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和道安
-
2 # 吉誠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參考
老子坐在樹下講道,以這棵樹為例,樹枝彎曲是為了成全而生存,樹幹在風的撼動下搖擺,反而使樹幹變挺直,地上有低窪的地方,下過雨反而能盛滿水,樹身枯的地方卻有新枝葉長出來,樹葉稀少的地方反而枝杈粗壯,樹葉稠密的地方反而顯昏亂,其實人也是同一個道理,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張缺反能盈滿,凋敝敗落反而新生,少想獲取反而多獲,貪心不足反而迷亂。因此聖人抱定這一棵樹講它從一棵小苗到慢慢成長就是用“道”(一)作為觀察天下命運的工具。不固執己見,所以事事物物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是非非判得清楚。不自我誇耀,事業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充當首領。正因為效法天道不跟別人爭奪,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得過他。古時所謂“委曲反能全身”等語,難道是空話嗎?其實在危難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憑懂得這個道理,樹木和樹人是一樣的道理啊!
易解參考
遠古《歸藏易》是以坤卦為首卦,它的用意就是藏的意思,萬物歸於地,然後藏於地,君子以厚德載物。
卦畫是六個純陰爻,預測遇坤卦,按《周易》判斷而言,要停止行事,因為初爻被五個陰爻壓住,已凝結成霜。陰居陽位,不當位,要待冰化之時行事,不能強行破冰,順其自然是吉兆。
修身遇坤卦,坤為腹,屬重點護理腹部,待物極必反與乾父相結合。目前要掌握一些“易理”知識。如重要的“經絡是人體執行氣血,連線臟腑,暢通內外上下通路,是經絡和脈絡的總稱”。“經”是經絡系統的主幹,“絡”是經脈的分支,兩者在體內的循行方向和分佈深淺各不相同。經絡循行的走向而言,經脈是直行的幹線,絡脈是橫行的分支,從經絡分佈的深淺來看,經分佈較深,絡分佈較淺。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經脈等聯成一個整體,才能使人體各部功能保持平衡。
以《周易》術修身之士,必須要知道這些最基本的“易”理。才可深入老子“五千文”。對本章之意是:“曲折的絡脈佈滿全身,它能屈能伸,人體低窪之地是湧泉穴,年輕、健壯時,低窪之地氣血充盈。衰弱、年老時則相反,因為它與心臟相隔太遠,心主 血脈,氣血的執行,全依賴心氣,心氣旺盛,血脈就充盈,最低窪之地也就充盈,反之老化從腳開始”。
“曲則全”古人認為,人體全身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後來又有新的發現增至到“三百八十三個穴位”,這是一句虛言,誰有那麼高明的見識呢?能掌握主要經脈穴位就不簡單了。古人還說:“天有多高,路就有多長,人有多高,經絡就有多長,路有多少,經絡就有多少”。這是用的一種形容和比喻的手法而已,實際上誰都不會去深思,也不懂得如何養生護理人身重要經絡和竅穴,能知道護理的人,就能保全自己。
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老子的樹形圖哲學思辨不知比西方要早了多少年呢。
-
3 # 0西風瘦馬0
曲非曲是言柔,直非直是言莽撞。弊乃陳舊,少而生求,多者亂而迷智。
聖人何人?何為一?聖人因何有天下?不自見,是不會堅持己見。不自是,是不會自以為是。不自伐,因不自欺。不自矜……(矜字之意我不懂!)
不爭因無須爭,天下皆無爭,因無錯識。曲則全,不是虛言,全而歸,非歸,聖人有容也!
曲,直,是柔與剛,陰陽是也!知陰陽之義者自然知。
道人所言皆須以陰陽解,不知陰陽,觀道人言,如入雲霧之中。
古道,古人所識之道。道與時俱進,古道是道,今道也是道。道同現實不同,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否則不道。
今道自以為是,未來自有評說。古道也自以為是,有失是人之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不對!聖賢也有說錯的時候。
如果認為,聖賢不會有錯誤,那就是迷信!因為有錯誤,聖賢就不是聖賢了!是以偏概全。
看得出來,古聖先賢之不足,才是當今有道之人!完全否定與完全肯定,都是無道!孔子曰:“攻我之失者,皆我之師也”!
得道,是能看懂道人之言的前提!得道,可遇不可求。得道非福!福在無惑。
(網路圖片侵刪!)
-
4 # 袁連法的國學答問
可以這樣來解答:
一,曲就是全,全就是曲。
曲,可以解為部分或區域性,
全則釋義為全體或整體,所以
曲是全體之曲,
全是部曲之合,
這是區域性與整體的互屬關係。
還有曲可以解釋為曲目,即細節或內容,
這樣就含有整體與內容的涵攝關係。
二是似曲實全,似全實曲,
這樣就成了對待的辯證關係了,
呈現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形而上學含義。
-
5 # 合競共贏
僅僅要求一方委屈讓步,並不能達到委屈求全的目的,而雙方互讓,就能實現老子道德經“曲則全”的互利共贏思想。
很多文獻用成語委曲求全來解釋曲與全的關係,但是有文獻提出委屈求全是個偽命題。理解老子道德經曲與全的關係,最好放在道德經22章的背景下來理解。按照老子道德經的敘事方式,曲與全是一對對立的矛盾主體,不能孤立地分析曲與全。
曲有多種含義,現實中有曲線、彎曲、是非曲直、委曲求全和歌曲等片語。曲線、彎曲的曲,其相應的對立主體應該是直,而不是全。可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用枉則直,將枉與直作為一對對立的主體,顯然曲和直不是一個對立的主體。枉在這裡也不是曲線的意思,而是斜的意思,它的內涵是不能公正執法(枉法),而這裡直的意思,就是公正執法,枉和直就形成了一對對立體。是非曲直這個成語的曲,就有枉的內涵,與直的公正執法相對立。
不能公正執法就會產生冤屈,公正執法就達到了一個圓滿與周全,這就產生了另外一對對立體,這是屈與全,經歷了冤屈的人,最知道公正執法的幸福。幸福不是透過個人委屈來實現的,而是透過公正的審判來實現的。這裡屈與全的關係,顯然不是委屈求全這個成語所能表達的。
從委屈求全到委曲求全,很多解釋說它們都是一個意思。曲和屈,就是人們受到了冤屈、不公平待遇,受到的欺負和傷害。但是如何理解委曲求全的呢,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是先委屈自己,保全自己。後來發展自己,成全自己的霸業,越王勾踐與夫差的故事最有代表性。另一種是自己受委屈,成全別人和大家。這兩種解釋的共性都是讓自己受到傷害,讓他人受益,使爭議得到暫時解決。問題是這樣委屈自己,保全別人,他人會不會接受呢?如果他人不接受或者不退讓,問題或爭議仍然沒有解決。即使暫時解決了,但是一方受害,另一方受益,這顯然不是“全”的本意。因此,有文獻認為委屈求全透過傷害一方,有益另一方,只是暫時解決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衝突,並沒有實現委屈而求全的目的,委屈求全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我們在講人與人或者兩個主體之間的關係時,一般可以從利他、利己,害己、害他的各種組合中分析兩者的關係。現在文獻把委屈求全解釋為害己利他,因此不可能實現,從而被認為是個偽命題。老子道德經22章顯然不是害己利他,而是利己利他,對立雙方都要委曲,讓步,最後達到圓滿、周全的結果。道德經22章原文如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相應的譯文如下:
委曲則保全,屈枉則正直;低窪則充盈,陳舊則更新;少取則獲得,貪多則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正規化,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曲則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老子在這裡給了我們從事國際貿易談判的原則和指南:對立雙方都要“曲”,也就是讓步,而不是說僅僅要求一方退讓,妥協,另一方飛揚跋扈為,盛氣凌人;最後雙方達成妥協,矛盾解決,利己與利他統一,沒有人被傷害,達到一個圓滿而周全的結果。這就是老子曲而全的思想,也是不爭的思想。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僅僅要求一方委屈,讓步,並不能達到保全;只有雙方互讓,才能解決矛盾,實現老子道德經“曲而全”的思想。
回覆列表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闡述“曲全”之道:物生天地間,當歷風雨,當避雷霆,“颶風過崗,草木伏存”,於此之時,“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與其攔腰摧折,不如委曲求全,故曰“曲全”。“曲全”不是舉手投降,而是韜光養晦,固本培元,“潛龍在淵,待天時也”,乃君子處世之道,時勢不利之時,先求生存,後謀發展,可也。正如老子對孔子所言,“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是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越甲吞吳,足為佐證。
臥薪嚐膽,潛龍在淵;一朝飛昇,克成霸主
【原文】曲則全,枉則正;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不自示,故章;
不自見也,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
誠全歸之。
【譯文】適時委曲,可以保全;
枉屈過後,乃得直正。
虛懷若谷,群賢來輔;
冬敝及春,革故鼎新。
心無旁騖,基業乃固;
欲多心散,功必難展。
故而聖人秉道不移,以此牧養天下萬民。
不尚自我尊崇,仁德昭然彰顯;
不樂自我炫耀,聖明遐邇燭照。
不遐自我鼓吹,功業大成無虧;
不屑自我矜恃,輔佐久享有自。
正因不爭,功業大成,絕倫無匹,誰可為比?
“曲全”微言,樞機是關,循道而行,功成身全。微言大義,至哉斯言!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垓下一戰,天下略定。
【簡評】所謂“曲全”,是指(時勢不利之時),適時委曲,得以保全。其中,“曲”為方法、手段、途徑,“全”為目的、結果、追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此時,“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應以柔弱之道,以避酷烈之風,故而“颶風過崗,草木伏存”,此時不伏,則攔腰摧折,故物生天地間,一己之力,難得與天地自然相抗衡,故不得已之時,當“曲”而求“全”。
王者,得天垂青,代天牧民,恭行天罰,因此,王者之強大,必與眾人不同,非有大道德、大智慧而不可。“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詳,是謂天下王”,則王者作為社稷主、天下王,必然具有忍辱負重之超凡願力,方可笑對天下萬般苦難。在時勢重壓之下,真正的王者必然效法自然,委曲求全,忍辱負重,深自砥礪,靜待時機。
古史之中,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故事,足以成為“曲全”智慧之明證。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越王勾踐欲先發制人,興師伐吳,結果夫椒兵敗,在會稽被圍,不得已而已美女寶器賄賂吳太宰嚭,得以全身而歸。《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乏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越王勾踐潛藏砥礪,深根固本,同時麻痺吳國,暗同齊國,靜待時機,以圖滅吳。終於,十二年後,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參加黃池之會,精銳盡出,於是勾踐出兵伐吳,大敗吳國,殺吳太子,分身乏術的吳王以厚禮請求停戰。四年後,越國再次討伐吳國,大敗吳國軍隊,最終吳王夫差自殺。平定吳國之後的越王勾踐,日益強大,成為“春秋五霸”中最後一位霸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生存,是發展的根基;發展,是生存的昇華。越王勾踐的“曲全”,才有了後來成為春秋霸主的希望。
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屢戰屢敗,而屢敗屢戰,終至垓下一戰而定天下,這便是“曲全”。以至於後人評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欲成大事者,當學漢高祖劉邦,當學越王勾踐,時勢不利之時,要懂得“曲全”之道,才可能“長生久視”,最終成就帝王之業。與此相對,楚霸王項羽有亞父范增,吳王夫差有能臣伍員(子胥),本可以見禍於未萌,防患於未然,卻未納良言,誠可痛惜也。
良賈若虛,君子貌愚;得時則駕,不時蓬行。
孔子問道於老子,老子告訴他: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人生固有順境,有逆境。得其時則可縱馬揚鞭,快意人生;不得其時,則潛龍在淵,韜光養晦,又何必爭一時之短長呢?管子曰:“爭者,末事也”,是以,爭者,無益於事,適足以招怨搆禍,乃君子之大防也,敢不慎思明辨而避之乎?斯雖微言,有蘊大義,唯饗諸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