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睿萬相皆數
-
2 # xiaocao449
答:周朝後期,戰事頻發,各個不同地方的官員都想成為頭目,周天子手中一點權利也沒有。其實在中國古代史上,周朝是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春秋戰國理論上來說都是屬於周朝的。但是因為諸侯實力太強了,所以周朝後來的存在感變得很薄弱。諸侯之間相爭的歷史也就是春秋戰國的歷史。春秋的這些諸侯們是以成為霸主為目標的,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是他們的追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他們就是那個時期最為強大的諸侯國。時間來到了戰國時期。各地發生了悄無聲息的變化,各地的勢力發生變化。晉國被瓜分成三個部分,也就是後來的韓魏趙,而戰國時段也就此開始。朝夕之間,晉朝就被瓜分完畢,正是這樣的局勢激發了各地群雄進一步的野心,都想統一天下,霸佔整個中國。秦始皇在這一場七雄爭霸中拔得頭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開創性的時代,將天下大一統,做了始皇帝。
現在,要是評價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就要看他的綜合國力是否佔上風,但是古代不是這樣的。在古代,尤其是戰國時期,只要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處於優勢,那他就能夠稱霸。兵器在軍事實力的強弱上,佔著很大一部分的因素。輸在起跑線的秦國,就擁有這一優勢,它的兵器鍛造水平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即便是以武器為國家依託的南韓也比不上。近身作戰,需要的是更加便捷的短劍,這需要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才能夠製造成功。這種劍無論在硬度還是韌性都具有非常優良的性質,在很多博物館中都能見到,無不令人歎為觀止。秦國的遠端作戰武器也是一個重要的制勝武器。秦國生產的弓弩,是當時戰國時期最厲害的遠端作戰兵器,它的準度可以達到世界頂尖水準,射程比著其他國家遙遙領先。當近戰的短劍無法派上用場的時候,就是秦弩出場的時候了。秦弩更令人歎服的是,箭頭的設計,秦弩箭矢的箭頭是中空構造,這種箭頭造成的傷口是很難癒合的。軟甲方面,秦國也是做得相當出色,能夠抵禦很多武器,減少致命傷。擁有如此強大的裝備做保護,所以秦國士兵參與攻擊時,才會變得更強勁。
人才,往往是一個國家最稀缺也最重要的資源。當年的楚漢爭霸,項羽之所以出身名門,最後卻優勢變劣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會善用人才。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補充。秦國在戰國幾個國家裡,是最看重人才的,因此很多人才都願意去秦國發展。秦國有名將白起。一說到白起,大家都不會陌生,白起可是坑殺了趙國幾十萬俘虜,人稱“人屠”,身上散發著殺戮血腥的味道,從這個外號就知道白起的可怕。秦國大大小小的戰爭幾乎都有白起的影子,白起是秦國最厲害的大將,幾乎逢戰必勝,難怪外號戰神。白起絕對是秦國統一道路的加速器,因為他對於軍事的擅長,在這方面的才能,讓他勝率極高。文官方面秦國也不弱,丞相李斯就是秦國的相國,是很厲害的法學家,治國很有一手。秦國的政客也很厲害,是鬼谷子的徒弟張儀,張儀和蘇秦是當時很有名的縱橫家。當時秦國很多的謀略就是拜張儀所賜,他的手段讓秦國獲得了非常大的收益。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方面人才的幫助,才使得秦國在戰場上,百戰百勝,在外交上,佔據優勢,在政治上,穩定和諧,秦國平穩發展,統一六國。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最高領導者。哪個諸侯國強盛起來,就是因為背後有強大的君主,君主國家命運相連。一個國家再怎麼有優勢,也要有一個足夠有治國能力的君主,才可以正常發展。譬如魏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無可置疑的霸主,叱吒諸侯國。這一切都歸功於魏國有兩個賢明的君主,魏文侯還有魏武侯這兩個人的連續統治才讓魏國一直強大,立於不敗之地。魏國在戰國末期是很弱的,有這樣的轉變就是因為魏國遭遇了兩任昏庸國君。秦國一直都是被魏國壓著的,要不是魏國勢頭不在,秦國還發展不起來呢。趙國之前發展也很好,在趙王的無能之下,將廉頗給予廢除,大將李牧被殺,趙國後來到了白起手中。不像別的國家,諸侯的資質有很大的起落,秦國基本上一直維持在高水平,這主要就的源於秦國的君主資質的確強大。因此,秦國不會隨著君主的能力變化。正是這接連不斷的賢明領導者,讓秦國的國力穩步發展與提高,最後一躍而上,成為那一時期最厲害的國家。秦國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精心的計劃。
-
3 # 行者文化傳媒
最重要的其中一個是鍋盔的發明,前胸一個後背一個,戰事擋箭,餓時充飢。在運輸跟不上的時代,這泡麵的老祖的出現讓秦國和其他軍隊的戰力高下立判
-
4 # 思冰辰夢
題主的問題問得有點問題,春秋戰國是一個非常長的歷史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總共550年的時間。而秦國並非在這五百多年之間都是強國。
秦國第一次崛起,成為天下霸主,是秦穆公時代(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時期,秦穆大膽重用山東之人百里傒、蹇叔、丕豹以及西戎人由余等治理國家,使秦國國力日漸增強;在軍事方面,建立騎兵部隊,積極向外擴張,稱霸西戎各部,史稱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的成功,是因為他個人魅力的成功。穆公死後,幫助其建立霸業的功臣,有的死,有的逃亡。秦國從霸主之尊開始走向衰落。
至戰國前期,秦國政治處於幾世混亂當中,根本無暇顧及對外的發展,大片土地被魏國侵吞,天下諸侯都看不起秦國,不願意與之會盟,已經走向滅亡的邊沿。正如秦孝公說的:“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史記·秦本紀》)。
秦孝公痛定思痛之後,決定效仿山東六國,在秦國變法(此時的魏國因為吳起變法,已經成為戰國第一強國,楚國也因為吳起變法,成為強國,齊國齊王田因齊整肅吏治,也成為強國。此時天下的政治潮流就是變法強國。),並向天下發出著名的求賢令,在求賢令當中直接約定:“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秦本紀》)。”可見當時的秦國已經弱小到了什麼地步!
求賢令散佈到三東六國,衛國法家士子衛鞅聽到這個訊息,決定入秦,經景監引薦,受到秦孝公的重用。衛鞅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下,在秦國力行變法,富國強兵。這是秦國第二次崛起。
衛鞅的變法,基本上都是為戰爭服務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獎勵農耕,獎勵軍功,抑制商業、貶低學業,使百姓將農耕和參戰作為獲得國家獎賞的唯一途徑。即:“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商君書·農戰第三》)。這大大地刺激了秦國百姓的耕種和參軍的積極性,保證國庫的充裕,保證兵員的充足。
簡單說就是你多種糧食,國家會給你獎勵,參軍打仗,砍下敵軍一顆人頭,也可以給你獎勵。因此,我們在史書中經常看到秦軍作戰,在記錄殺敵多少時,都是以斬多少頭顱來計算的。
衛鞅在秦國經過二十餘年的變法,使秦國從弱小之邦,彎道超車,趕到時代的前列,一躍成為天下強國。
在秦國秦國變法的二十餘年當中,山東諸國自詡強國,跟本沒把曾經弱小的秦國放在眼裡,仍然處於相互征伐當中。這讓秦國能夠有機會在戰國這樣的大爭之世騰挪出二十年無戰事的寶貴發展時間,低調隱忍,安心發展。二十餘年的發展積累之後,秦國已經是當時天下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都超越山東六國的強大國家。實力積蓄夠了,就到了該檢驗變法成果的時候了,於是在公元前340年,衛鞅率領秦國按照秦法新練成的大軍,在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一舉擊潰魏國河西守軍和援軍,收復河西之地,震懾天下。“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史記·秦本紀》)”
衛鞅收復河西之地後,秦國朝野已經明白,衛鞅的變法已經使秦國變得足夠強大,只要堅持衛鞅之法,秦國就會一直強大下去。雖然在變法過程中因為利益受損害的老氏族還想進行復闢,但是,秦法已經深植於朝野,法統根基已成,又加之後世之君全力護法,法制根基在秦國已經無法撼動。這使得秦法一直在秦國儲存下來,並被忠實地執行。
當然了,已經完成變法使命的衛鞅,對秦國已經無足輕重,在秦孝公死後,為了安撫利益受損害的老氏族,也為了報仇,秦惠王將衛鞅五馬分屍。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秦國已經成為戰國第一強國。“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史記·秦本紀》)。
此後的秦國國君,對內都嚴格遵守衛鞅留下的秦法,重用像張儀、範睢這樣的山東名士治理國家;對外重用司馬錯、白起等名將攻城略地。到秦始皇繼位時,秦國實際已經佔有天下大半的土地,天時、地利、人和都歸於秦,秦國統一六國已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了,誰也阻止不了!
縱觀整個秦國的歷史,強大之時,都是國君善於使用人才造就的結果。其實不止是秦國,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都是一人可以興邦的最好時代,那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偉大的人物。吳起、衛鞅、孫臏、龐涓、張儀、蘇秦、廉頗、藺相如、李牧等名字,才是那個偉大時代最光輝的符號。
善用人才,內修德政,護法強兵。這就是秦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史記》、《史記箋證》、《商君書》。
回覆列表
首先,秦國的疆域和其他諸侯國不同。大部分不是封的,而是自己透過和少數民族戰爭打下來的,這使得秦國的軍事力量得到鍛鍊和發展。而且秦國是一個以軍功定官職的國家。你的軍功越大,官兒就越大,所以造就了一批戰爭狂人。
第二,經濟上的發展。本來西部比較乾旱,不適合農業生產。但鄭華人出於搞垮秦國經濟目的幫助秦國修建鄭國渠,後來事情洩露。秦國反而將計就計,把鄭國渠建設好用於農業灌溉,加上另一個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乾旱的西部一躍成為了天府之國。
有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再加上賢明的國君,秦國想不強大也不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