武將,自然不能造反了。

    到了宋朝,因為是科舉選拔的官員,所以將權力分割得足夠小,這樣一個人擁有的權利就很難威脅皇權,

    宋朝以前,一個地方長官,通常擁有政權、人事權、兵權、財權,時間久了就坐大。

  • 2 # yjf豆子

    元朝也不長麼?明朝雖長了點,但與兩宋差不多,邊塞總是不得安寧,這是北伐不徹底造成的。清朝同樣是如此。奇怪的是至兩宋之後不管是誰只要入主中原都會喪失憂患意識,苟且偷安很盛行。民國不也一樣嗎?日本鬼子沒得到徹底清算。現在麼,自己去想吧?

  • 3 # 歷史公斷

    這個提問問到了點上。

    宋朝以前,雖然隋朝和唐朝舉行了科舉考試,但還不是全國全面推行,是科舉與世襲並行制度。簡單點說,在宋朝以前,當官的大佬們還是靠出生,這些人是朝廷的股東,與皇帝共享天下的,皇帝只是大股東而已,皇帝能力差點了,就也會變成小股東,從而威脅皇權,所以宋朝以前有很多短命王朝。

    但宋朝以後,當官都是憑自身本事,透過科舉考試而來。一切權力與榮譽都是皇帝封的,給的,隨時可以收回。當官的都打工的,不是朝廷股東了。只有皇家一族才是真股東。所以政權穩固,沒有權臣可以真正篡位。明朝朱棣造反篡位,那還是皇族內部的事,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是公司Quattroporte的家事變更。

  • 4 # 荊人夜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中國歷史上幾大亂世,春秋戰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發生在宋朝之前。宋朝之後即便最差的元朝,也可以維持一百年。

    用教科書的說法,這叫大統一趨勢不斷加強,這是歷史的必然。

    從統治階層看,宋朝之前的各個王朝留下的教訓,讓後代王朝能夠很好地採取對策防止出現分裂。

    比如西晉八王之亂的教訓,就是王爺統領大軍鎮守一方,結果繼位的太子是個傻子,其他王爺動了想法,都起兵爭權,導致了西晉滅亡。後代王朝採取的對策就是徹底放棄了對皇子的分封制,除了太子,其他王爺都沒有自己的封地軍隊這些東西,各個在王爺府裡混吃等死。

    再比如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的教訓,就是當邊疆藩鎮同時掌握了人事、財權和軍權時,那就很容易尾大不掉,反咬中央一口。後代王朝給出的對策就是分權,像清王朝有總督、巡撫、布政使,各管一攤,互不相屬,各自牽制。還有就是明朝喜歡用文人來做軍隊的最高統帥,壓制武人。文人一般飽讀四書五經,忠君思想濃厚,造反慾望比較低。

    再比如從東漢後期到南北朝,世家大族佔據了很高的地位,他們壟斷了人才培養,對皇帝寶座威脅很大。後世吸取教訓,從唐朝武則天開始,先是政治上打擊世家大族,再是科舉選拔人才,讓平民百姓也能有出頭的空間。宋朝以後科舉制度趨於成熟,相比世家大族,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比較鬆散,對皇帝本身的威脅就小了很多。

    從下面民眾的角度看,自從宋朝朱熹以後,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開始佔據統治性地位。受到朱熹思想薰陶長大的人,很少會有造反的想法。而那些沒讀過書的人,造反又很難形成氣候。

  • 5 # 君山話史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王朝滅亡的原因都有哪些?

    我總結一下,主要有三個:

    第一,禍起蕭牆,被臣下給篡權了。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劉裕篡晉等等,在歷史上諸王朝中,內部篡權而亡的,恐怕是最多的。

    第二,亡於民變。以前我們都說農民起義,我覺得民變比較合適,畢竟不是所有起義者都是農民。比如秦國之亡於民變,新莽之亡於民變等等。

    第三,亡於外敵。比如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元,明亡於清等等。

    自秦一統天下後,到宋之前,其實只有漢、唐兩個朝代是大一統的長命王朝,秦、隋是大一統的短命王朝,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都是分裂局面。之後出現的宋、元、明、清四個王朝,都是比較長的王朝,元代稍短,不足一百年,其他三個都在250年以上。

    我結合以上說的王朝亡滅的三大因素,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宋、明、清這些王朝都比較長命。

    1、統治者總結歷史經驗,抑制臣下篡權的可能

    自秦始皇搞皇帝獨裁製以來,似乎皇帝是有無限權力,其實並沒那麼簡單。皇帝與臣子的鬥爭是一直存在的,你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打倒在地,你想當皇帝,別人就不想嗎?漢代是外戚之亂,比如王莽就是外戚,最後把西漢給篡了;唐代有藩鎮之亂,武將權重,最後朱溫把唐給篡了。此外還有宦官之禍,漢、唐都很嚴重。

    漢唐的外戚、藩鎮、宦官之亂,給後來的宋朝提供了歷史經驗。所以大家看,到了宋代,這三大隱患都被剷除了。從宋代後,外戚之亂是沒有了;宦官之禍在明代還是存在,但不及漢唐嚴重,清代也基本不存在宦官專權;至於武將,從宋太祖開始,崇文抑武,這也成為後來中國之傳統,在明清時代得到繼承。沒有兵權,要推翻皇帝、篡權改朝換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2、科舉制度,給平民躋身高層開啟一扇窄門

    雖然科舉制度是產生於隋唐,卻是在宋代以後才發展成熟。這個古代公務員考試製度,其意義在於打破等級,以公平的考試選拔官吏,使下層的寒門庶族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與之前幾個朝代注重門第不同,宋代之後官場是注重“出身”。這裡“出身”不是出身於某某富貴人家,而是指科舉登科。你是考科舉上來的,這就是有出身,你是其他途徑當官的,統統都屬於沒出身。以宋朝為例,透過科舉選拔的官員,超過三分之一是來自平民階層。

    科舉制度,有效地緩解社會階級矛盾,給了底層百姓一點盼頭,只要你足夠勤奮足夠優秀,還是有光宗耀祖的機會。這種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變或農民大起義的基礎,畢竟華人的忍耐力若不是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是不會輕易走上暴動之路的。

    3、以理學洗腦,強調“忠君”、“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封建倫理

    在宋代之前的五代,五十年的時間,光是中原政權就換了五個,平均一個政權存活十年。中原的皇帝換了十四個皇帝,不到四年換一個,比美國總統一屆任期還短,其中有一半是以發動政變、兵變的形式奪權。皇帝被打倒、被推翻、被趕下臺,甚至被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有鑑於歷史經驗,宋之後的統治者十分注意思想教育,宋明理學由是興起。理學的普及,使得“忠君”、“三綱五常”等道德倫理觀念深入人心,而儒學中原本反抗暴政的觀念卻大大被削弱。小說戲曲的普及,又使得“忠義”觀念透過通俗文學向底層民眾普及,比如《說岳》、《楊家將》、《三國演義》等小說,都大為宣揚“忠義”的精神。當“忠君”思想深入人心時,無疑也會減少一些民變的發生。

    以上兩點,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矛盾,延長了統治階級的統治時間。當然,這兩方面不足以徹底解決社會問題,該來的還是會來,明末李自成起義,清末的洪楊起義,還是不可避免。

    4、領土遼闊,要亡於外敵之手並不容易

    在宋朝之前,諸王朝都是亡於內亂,沒有亡於外敵的。因為中國長期以來就是東亞最大的國家,周邊都是弱小得多的勢力,亡於外敵的王朝基本沒有。

    自宋代後,重文輕武,整個國家民族的精神開始變得萎靡弱小。宋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基本上跟誰打都打不贏,一個大國老跟人籤不平等條約,認人為叔為伯,實在大掉身價。但是,即使如此,這麼大的國家,誰想從外部亡掉它都是不容易的。打不贏還可以割地賠款啊,這麼大的土地,割個幾百年沒問題的。所以,從宋朝開始,中國以前那種“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精神沒有掉了,死掉了。宋朝雖然活了三百多年,但活得很苟且。

    到了清朝晚期也是一樣,割地賠款,從鴉片戰爭算起,七十餘年,這裡割一塊那裡割一塊。要是清朝沒有被推翻,還可以割上一百年。統治者為了保自己的地位,保自己的命,顧不上那麼多了。國家大,能挨的刀子多,這也是宋之後王朝能存活較久的原因之一。

  • 6 # ygrdf

    你的說法錯了,從隋朝後就沒有短命王朝,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選官,大量寒門子弟入士,統治階級權力不在被士族階級所掌握,這樣統治階級的根基就很穩定,就不會出現短命王朝!從三國到隋朝出現了很多短命王朝,原因是統治階級權力全部集中在士族大家,士族盤根錯節權力很大,很容易推翻皇權,比如司馬家篡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因為什麼原因堅持至少三年不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