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改了吧低俗
-
2 # 情歡江川
司馬徽是人而不是神,他的話不是金科玉律。歷史上任何傑出人物,只能在大勢下作為才能推動歷史發展。兩漢立國四百餘年,逃脫不了王朝週期律規律的詛咒。東漢末年,政治腐敗,饑民遍野,爆發了黃巾軍農民大起義。自董卓進京後,皇帝就成了軍閥的傀儡,漢王室成為有名無實的“衣寇”。不可否認,“伏龍,鳳雛”特別是諸葛亮是當時人傑。諸葛亮幫劉備建立蜀國,為“恢復漢室”六出祁山。當時曹魏已統一北方,佔有天時地利,天下大勢的運作在北方。“恢復漢室”是空洞口號。諸葛亮每次北伐無功而果。統一天下非諸葛亮不為也,實是不能也!司馬徽是民間隱士,對“伏龍鳳雛”的評價對半錯半。對在對二人能力的評價,錯在對天下大勢的失估。
-
3 # 潘不安講究史
歷史上司馬徽並沒有說過這句話,是羅貫中同學為了劇情需要強加的一句話。想想看,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漂泊半生的劉備終於有了荊州這個根據地,麾下武有關張趙魏延等,文又得了諸葛亮和龐統的輔佐。司馬徽再來一句“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讀者們得有多興奮啊,匡扶漢室指日可待!
然而,劇情是殘酷的,先是龐統死於落鳳坡,之後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被擒殺,劉備關羽為報仇大軍攻吳。結果剛出師,張飛睡覺時竟被手下小兵割去了首級。夷陵之戰劉備全軍覆沒,最後病死白帝城。
是不是有種《冰與火之歌》中看血色婚禮的感覺?《三國演義》七分真實,三分虛構,正史中龐統在圍攻雒縣的時候,被流矢射中而死,羅貫中不能改變歷史。於是設計出了司馬徽這個“觀察者”的角色,代替作者說出了這句話。
在書中,司馬徽除了這句話,在三顧茅廬的劇情中又出現,並說出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實”。無疑突出了一種宿命感,人力有時盡,天意卻不可違。
(面對希望推下深淵,你們這些讀者才會絕望)
而在正史中,司馬徽是荊州名士,以知人而著稱,所有求賢若渴的劉備到荊州後,自然要去拜訪司馬徽,《資治通鑑·漢紀》記載: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這應該就是演義中臥龍鳳雛的由來,之後徐庶是親自去見劉備的,並向劉備舉薦了臥龍諸葛亮,於是就發生了三顧茅廬的故事。所以諸葛亮和徐庶是共事過一段時間的,而非演義中的走馬薦諸葛。直到劉琮投降後,劉備帶諸葛亮徐庶等人一起撤退,在長坂坡被曹軍騎兵追上,徐庶的母親被俘虜。徐庶才離開劉備,投奔了曹操。
龐統龐士元也並非演義中記載的很醜,只不過小時候比較老實,看起來不是很聰明的樣子。等到長到了之後,聽說名士司馬徽善識人,便去見他,正好遇到司馬徽再採桑葉,兩人便在桑樹下交談,一直從白天談到晚上。
《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後郡命為功曹。從此司馬徽稱龐統是南州士人之冠,於是名聲才開始慢慢大起來,後來被郡裡任命為功曹。之後劉備佔領荊州,龐統自然就順其自然的稱為了劉備的屬下。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遣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之後,龐統是透過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菜被劉備發現,交談之後果然又大才,才開始重視龐統,和諸葛亮一起任命為軍事中郎將,待遇僅次於諸葛亮。
在劉備訪問他的時候,難得的說荊州計程車人都是死讀書,只有諸葛亮和龐統兩個人稱的上伏龍、鳳雛。但至於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從上面史料可見,司馬徽表示:“我可沒有說過!”只是羅貫中的小說家之言而已,如果還一本正經的討論劉備為什麼沒有得天下,那恐怕就是石樂志了。
-
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在三國中, 有一位超級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馬徽。
司馬徽綽號水鏡先生,是潁川陽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他還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超級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樣,自己不出山,但天下盡在他掌控和預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國最神秘最厲害的隱士。
司馬徽之所以天下聞名,其實只因他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宣傳他的兩大弟子的廣告詞,10個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句宣傳語,引得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後來在赤壁之戰時又成功將龐統招於麾下,從而向川蜀進軍,成就了霸業。
事實證明,司馬徽的精準寓言,以及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天下大勢,他才是三國幕後最牛的操盤手,一直掌控著三分天下的格局。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三國之初,司馬徽並沒有讓他手下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三大弟子都追隨劉備。他想讓三大得意弟子分別效力於曹操、劉備、孫權麾下,讓他們自由競爭,看哪位弟子誰能笑到最後,成為最厲害的弟子。同時,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夠將這天下攪得天翻地覆,讓曹劉孫三方勢力彼此爭鬥消耗,從而證明他這個幕後操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勢最初朝著他的預期發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雖然最早投靠劉備,但很快被曹操以挖牆角的方式給挖過去了,而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鳳雛龐統已經選擇追隨東吳雄主孫權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隨曹操,龐統跟隨孫權,諸葛亮跟隨劉備,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馬徽夢想著三大弟子左右曹劉孫三大梟雄的格局並沒有形成,原因很簡單,計劃趕不上變化。除了劉備格外重用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營後便成了“花瓶”,徐庶因為其母的慘死,寧肯埋沒自己的滿腹才幹,也發誓做到:不獻一計一謀。與徐庶的主動“不作為”相比,龐統更為可憐,儘管他積極“想作為”,但孫權並不看好長相醜陋的龐統,而是重用玉樹臨風的周瑜,沒有給他作為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徽在洞觀天下局勢,以及知曉徐庶和龐統兩大弟子的處境後,在劉備請諸葛亮下山時,才會對劉備了這樣一句經典預言,12個字: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
可以說司馬徽的10字推薦語和12字經典預言是其成名之曠世奇言,道破了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說到這裡,大家就有疑問了,司馬徽的推薦語並不精準啊,既然“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得到了兩個卻只能三分天下,而並沒有“安天下”呢?
其實,這並不是司馬徽浮誇了兩大弟子的能力,而是有其他原因的。很多人認為司馬徽的原話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就是劉巴,他原是劉璋手下的參謀,劉備入川時,劉巴選擇了歸順劉備。劉巴善於後勤及財政管理,是一位管理能力突出的才人。“孝直”就是劉備最為倚重的謀士法正,法正善於用兵,多次立下奇功,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在定軍山戰役中,法正逼殺曹軍將領夏侯淵,讓吳魏心驚膽顫。
結果劉巴和法正都是福大命不大之人,都上演了“英年早逝”的悲慘一幕。很多人也認為,這正是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這兩位天下超級謀士,卻仍沒有平定天下的真正原因。
事實並不是我們理所當然的這樣,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劉備得“龍鳳”兩人仍沒得天下,其實司馬徽的“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的這12個字經典預言已經道破箇中玄機。
司馬徽之所以說劉備不得其時,是有原因的。司馬徽說的“時”其實就是指“天時”,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劉備在得到臥龍時沒有“天時”。要知道那時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盤中菜,其綜合實力已強大到了幾乎無法戰勝的地步了。同時,劉備過於仁慈,他沒有在劉表死後乘機奪取荊襄九郡,在戰略上再失良機,天時已被曹操牢牢佔領了。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逆天而行,力挽狂瀾。
其次,劉備在得到龐統時也沒有“天時”。還是因為劉備的仁慈,赤壁之戰後,劉備沒有在佔領荊州之地的基礎上繼續鞏固戰果,沒有及時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劉氏宗親的劉璋,結果幾番糾纏,等形勢惡化到不能再惡化時,劉備才揮師進軍川蜀之地,最終,複雜的亂戰中,導致大意的龐統在落鳳坡慘死。龐統的突然夭折,使得劉備失去了一臂,劉備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時不我待啊。
最後,諸葛亮在伐魏時更沒有“天時”。劉備成蜀中之主後,卻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兵伐吳,一舉打破了吳蜀聯盟的政策,最終夷陵之敗後,劉備病逝白帝城,致使諸葛亮時運不濟,孤掌難鳴,“平天下”到時實際上已是痴人說夢了。雖然最後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六出祁山強行伐魏,但那時漢朝已經被曹丕取代,大漢名存實亡,蜀漢也只是繼承了“漢”這個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漢,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只靠諸葛亮苦苦支撐,北伐非但註定不會成功,而且註定蜀國遲早要被魏國滅亡。
總之,司馬徽在諸葛亮出山時,用“不得其時”4個字道破了其悲慘結局,成功地預料到了劉備最終不能一統天下,令人歎服。
回覆列表
司馬徽算是什麼?一個名士而已,妄議天下大事,他的話只是為了提升自己學生而已,而當時天下名士是以潁川的那一群曹操手下和江東二張帶領的江東士大夫最為有名,和他們相比臥龍鳳雛實力不行的,而且即使後來出山的諸葛亮和龐統 建樹也不多 諸葛亮更是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按三國演義的描述的話此二人也最適合仕從劉備,曹操手下不乏能人而孫權更是權術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