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休閒0624
-
2 # 北青博雅
1-可以先從招聘來幹,招聘的本質是營銷能力和溝通能力。至於入職的表格,這個簡單,一般的公司都有。為什麼說是營銷呢,因為你需要打電話給公司需要的人,說服他們來面試,因為很多公司的招聘是難的。
2-人力資源管理核心的還有培訓、薪酬、績效考核。 那培訓的核心點難,但是操作簡單,就是寫培訓PPT和實際講解,但培訓PPT需要公司整體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3-在做招聘的時候,可以先從薪酬學習,薪酬學明白了,基本上人力資源管理其它地方,就好學了。
4-人力資源要想做學,比如常雪松薪酬設計,需要先從戰略管理開始學起。
-
3 # 安帥的師弟
我回答問題喜歡先定位,依據提問的人描述的關鍵詞,定位提問的人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在問什麼問題,然後再基於定位給出自己的建議,不喜勿怪,定位的不一定準確,不喜勿噴!
“中專學歷”、“畢業6年”按照一般的邏輯推算,你應該在23-24歲左右。
“一直以來”、“想為之努力一次”,說明兩點:1、你是一個行動力相對不是很強的人(自我驅動力不足),不然也不至於6年都未能“一次”;2、你一直都沒有對自己6年的工作滿意過(不然也不會老想的是轉行)。
“學的是計算機出來也沒從事”、“零基礎”、“有機會去轉行嗎”說明:1、你自己有明確意識到自己轉行到人力資源管理有難度的,且不是一般的大;2、你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
“如何學習和規劃呢?”、“路過知道的給點意見唄”這兩個問題反饋出來的特徵是:“學習、規劃”其實沒有“怎麼做”來的具體和給力,而你想到的是學習和規劃,而不是可以立即去做的行為有哪些,你依然存在著驅動力的問題;一個“唄”字即反映了你看似隨意卻很重視的意思,反方面又證明你其實還沒有非常非常強的驅動力需要一個可以立即指導行動的答案,否則就不會用一個“唄”的方式來求答案。舉個例子,好像很需求卻又放不下臉面一樣,其實就是把面子看得比需求更重要,反過來說需求的慾望還沒有到達頂點。
在這個基礎上,給出我的幾點建議:
1、關於轉行:①、換行不存在“零基礎”:我個人認為職場工作都有相通性和專業性兩個角度。比如說目標管理能力、工作計劃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都是相通性工作能力,我俗稱之為職業素養類;而程式編寫、財務審計、人事績效、文案撰寫等屬於專業性工作能力,我俗稱之為專業技能類。從職業素養角度思考,你一定不是零基礎。從公司架構角度考慮,你任何一份工作都是從人事招聘、日常管理、考核角度與人事發生著關係,沒有管而被管也不應該、也不會是零基礎。
②、換行不存在“行不行”:專業本身與所從事的行業並不存在著必然的關係,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學的是法律專業,出來你就只能做律師或者是法官,我想你會不屑一顧。我們認可的只是說可能法律專業的人更容易、更適合做一個律師;而不是隻能做律師。而事實上,很多的人都從事著與自己大學所學專業不一致的工作。同理推之:前一份工作與後一份工作並不存在著必然的關係,我們可以說轉行有難度,轉行不容易,但不能說轉行不行,另一個事實就是,很多人都是在轉行之後取得的成功。
③、職場上的“有沒有機會”要問自己,也只能問自己:就好像一句俗話說的一樣,“即使放著一座金山在你面前,如果你不願意彎腰,你也撿不到一塊金子”。踏入職場,就意味著走出依賴,在職場上,處在一個沒有私情(比如說親族企業)的領域的話,任何一個機會都意味著競爭,天上不會降下餡餅,等待的人最終只有一個字“空”。所以,有沒有機會?對於願意去爭且真的去做的人來說,機會永遠都在,對於不願意爭的人或者想去爭但不去做的人來說,機會永遠沒有。有沒有機會?問你自己。
④、轉行成功率“有高低”:有機會並不代表一定會成功,轉行從成功率的角度上說確實是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年齡越小,轉行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可塑性強、轉行需求的競爭力要求不高);代入所轉行業的資源越多,轉行成功的機會越大(資源指經驗、人脈、職業素養等,用於適應新行業的時間成本會降低,所以一般換行講究相關性);個人興趣特長匹配度越高,轉行成功的機會越大(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遵從內心,帶來驅動力,會加強你的學習投入程度、工作努力程度、毅力堅持等,加速你對新工作的適應性)。
⑤、轉行的實操建議:我只建議你做二件事,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去找一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師,給你具體的分析,你更有利的轉行方向;拿出一張紙,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定要轉行,是不是一定是現在就要轉行,為了轉行我可以失去哪些東西(包括更累,更苦,沒有時間去玩耍),並且能夠承受,拷問清楚自己的內心。
②、你需要增強自己的內心驅動力,否則你終將在猶豫中徘徊,直至青春的逝去,讓改變的成功率變的越來越低,改變需要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一個已經23歲的人,可以說這輩子才剛剛開始,你還有很多很多的機會為自己做出改變。但以你目前的心態和思維習慣來看,如果不能有效的增強自己內心的驅動力,你可能很快就會被越來越老化的思維困住,對於你來說,機會會一直跟你絕緣。這不是恐嚇,我很嚴肅的認為,這就是事實。因為一個6年過去,你是23歲,再一個6年過去,你就是29歲了,時間是最經不起考驗的東西,我們往往還沒有想好,它就已經悄悄溜走。
我分享給你我的經歷:我24歲畢業,文筆是我的特長,我第一份工作銷售,第二份工作文案編輯,第三份工作是策劃,這份工作我一直做了10年的時間,現在自然的轉變為專案運營與管理。第一份工作為了生存,沒有做好,第二份工作做的不算很好,但是工作環境好,工資收入比我剛做策劃的時候高。為什麼轉策劃,因為我喜歡,我比我顯露出來的特長都喜歡這份工作。我大學裡沒有接觸過相關的知識,我學的是法律。我文案編輯的時候月工資2800,做辦公室,時不時還能拿著記者證出去晃悠晃悠。那時我剛畢業1年多,2005、06年。我接觸到有策劃這個行業的時候,是從活動採訪中獲取到的資訊,我覺得自己很心動,於是就上網查了與之相關的能看到的資料,去看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崗位,做哪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是我喜歡的,並且十分想去做的。答案是肯定的,於是,我帶著答案去找工作,卻發現所有的策劃工作都需要工作經驗,我想著先去做文案然後再轉策劃,畢竟我有特長,這也許會容易些,然而事實上是,當時的職場依然只需求立即可以上手去做的,而不是給你一個學習的機會。怎麼辦?似乎是堵死了路?不,還有一條路,去做活動執行,所謂的幹苦力的人員(佈置場地、搬物料、工作大多是下班時間和週末,一般要在別人工作前佈置好,要在別人工作完後再收拾)。而這個崗位當時比較適應的是剛畢業的、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提供的月工資是800元,考核的時間是3個月,也許一次大型活動結束,不考核就淘汰了。我去了,和剛畢業的大學生一起競爭,培訓、執行;從300個人裡面試留下來60個苦力人員中有我一個;從60個人裡留下來10個人,8個進銷售,2個進策劃部,我是其中進策劃部的1個;從自己主動模仿做文案到公司交代給我文案的工作,我用了3個月時間;從文案到策劃我用了8個月時間;從策劃到帶隊執行,到副經理我只用了1年時間。為什麼?因為興趣,因為自己內心的驅動力。
3、關於轉行人力資源管理:我不想跟你說是去做招聘還是績效①、如何學習: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但行之有效的學習一定是由淺入深的。先學會1+1,再去學11+11。你最好的方式是先去網路上按先後的順序,瞭解清楚以下的資料: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它有哪些內容?每一項內容的企業用途?有沒有深淺的層次劃分?這幾個問題解決你的基礎認識問題;淺層次的作業部分和內容通常會做哪些事情?有什麼樣的流程?需要用到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需要什麼樣的工具?有沒有做這些事情的人分享他的經驗?這幾個問題解決你的看得懂的問題;下面就是學的會的事情了,如何學的會,就是行動力的問題,需要的是實踐,或者在沒有實踐的機會的時候去不斷的模擬。把每個步驟揉碎了去模擬,把每一個工具反覆的去嘗試。覺得自己學到差不多的時候,就是需要行動的時候了,這個時候要去找相關找人力資源工作的經驗、技巧、方法並去實踐的過程了。
②、如何規劃:規劃是一件系統的事情,從你有想法,到學習、到自我認識、到行動,都是規劃的一部分。有時候,對於一切都是陌生的你來講,規劃是一件不需要考慮的事情,因為沒有全程掌控的心理認知,談不上規劃。僅從換行人力資源講規劃——你需要做的規劃路徑應該是:如何學習人力資源的基礎知識?透過什麼樣的渠道去學習,給自己多長時間?做好自我認知的準備,我準備好了嗎?我可能失去的我能承受嗎?我是確認我現在就要行動嗎?然後就是堅決的去行動,找吧,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在面試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進一步學習和技巧,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方向,只要目標堅定,認真努力的行動,總有機會給到你。
③、如何行動:所有的想法不付之以行動都是空想,所有的規劃沒有行動匹配,都是生命的浪費。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都可以規劃的很好,想的很清楚的,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幫你更清楚自己的內心想法,才能真正的完善你的規劃。行動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事情。而對於提問的你來說,也是最關鍵的事情。在這裡送一句愛伊斯坦的話,作為共勉:“不是所有有價值的都能被計算,不是所有能計算的都有價值。”
中專學歷,學的是計算機出來也沒從事該行業的工作。現在畢業6年了,一直以來對管理很感興趣,也想為之努力一次。可不知道零基礎的我有機會去轉行嗎?又如何學習和規劃呢?路過知道的給點意見唄。
回覆列表
如果喜歡,不會很難。現實中轉崗到人資管理部門的職員不在少數。培訓、薪酬、社保、人事等這些管理工作大量的是重複性的工作,只要認真、努力,就不難完成工作任務。但是要想成為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行家裡手就有難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