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
2 # wyk1189
適當的禮物刺激是必要的,若經常性採用就大錯特錯了。孩子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別人對自己的讚美表彰,對自己成績的肯定,給禮物就是對孩子學習的肯定。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心理還不成熟,對學習的認識還不夠深,當經常性給予禮物才能促使他學習,才能提升他的成績的時候,禮物就成了他的依賴,甚至有一天可能變成他以此作為要挾家長的條件,你給禮物我才學習,你不給我就不學,這樣的話,給禮物反而適得其反。
關於孩子的學習,重點在於這幾方面:一是多與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聯絡配合,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一致。學校有期中期末考試,老師有單元測試或專題檢查;學校或班級有各種活動比賽;學校或班級要求孩子在家裡需要幹什麼等,家長在這些方面就要多與班主任或任課老師交流,瞭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主動告之孩子在家裡的學習生活情況,明確孩子的優缺點,家校配合,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素養,讓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二是表揚十適當的禮物。給人以讚美,大人小孩都喜歡。孩子在家在校做得好的,要及時表揚,隨時給予欣賞的眼光,給孩子心靈的愉悅,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生活,對今後的成長也有極大的幫助。適當的禮物的給予,確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而禮物的形式是多樣的。比如成績提升了,買一樣孩子喜歡的東西,帶孩子在外面去吃一頓飯,利用週末陪孩子去周邊喜歡的地方玩玩等等,一個擁抱,一句讚美,一個欣賞的眼神都是禮物。三是寬嚴結合。孩子畢竟是孩子,在學習上,當有時成績有所下滑時,家長千萬不要責怪孩子,應及時與班主任聯絡,瞭解原因,多多鼓勵孩子,給孩子與自信心。而嚴呢?比如學習不能遲到早退,當天的作業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人要講誠信等等。若沒做好,適度的懲罰也是必要的。四是瞭解控制孩子游玩時間。這一點也許特別重要。現在畢竟處於資訊化時代,智慧手機的普及,網路的廣範運用,不可能讓孩子不接觸。家長一是瞭解孩子玩的內容,二是嚴格控制時間,三是絕不允許學習時玩手機,四是絕不允許帶手機進課堂,很多學校也是這樣的要求。
總的,提升孩子的學習,培養孩子全面發展是多方面的。
-
3 # Office辦公
使用禮物來刺激孩子學習,這種行為需要適當不能經常性的使用這行為來進行刺激孩子學習,讓孩子要好好的學習需要引導不是光靠禮物來進行誘惑,
禮物一旦給多了就會導致孩子一種依賴,一旦有了這種依賴就會成為要求家長經常性購買,作為學習的交換條件,從而給了禮物就會適得其反了
孩子學習這方法,需要進行引導,需要個孩子溝通,需要了解的孩子的興趣愛好,需要和老師溝通。
讓家庭教育和學院教育一致,從而引導性的讓孩子進行學習。
-
4 # 宋湘春
家長用禮物激勵孩子學習,這種方法不可取!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二生命形態學理論將這種方式稱之為:交易式溝通。也就是在瞭解到對方需求的基礎上進行交易,以自己的目的作為交換的出發點和起始目的。
家長為什麼喜歡使用交易式溝通呢?
因為這種方式很容易達成家長自己的目的。而且,孩子越小,家長給出的禮物越小,目的越容易實現。
比如:你去奶奶家要乖哦,你乖乖地,回家媽媽就獎勵你一個棒棒糖。
你今天去幼兒園不哭,媽媽就第一個來接你。
你這次期末考試能考雙百分,爸爸就帶你去吃大餐……等等。
這種交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砝碼會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孩子會反過來和家長交易。
比如:媽媽,我去奶奶家乖乖的,你就獎勵我一個棒棒糖,好不好?
媽媽我今天去幼兒園不哭,你要第一個來接我。
爸爸這次期末考試考進班裡前三名,你就給我買雙耐克鞋……等等。
這些交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結果是,孩子上學時,學習只是交易條件而已,不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還很容易發展為攀比交易。 孩子對父母會失去敬重之心。
-
5 # 愛在心理健康的萍姐
A
6歲多一點的時候,我就和爸爸商量,我要上學,我要去讀書,爸爸心裡那個開心甭提了,但嘴裡說著:“老師說了,你這麼小,老師不給讀,也沒老師教。”我說“我一定要去,沒有老師我也去讀書。”等上到三年級時,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點著煤油燈在蚊帳裡看一會書,如果有一個晚上不看書,爸爸會過來說“你不看書是咩?等會我的鞭子就來咯!”很害怕爸爸打我,於是,每次晚睡前都要看一會書,每次放寒暑假都拿回獎狀。久而久之 習慣了,直到現在,還喜歡晚睡前看書,如果不看書,覺得少了點什麼。
B
上了初中,每個週末回家,第二天都是被父親早早喊起床,一起和他們去地裡幹活,直到下午4點才能回家,回家也是自己煮飯吃、洗完澡,和村裡的同學一起走路去上學(那時是考上重點中學,學校離家8里路)。
放假時,一定不能出去玩,每天不是外出勞動就是在家幹家務活等,如果家務活幹不完,爸媽回家看到又捱罵。所以假期時間,家也不是我的樂園。尤其是暑假裡收割稻子,收花生,寒假裡砍甘蔗等特辛苦,每次心裡都在想:怎麼才能趕快乾完?勞動後,回家都不想吃飯,那個累啊,無法形容,所以回到學校後,每節課都是認認真真的聽,因為幹農活實在受不了那種辛苦。
C
寒假更慘了,年初一時,我們幾兄妹都被父親趕去剝甘蔗種,等著開年種的那些甘蔗種,一定不給去街上玩,如果有什麼要買的,一定跟父親說清楚了,才能去,否則只能借去外婆家的時間裡才可以上街玩一整天,買炮竹,買有年味的玩具,看電影等。所以過年喜歡走親戚。
孩子讀書,不需要給予物質獎勵,讓孩子去勞動,去實踐,讓孩子知道社會實踐就是學習的一種方式方法。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祝所有的孩子快樂平安。
-
6 # 老爸很皮
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孩子是因為獎勵的禮品而學習,還是家長因孩子的學習進步而獎勵,這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第一種類似於僱傭關係,你給我禮物,我就學習,如果那天你不給了,或者禮物我不滿意,對不起,我很有可能就不學了,其中禮物對孩子的激勵和刺激作用會隨著時間明顯的下降,如果不提升禮物價值或者新奇度,孩子往往不會再買賬,這樣就又會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當家長無法再滿足孩子願望的時候,孩子通常會以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很多隨手打家長的孩子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用物質來促使孩子學習的方法是百害而無一利。
第二種視孩子學習或者生活中的表現而給予孩子一定的獎勵,這種是有必要的,但獎勵的過程,禮物的型別,價格還是有需要家長好好斟酌的。
1、給孩子定目標,不管是學習還是日常生活,只有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孩子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2、孩子所得獎勵的大小取決於過程中孩子所付出了多少智慧和努力;
3、儘量淡化禮品的價值感,而著重提現禮物的實用性;
4、.討價還價,不要試圖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獎勵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展現家庭的優越感。
-
7 # 依心尋理
育兒,隨著人類的認知進步,社會的變化也在與時俱進,無論怎麼變化,只要掌握最底層的方法論就可以應對各種變化。
在學習獎勵這件事上,讓孩子正確理解禮物的意義,給他/需要的那部分意義,就是底層方法論。孩子對於禮物的理解基於父母對禮物本身的理解。有點拗口?簡單來說,就是父母認為給孩子禮物是刺激,刺激孩子更好的學習,那獎勵的意義就是刺激;如果父母認為禮物只是對階段學習的認可,那獎勵的意義就是認可。刺激是觸發後續的學習,認可是對之前的總結。孩子對一件事情或是事物的感知,大部分來自父母。我們的看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看法。
這兩種想法沒有對與錯,可為什麼同樣是用獎勵刺激或認可,最後得到的結果卻不隨人意呢?因為,孩子是不同的。
如果是一個學習比較努力,但是有些不自信,膽小內向的孩子,可以試著用認可法。不要事先說明,可以在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給到孩子,還有加之一些增強自信的話語,我相信效果一定會很好。
反之,有些孩子學習有些懶散,需要時不時敲打著的,則可以試著用刺激法。需要注意的是,要事先告訴孩子這是一個小遊戲,遊戲規則父母自行定製,發現有禮物依賴情緒及時結束遊戲。
至於要選什麼禮物才能讓孩子喜歡,很多人認為價格=價值,其實不然,這需要父母的用心,多關注他們的動態,最近喜歡什麼人事,物,風景等等。給他們需要的,有的時候一件T裇,一個本子都能讓他們欣喜不已。孩子們很複雜,確又很簡單。一棵樹想長的中正,枝繁葉茂,是需要修修剪剪,也需要營養灌溉的。
回覆列表
學習,本身是一種社會化的產物,而不是天然的行為。
要讓孩子主動學習,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持續的“理由”。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以禮物刺激,會讓孩子把學習的動力“外歸因”——“我是為了禮物才學習”。這會導致兩個弊端:
1-孩子愛禮物,而不愛學習本身;
2-物質的刺激具有邊界效應,禮物收的越多,新鮮感越少,越難得到滿足。
正確的做法是:
創造“內歸因”的條件,引導孩子發現學習中的趣味,愛上學習本身。
具體可以這樣做:
1-橫向擴充套件學習內容,跨學科或與實踐相聯絡;
2-縱向擴充套件學習內容,主題學習、深入挖掘;
由父母付出大量精力進行前期引導,建立基礎,孩子才能自主、投入地學習。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側面幫助孩子愛上學習。
那就是,讓孩子多參與學習之外的活動,比如家務,鍛鍊孩子的耐力和責任感,這些關鍵品質也會遷移到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