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賢生活記

     古說“成家立業”,現今很多人不同意這個觀點,比較喜歡“立業成家”。這種觀點,其實說起來蠻上進的。

      綜觀世上的男男女女,我是鼓勵學生在單純的時候,還是要受點情感的刺激比較好,這樣還是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往往初戀而成家的,在成家之後3年內,離婚率很高,就是因為對愛情對家庭抱著過於美好的憧憬,然而實際上,家庭生活並不象談戀愛那麼甜蜜,對現實生活的失望,加上婚後,兩個人整日在一起,實在太瞭解了,人性的缺點就這樣無端的暴露出來,終於導致了家庭的破裂。

      曾經在沒畢業的時候,大師姐們就教導我們,進校就要好好的談一次戀愛,畢業的時候轟轟烈烈的愛情你也嘗試了,沒什麼遺憾了,再非常現實去選取生活中的伴侶,安安靜靜,老老實實的生活,過日子。

      那個時候,覺得這種想法,實在是很難叫人接受,為什麼好好的非要經歷一次情感的挫折?不過,目前,走了這麼多的路,突然才覺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前人正是因為走過了這些,所以才知道,才能正確的告訴你生活的滋味,生活的道路。

      正常的,在25歲左右成家比較好,家庭是一個人的起點,從某個方面來說,也是人的終點。有了家庭,就可以毫無顧及的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努力。有的人,可能認為家庭是事業的一個累贅,其實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家庭是考驗一個人的包容心和妥協精神的最好的一面鏡子。

      家,是社會最基層的私有單位,一個家庭的和睦與否,需要兩個人共同的努力,所以我相信對於在家庭上失敗的男人,事業上也未必就如何的優秀,至少可以從側面看出,這個人和人共處妥協的精神相當有限,一個單獨的個體,是不可能做出如何的貢獻的,只有知道如何與人和平共處,如何妥協才能成就事業。況且,人只有走到家庭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責任,什麼是義務,所以說成家的男人始終更有魅力就是這樣。

      大齡而未成家,多是屬於自己太挑剔或者是自身條件有限,有點資本就總覺得自己非常之人,其實,大凡看不清楚自己的,就到商場裡逛一圈,就知道自己屬於什麼階級。還記得讀書的時候,習慣就很不好,優秀的學生,始終是優秀的,高傲而自居,從來瞧不起比自己成績差的,中等的學生,更加不好,羨慕好的學生,總想湊到他們的行列,然而人家是瞧不起的,總是擠不進去,自己又瞧不起差的學生,於是就自成一系,好不尷尬。想想現實生活中,大概也是這樣的吧,非常微妙的心理,工薪3000—4000的,看2000的收入,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2000的看1000的收入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總是1000的望著2000,2000的望著3000以上,總是不肯安心,總是不肯平靜的生活,於是造成了現在如此男人不肯娶,女人不肯嫁的對峙局面,到底是誰的錯?!

      有的人心中憤懣,我就先立業後成家,賺足了錢,找個漂亮的小姑娘。35以後,事業是在努力中起來了,然而家庭呢,依舊是孤寂罷了,況且,越是成功的人,其實越孤獨,當果然走到那一步,又發現,能夠理解自己的人,真是少了又少呀,美女又如何?生活是需要交流的,如此美女還不如面對花瓶吧,於是依舊努力的去尋找,努力的找到個美麗而又智慧的女人,熟不知,智慧並不是天生如此,是需要磨礪的,每一個智者,其實背後都隱藏著太多的痛苦,依舊寂寞如初,依舊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由此總是再思索,怎麼世間優秀的這麼少?怎麼這麼難以尋找和自己匹配的?孰不知,只不過是自己不肯安心罷了,是自己不肯安靜的接受,總想擠身另一個階層,然而,另一個階層的又何嘗那麼輕易的去接納你?!

      無論是“成家立業”也好,還是“立業成家”也好,其實家庭和事業並不是向背的,並不是兩條交叉在一起的,分不開的麻繩,如何選擇,其實只看你是否安於自己的心罷了!

  • 2 # 向左向右看gx

    關於“先成家後立業”,還是“先立業後成家”的問題,我相信這也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相信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理由,在這裡,我們不辯哪種想法正確、哪種思維錯誤的問題,謹發表自己的看法。

    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約束和教導著我們,欲立業先成家。華人的思想,數千年來均受此影響並遵此信念。開宗明義,概念先行,先讓我們看下何為成家立業。

    中國成語告訴我們:成家立業就是建立家庭,併成就某種事業。在這裡的業是指事業,也就是人們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格和系統而且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性活動。社會生活中立業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才算立業?又有多少人能夠立業呢?成就事業確實不是一時半時的事情!成家立業一直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對於人完整的一生來講,成家和立業缺一不可,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同時兼得,先成家後立業能更好的兼顧事業和家庭,何樂而不為呢?因此我的觀點是先成家後立業,下面我將從人自身需求與社會需求來具體闡述。

    一、從人自身需求來講,先成家使兩性得到合法結合,滿足了人的生理需求後,人們才能滿足尊重及自身價值的實現。馬斯洛關於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就是告訴我們,需求具有層次性,使有先有後的,這就決定了先成家後立業的必要性。其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到了一定年齡就要考慮成家這是人生規律。當今有許多人因事業未成而推遲結婚,這樣不僅影響了男女雙方的健康,而且影響了後代的健康啊。所以專家呼籲:在婚育觀念上因先成家後立業。

    二、從社會需求來講。首先,現代的企業把是否成家看成為面試條件之一,為什麼呢?因為有家庭的人更有責任心,更有集體精神及合乎道德的倫理,有家庭的人幹起事業無後顧之憂。家庭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愛心,善良和真誠的品德,提高生活,交際與組織、協調等多方面的能力。一個連家庭關係都處理不好的人,是很難做成大事業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其次,儒家思想指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東方文化的精髓,在21世紀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從中可以看出先成家使生活安定,變得成熟,有責任感,然後再立業,自然事半功倍。再者,現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而家庭是緩解生存壓力的最好減壓器。

    而另外一種觀點剛好相反,互相之間成對立狀態。認為不先立業怎麼能成家!

    “先成家後立業”犯了邏輯上的錯誤,不能把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就武斷的當成了成就一番事業的必然原因,很多人事成就了一番事業,之前也成了家,但這些並沒有證明成家和成就事業有必然的聯絡。不能因為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就認為是他二十年前吃得一頓飯的作用的結果。這個題目對於我們今天的朋友們來說,都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基本上我們都已經到了成家的年齡,但是我們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成家,同學們的選擇已經證實了一個正確的判斷——那便是先立業後成家。這是一個價值取向方向的問題,也就是說,需要證明立業對成家有著明顯的幫助,對建立一個穩定、美滿的家庭有著必然的聯絡。而持前者觀念的人則需證明成家對立業,立好業有著必然的聯絡,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在立論中除了一味的陳述事實,我沒有看到對兩者之間關係的論述。立業,是指建立事業,確立一個事業的基礎,有了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確定了人生的座標,找了奮鬥的方向。這和成就一番豐功偉業有聯絡也有顯著區別,也正是我們今天特定的立業的確切含義。家是組成社會大系統的細胞。是生活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功能單位。而對成家的理解,則不僅僅只是指領取一張結婚證。它有著豐富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內容,物質說俗一點成家的必要條件就是感情+金錢,缺一不可。經濟基礎是家作為一個的單位實現其功能的基礎,它是對家庭物質生活的供給,是吃飯,住房,醫療以及其他各個消費領域。並且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的今天成家還意味著對雙方父母的供養,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精神方面成家更蘊含了一個對家的責任,對愛人的理解和包容,對對方無私奉獻,且不說精神層面功能的實現也需要物質基礎,就說一個還沒有立業的人,如何帶來家庭的穩定和安全感。可見先立業對後成家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是必要條件。另外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判斷不能只站在自身立場來說,更進一步是利己的角度上來看。成家是兩個人的事,因置於兩個社會大環境下,因此對於價值的判斷因該站在,自己、對方、社會國家的角度來看,先立業會給對方更多的安全感減輕對方的負擔,對於國家更符合中國晚婚晚育的基本政策,由此可見先立業後成家利己、利他、利國家。

    以時間的順序先立業是後成家的必要條件,歪曲了事業和職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一個人擁有一份職業我們可以說他事業有成嗎?從邏輯告訴我們應該先立業才能成家,我倒想問問大家,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立業之前都已經成了家,難道這大部分的人都錯了嗎?有些人事業無成,難道真的是成家的錯誤嗎?我認為將進一步從個人,家庭,社會三個方面來闡述觀點。

    首先,先成家有利於個人的事業發展。如果把人的成長比作一棵樹,那麼成家就是樹的根;如果把個人的事業看作是萬丈高樓,那麼家庭就是這個高樓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人要想事業有成就要打好基礎,只有先成家才能更好的立業。其次,先成家後立業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家庭。成家之後男女雙方都有自己的事業,可以共同奮鬥,在患難中相互扶持互相關照,雙方的感情會更加和諧。第三,先成家後立業有利於社會的發展。一個社會的發展需要提倡優生優育,即科學生養。比如說你現在二十六七歲,假如按照之前的的觀點,我們要到什麼年齡才能成家呢?要到三十、四十嗎?這可不利於祖國未來的花朵培育阿。究竟有哪一個想到三四十歲才結婚呢?讓我們聽聽因為事業而耽誤了成家的人們的心聲吧:曾經有一份真正的感情放在這裡,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之後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在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他說八個字:我想先成家後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契奇和特雷楊,如果這兩人都可以獲得常規賽MVP,你認為誰能先獲得?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