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大宋說書人

    你好,我是愛歷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認為趙匡胤如果不死完全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在宋朝最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皇帝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趙匡胤致死沒有打到燕雲十六州,趙光義二次北伐燕雲失敗,我也是從趙光義兩次北伐燕雲失敗中,才敢肯定的說趙匡胤不死完全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

    我們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趙光義兩次北伐燕雲的一系列行為,和趙匡胤做一個比較,如果是趙匡胤面對當時的局面,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出生

    趙匡胤、趙光義雖然是兩兄弟但是從小兩人性格就可有不同,趙匡胤從小就愛舞刀弄槍、騎馬射箭,趙光義從小手不釋卷、聽話乖巧。趙匡胤是從一個小兵跟著郭威、柴榮一路披荊斬棘,刀口上舔血,做到禁軍一把手,然後“陳橋兵變”奪得後周江山,反觀趙光義,如果沒有趙匡胤這個皇帝哥哥,趙光義最多也就是一個五代十國的小文官,和權力頂峰根本不沾邊,趙匡胤當了皇帝趙光義才做了宋朝的二把手,殺死自己哥哥自己當了一把手。把人物分析完,我們分析戰場表現,趙光義第一次北伐燕雲,已經打了幽州城下,遼國也是慌了神,已經要放棄燕雲十六州了,決定退守,但是耶律斜軫站了出來,決定要爭一爭,耶律斜軫在戰場上直奔趙光義,目的就是要擾亂宋軍,讓宋軍自己亂了陣腳,趙光義自己甩下所有人跑了,導致戰場上的宋軍大亂,第一次北伐燕雲以失敗告終。我們來想一想如果當時是趙匡胤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局勢?首先,趙匡胤是肯定不會跑的,耶律斜軫敢直奔趙匡胤,趙匡胤就敢提刀和他幹,趙匡胤的一切就是手裡提刀,腦袋別再褲腰帶上打出來的,趙匡胤打過戰役無數,他自己也知道,直奔他自己而來,那就說明對方已經就是強弩之末了,說明勝利就在眼前了。

    用人

    趙光義第二次北伐,分三路大軍,東路軍曹彬,直取幽州,中路軍田重進出飛狐道,取蔚州,西路軍,出雁門關,最後三路齊聚幽州城下,這個策略主要在曹彬的東路軍,曹彬需持重緩行,牽制幽州的遼軍,意在讓遼軍在幽州集結,不敢救援其他州縣,這樣中路軍和西路軍,更容易掃清其他州縣,最終三軍在幽州城下集結,使幽州孤立。這個策略是很好的,但是敗就敗在了東路軍的曹彬,中路軍和西路軍打的相當好,曹彬前後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做為將帥不能力排眾議,篤定己見,聽從屬下意願行事,導致整個局面奔潰。

    趙匡胤在伐南唐是任曹彬為主將,恐有不服,特賜曹彬“尚方寶劍”,又不聽令者,可立即處斬,最後使南唐平安過渡,沒有異生叛亂。趙匡胤用曹彬用的很巧妙,知道武將立功心切,桀驁跋扈,要曹彬帶著“尚方寶劍”去壓一壓,防止武將進城搶劫殺人,激起民變,反生事端,趙匡胤用曹彬不是曹彬勇猛善戰,而是曹彬在攻克南唐後能善後,不生事端。

    趙光義在知人善用這方面,和他大哥趙匡胤比起來差的太遠,同樣是曹彬,趙匡胤用和趙光義用結局是完全不同的。

    趙光義在文治上可能比趙匡胤要出色一些,但是在武功方面,趙匡胤要遠遠超過趙光義,畢竟趙匡胤戰場經驗豐富,對部下武將更是瞭解,能夠做到知人善用。單看趙光義兩次北伐燕雲,如果是趙匡胤,想必燕雲十六州已經是宋朝的囊中之物了。

  • 2 # 有熊白式

    這個問題再老白看來,能北伐成功的機率不超過三成。

    老白這麼說了之後,很多長得帥的朋友就要跳出來反駁我,但是也希望大家能理智看待問題,聽老白來分析為什麼要這麼說了。

    戰爭的結果從來不是紙面上分析這麼簡單的,由於其複雜的因素導致戰果撲朔迷離。

    我們先從交戰雙方的實力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趙匡胤死的時候,北漢都還沒打下來。如果按照歷史進展成功打下了北漢,就會面臨一個問題,打不打遼國。

    而趙匡胤在建國初期定下的目標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而在南北都沒有割據政權的情況下,北方遼國是肯定要打的。

    但是這個時候北宋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打?

    當時的北宋剛剛完成了統一,全國都基本是百廢待興。而四次功伐北漢極大的消耗了北宋本來就不充實的國庫,後勤補給已經不足,而且常年的戰爭已經是軍隊感覺到了疲勞,厭戰情緒開始產生。

    這裡會有很多人問,為什麼收復國土這麼光榮的事會得不到大家支援了,明明是很熱血的事情。

    這裡老白解釋下,北宋初期,剛剛完成統一的北宋下面的人民對於北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是不夠的,更多的人只是為了生存而生存。

    第二,名族主義在那個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概念,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團結的。

    因此,當時的條件其實已經不允許北宋短時間繼續北伐了。

    其次我們在來看看遼國的實力,當時的遼國實力是在逐漸上升的,基本上快達到他的鼎盛期。所以說此時的宋朝北伐本身就是以弱擊強,成功的機率本身就不大。

    其次,我們從地形上來看。在宋之前,自南向北的戰爭很少有成功的。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地勢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

    地形在中國戰爭中是十分重要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地利的重要程度在第二。而宋軍北伐的時候在穿過華北平原之後就不得不面臨一個以低打高的局勢。而遼軍佔據地理優勢的情況下更能將自身弓箭手的優勢發揮出來,而宋軍只能用人肉堆上去,消耗損失都會大於遼軍。

    長久下去,此消彼長,戰鬥勝利的天平就會像遼軍傾斜。

    再者,雙方的物資儲備差距太大。這裡我們需要重點說的是馬。

    遼軍的主力騎兵長期保持一人三馬的情況,而宋朝由於在丟失了燕雲十六州之後失去了屬於自己最好的產馬地。馬匹的數量嚴重不足,你想趙匡義第二次北伐遼國的時候都是騎著驢子逃回來的,你就可以知道宋朝有多缺馬了。

    而馬的質量就更不用提了,中國曆朝歷代中原地區的馬的速度和耐力都是很差的,相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差距更大。

    而要想徹底的擊潰消滅騎兵,沒有馬的宋朝是做不到的。之前也講過,宋軍進攻遼軍,是仰攻。而遼軍如果進攻宋軍,則可以利用地形優勢,充分發揮其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

    地勢加持下的騎兵威力更加巨大,所以兩軍交戰,宋軍的損失會更大。

    最後,政治限制。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宋朝對於武將的權利控制是極其嚴格的。杯酒釋兵權之後,北宋能打的將領就已經十分少了。而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軍方勢力,還要經常派一些不懂軍事的監軍加入軍事決策。

    這件事對於戰爭中影響特別大,例如雍熙北伐,就出現過主帥潘美和監軍產生矛盾,導致了決策失誤,使斷後的名將楊業楊老令公全軍覆沒,最後受傷被擒,最終絕食而亡。

    因此,再老白看來,由於各方面的差距,宋軍對陣遼軍的勝率實數太低,能有三七開已經是特別不容易了。

  • 3 # 宋安之

    不會。

    首先我們以歷史來分析一番,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起宋朝以後,採取的先南後北策略,是“先取西川,次及荊廣、江南”。也就是說想先大致統一中國,再對遼國用兵。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這樣做呢?

    是因為他在後周時期跟隨周世宗柴榮北伐過,知道遼國的強大實力,宋朝開國以後認為“當今勁敵,唯在契丹”。

    所以趙匡胤才想著先南後北,先大致統一中國,以全國之力來對抗遼國。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遼金的情況。

    後周和北宋交替之際,遼國是遼穆宗在位,這可是有名的暴君,平常沒事喜歡睡覺和殺人,搞得當時遼國是人心惶惶。

    試想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因為遼軍的戰鬥力都沒有先北後南,等到先南後北差不多了,遼穆宗早就幹掉了。遼國已經是遼景宗時期,這位遼景宗可不是個好惹的主兒,即使趙匡胤還活著,面對換了皇帝,實力更上一個臺階的遼國,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恐怕也是有心無力啊!

  • 4 # 君山話史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英武蓋世,但是要收回燕雲十六州,還是十分困難的。由於宋太祖在斧聲燭影之夜暴死,歷史就變得無法猜測了,畢竟影響戰爭的因素很多,不可預料。不過,以國力來說,我認為宋太祖要打敗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容易。

    宋太祖生前基本上平定了南方主要的割據勢力,惟獨對北漢屢屢受挫。其實並非北漢有多強大,只是因為有契丹遼國的支援。可以說,在北漢戰場,宋與遼是有過多次交鋒,事實證明遼國乃是強硬的對手。

    公元964年,宋太祖命李繼勳率部進攻北漢,北漢皇帝劉鈞緊急向遼國求援。遼國派西南招討使耶律達裡(又稱耶律撻烈)率六萬騎兵入援,耶律達裡善於用兵,賞罰分明,在石州與李繼勳交手,宋軍敵不過強大的遼軍,落荒而逃。

    四年後(公元968年),北漢皇帝劉鈞去世,政局動盪。宋太祖又一次進攻北漢,北漢又向遼國求援。耶律達裡再次臨危受命,以兵馬總管的身份,統領各路人馬入援北漢。宋將李繼勳曾經是耶律達裡的手下敗將,曉得此人厲害,不敢戀戰,撤去對太原的包圍,撤回國內。史書上稱,“河東(北漢)單弱,不為宋所並者,達裡有力焉。”耶律達裡成了北漢的救星。

    公元969年(開寶二年),宋太祖親征北漢。遼景宗派北院大王烏珍大舉出兵救援北漢。烏珍率領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兵鋒抵太原西。他命令士兵們擂鼓、點火把、造聲勢,給太原守軍壯膽助威。面對遼國的援兵,宋太祖最後選擇退兵。皇帝親征,還是無功而返,這是比較沒面子的。

    從宋軍三次進攻北漢未果來看,並非敗在北漢軍之手,實是敗於遼軍之手。此時遼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即便宋太祖不死,要想擊敗遼軍,奪回燕雲十六州,也是相當困難的。對此,宋太祖有一個備選計劃,他設想以購買的方式收回十六州,為此建了一個“封樁庫”,就是一個錢庫,打算積蓄到一定數額後,向契丹人購回土地。倘若契丹拒絕購地計劃,則以錢庫的儲備,作為北伐的軍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奶粉不同分段的特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