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如果我們讀到一首格律詩詞,其標明是“新韻”,則表明,此詩詞參照的用韻標準是《中華新韻》。

    《中華新韻》是中國詩詞學會於2010年釋出的韻書,相對於《平水韻》的106韻部,其將韻部大幅縮減至14部,並根據普通話讀音,只分平仄,不辨入聲。故也取消了入聲韻部。

    針對眾人質疑,中華詩詞學會提出了: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的口號。即在詩詞創作中,既可以採用《平水韻》,也可以採用《中華新韻》。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採用《中華新韻》,要在作品中標註是用新韻。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平仄格律上,兩者也不能混用。意思是,如果你依的是《平水韻》,那麼在平仄區分上,你就要依中古音,例如要保留入聲字。如是依《中華新韻》,則要依現代漢語的普通話音。例如要依入派三聲,不能有入聲字音。而一些要求押入聲韻的詞,也就只能依《平水韻》了。

    最後再說一句。《中華新韻》是一將韻部分為14部的韻書。其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說,漢語拼音同韻母就同韻,或者順口即同韻。依今韻創作詩詞,仍是要先看看韻表的。

  • 2 # 鐵騎無聲

    詩詞的韻,是指詩詞每句末,都採用韻母相同、或近似的字,業內稱為韻腳。比如:鐵嶺絕巖,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摘自李兆麟將軍【露營之歌】)其中的生、風、鳴就是韻腳,(韻母相同或近似)。

    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各地語言差別很大,每個朝代只能以流行最廣泛的語言(官話)的讀音為依據,來制定音韻的標準。而語言又是動態的,時刻都在產生改變。年代一久,原來制訂的音韻標準,必定不合時宜。因此,音韻的標準,也會隨著語言的改變而重新修訂。

    從隋朝的【切韻】到唐的【廣韻】,再到宋末的【平水韻】、【韻府群玉】,元朝的【中原音韻】,明朝的【洪武正韻】、到清康熙年間制定的【佩文詩韻】。每個朝代都會根據自已的“官話”的讀音重修音韻。這是詩詞發展的必然規律,是社會、文化發展的正當需求。

    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推出了以普通話語為依據的【中華新韻】。新韻具有科學、簡捷、規律性強、方便使用的優奌。結束了詩詞作者,使用幾百年前的、嚴重乖離時音的【平水韻】又無可替代的尷尬局面。但是,考慮到:有些人已經習慣使用【平水韻】,寫詩填詞又不是普羅大眾的“剛性”需求。故並未強制推廣,而是採用新、舊韻“雙軌並行”的方針,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 3 # 左綿公子

    關於詩詞新韻舊韻的問題,回答很多次,感覺已經麻木了!今天我就說幾個要點,比較一下新舊韻的區別:

    1、傳承時間:舊韻,一般稱為平水韻,實際上我們用的是清代的官韻叫做佩文詩韻,他是從遠古一直傳下來的,直到清代。我們知道的就有隋代切韻、唐代唐韻,宋代廣韻、再到南宋平水韻、再到清代佩文詩韻這樣一個傳承體系,有一千多年的傳承改革的歷史。而新韻,指的是中華新韻,民國開始提出,但真正提倡只有一二十年的時間。現在又出了一箇中華通韻,準備讓編入教材,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2、語言體系:平水韻的語言體系是中華大地各種語言的最大公約數。我們不難發現,及時是三國時期曹氏父子,南北朝時期風流雅士、唐詩、宋詞一直到清代詩詞,雖然幾千年來讀音在變化,但根據詩詞內容我們去讀,基本沒有障礙,大部分是押韻的,這就是舊韻的魅力。而新韻是以普通話(北京話)為主,屬於北方地域性,沒有全面性。

    3、聲韻對比。舊韻分平上去入四聲,主要是顧及到大部分南方語系中存在入聲,且即使有些北方語系沒有入聲,但入聲字讀上去都比較短促,存在很大的包容性。而普通話只有三聲,平上去,沒有入聲。

    綜合以上,無論從傳承體系、語言體系以及聲韻體系相比較,舊韻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新韻,說什麼新韻必將取代舊韻的說法簡直是奇談怪論,螳臂當車。

    不難發現,主張新韻的一般是以下幾類人:

    1、只會說普通話的北方人。

    2、詩詞初學者和水平較低者。

    3、老幹部。

    主張舊韻的屬於以下幾類人

    1、歷代大文豪

    2、毛主席

    3、有較高造詣的詩詞家

    4、有詩詞修養的年輕人。

    5、南方才子。

    突然想起一個故事,大意是:一人與子貢爭論一年有幾季,子貢說有四季,而那人說只有三季。請孔子評理,孔子也說一年只有三季。子貢不解,待那人走後,孔子說,他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這就是三季人的故事。所以,現實的三季人真是太多了,所以後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讀的懂為什麼“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你講什麼冰?同樣的道理,只會說普通話的人只知道有平上去三聲,你去跟他講什麼入聲呢?

  • 4 # 蕎麥花991

    漢語拼音!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也是全華人民共同遵守的。

    現在進入全民旅遊的時代,所有的溝通都是普通話,普通話的注音是漢語拼音。

    國內自由行,國外跟團遊。為什麼會行程這樣的共識?主要就是語言,國內遠到西藏新疆,會普通話就行了,這是相互的溝通語言。

    回到詩詞,寫詩詞發表出來,就是給人看的,所以用韻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

    當詩詞標註平水韻或詞林正韻時,看得人會想~什麼意思?

    當詩詞標註新韻或中華新韻時,讀詩的人會想~什麼意思?

    交流一定要雙向的,否則各說各的,就是噪音了。

    為你我用了半年的積蓄,

    漂洋過海來看你。

    為了這次見面,

    連見面時的呼吸,

    都反覆練習。

    ~李宗盛【漂洋過海來看你】

    江雨菲菲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

    依舊煙籠十里堤。

    ~韋莊【臺城】

    從今到古,寫詩詞都在使用韻腳押韻,能夠讓讀者感知押韻就ok了。

    再不要什麼平水韻中華新韻了,用手機寫詩詞讀詩詞,最方便的最合情合理的~漢語拼音!

  • 5 # 逍遙冷眼看世情

    詩詞是創寫者抒懷內心感受的一種文體 而詩詞是用吟誦方式讀出 而所謂韻是一種幫助吟誦詩詞時 提高詩詞文字在吟誦有抑揚頓錯 兼有文字及聲之優美 作為一種指引而己 其實只是幫助詩詞文字更上一層境界 令人更喜愛 韻是工具 實體是詩詞其內容 現在只有評論必須用何種工具最好 而將詩詞內容置於一旁 是不是有點重旁支而忽視主體之謙 詩詞文字之運用 只要內容易引他人共鳴 吟誦時啷啷上口而不別扭 就是一首好詞詩 多懂運用多種韻式(工具)在適合自身在己詩詞中運用或混用 何以拘泥應用何韻式而棄另韻式呢 事物墨守成規 何來新事物 共存共榮 海納百川 百花爭鳴 才能興盛 獨一滅他 只會單一味道 何來滋味呢

  • 6 # 江州唐宋

    關於新韻,大體意思就是某些人覺得舊韻太複雜,韻部太多難度較高不利於詩詞創作,所以重新寫的一部韻書,名為中華新韻。

    當然,立言雖為三不朽之末,總是算得上開宗立派,如此公私兩便豈不快哉?

    個人理解為狗尾續貂,畫蛇添足,俗話就是脫褲子放屁。

    建國後曾經發生過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件成了,另一件沒成。

    成的那件是簡體字取代繁體字,車同軌書同文,也是應有之義。從普及教育的角度來說確實比繁體字簡單了些許,但除此之外可謂一無是處。

    華夏文化傳承了什麼?看不見的是思想,看得見是文字,文字改了,傳承斷了,唐詩宋詞自此凋零。

    數十年來國學式微,方有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而驚,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而詫,其中辛酸,不足為外人道。

    未成的那件是準備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1949年後,中國繼承陝甘寧邊區時期的文字政策,認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使用拼音文字代替漢字,一時間難以實現,於是暫時研究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問題。

    如果成功,我們將再也看不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再也沒有怒髮衝冠憑欄處,抬望眼俱是:

    幸好未成,中國之大幸,我等之大幸。

    拜現代教育所賜,從小不識韻律,不學詞賦,但從未阻礙我等對美好的嚮往。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難忘。”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此佳句不勝列舉,我中華文字之美,千年來無出其右。

    古詩詞之美,無非韻,律,意,格,金針詩格有云:詩有三本,一曰有竅,二曰有骨,三曰有髓。以聲律為竅,以物象為骨,以意格為體。凡為詩須具此三者。

    聲律為詩之竅,平水韻分106部,正如人有七竅。新韻減為14部,易則易矣,卻似小兒僅有一竅,可乎?人若無七竅,當難存於世,詩若無古韻,則難承其意。

    既稱古詩,當依古韻,若稱新韻,且做新詩。與古詩何干?

  • 7 # 風華歲月666

    講實在的一句,我是喜歡舊韻的詩詞手法。因為,是從閱讀古詩,從分析詞句中瞭解古人的大意詩詞,寫法的運用,結構的形成,層次的引用,誇讚的手法,精簡的語言,令人回味無窮,這也是我對古詩詞的傳承和熱愛。至於學好與寫好只是希望,我是想學寫好詩詞的,寫不好,就是水平有限。這也是學寫詩作詞的人,與詩人的要求不能相提並論。不過,寫多了,總有點詩句詞意,令自己自寫自贊,你覺得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api介面管理yapi和showdoc哪個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