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根拜祖

    馮道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人們對他的評價黑白分明,讚揚他的人把他捧上天,批評他的人把他打入地獄都不解恨。後晉皇帝石敬瑭臨終前已不能說話,他叫來馮道,以眼神示意馮道扶立石重睿。馮道雖滿口應允,但石敬瑭駕崩後,他聯合景延廣改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為帝。

    一、馮道為何要抗旨改立石重貴

    一般認為,肯定跟馮道個人利益有關。事實上,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馮道在改立石重貴之前,肯定跟他有過深入溝通,不可能在石重貴不知情的情況下立他為帝。

    那麼他們之間會不會有交易呢?也許有,但這已經不重要,因為如果從利益角度來看,改立石重貴肯定不如立石重睿利益大。

    石重睿是石敬瑭的幼子,史書沒交代他的年齡問題,但從事件判斷,此時的石重睿應該比較小,還不能承擔國事。如果石重睿繼承帝位,也就是個傀儡皇帝,實權肯定在馮道手中。

    石重貴則不一樣,他已經31歲,並且是久經沙場,久歷朝政的政治家,他一旦繼位,肯定不會讓大權落到馮道手中。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要談交易,怎麼交易對馮道來說都是不划算的。

    我覺得,馮道改立石重貴還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量。雖然石重貴僅僅五年就亡國了,但石重貴絕不是昏庸無為的皇帝,相反他是很有想法,很有骨氣的皇帝。

    二、馮道其人

    那麼馮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梁、唐、晉、漢、周,再加上遼,六個朝代,他在五個朝代做了宰相,人稱“不倒翁”。無論哪個王朝滅了,他立刻跪迎新朝皇帝登基!

    所以,後世的文人和政客們一致認為,馮道是個很沒有節操的人!司馬光更是罵他“奸臣之尤”!

    但奇怪的是,當時的人對馮道評價極高,他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

    我個人認為,不同的歷史時期環境不一樣,人們對歷史人物評價的視角也不一樣,身處五代混亂年代,對人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所以,我更加認可當世的評價,您認為呢?

  • 2 # 文史磚家

    “兒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本是後唐的河東節度使,雖然憑藉著契丹的幫助推翻末帝李從珂,並且稱帝建國,但在位期間一直過得很不順,不僅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遭契丹的苛責,境內還有藩帥張叢賓、範延光、安重榮等人的反叛,整日裡忙得焦頭爛額,沒過上幾天舒心日子。

    不僅如此,石敬瑭一共有七個親生子,其中前六個或早夭,或被後唐末帝李從珂、叛將張叢賓所殺,只有幼子石重睿存活了下來。所以在駕崩前,石敬瑭便將首相馮道(五代實行群相制,資歷最老、權勢最大的稱首相)召至病榻前,委以託孤重任。石敬瑭對馮道寄予厚望,不僅讓石重睿向他叩拜,還命令宦官把石重睿抱到馮道的懷中,希望他盡心輔佐幼主。

    馮道深感責任艱鉅,又被皇帝的舉動所感動,便跪拜在地,信誓旦旦地對石敬瑭講:“陛下但請放心,老臣一定盡心竭力地輔佐幼主,如當年的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石敬瑭聽後,乾癟的面龐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不久,石敬瑭駕崩,時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

    既然馮道接受石敬瑭的託孤重任,並且信誓旦旦地宣稱輔佐幼主,那麼他就應該履行承諾,扶立石重睿為帝。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石敬瑭剛死,馮道便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舉行密談,認為當前形勢下,外有契丹的虎視眈眈,內有藩鎮的蠢蠢欲動,如果扶立幼主登基,那麼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難免會誘發不可控的事件。所以為了國家安危的考慮,應該由一位年長的皇室成員登基為好。

    景延廣雖是一介武夫,但出於唐末五代的慣例,對參與國家大事也是充滿了興趣,最大的願望便是能專制朝政,甚而篡位稱帝。所以景延廣見馮道有“換馬”的心思,便隆重地退出自己屬意的人選-石敬瑭的侄兒兼養子、齊王石重貴,並且吹噓此人“見識深遠、仁德寬厚”,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人選。馮道思慮再三,便同意了景延廣的意見。

    所以在石敬瑭死後沒多久,馮道便違背當初的誓言,沒有把石重睿扶上皇位,而是與景延廣一起擁立石重貴為帝,是為後晉出帝。石重貴登基後,獎賞馮道的定策擁戴之功,加授他為太尉,進封燕國公。至於景延廣,則因首倡立石重貴為帝,所以得以在繼續留任原職的基礎上,加授同平章事(宰相),在實際上取代馮道,成為影響帝國決策的“頭號人物”。

    帝寢疾,一旦,馮道獨對。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懷中,其意蓋欲道輔立之。六月,乙丑,帝殂。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是日,齊王即皇帝位。《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

    石重貴在位4年間,聽從景延廣的建議,不僅對契丹堅持“稱孫不稱臣”的政策,而且還向對方發出赤裸裸的戰爭叫囂,由此導致兩國間兵連禍結。起初,後晉打退過契丹兩次大規模的進攻,一時為石重貴贏得不少聲譽,但在最後一次抵禦契丹的戰事中,卻遭遇滅國之災。

    開運三年(946年),石重貴命姑父、天雄軍節度使杜重威率大軍北伐,但後者心懷叵測,想做“石敬瑭第二”,竟在陣前向對方投降,由此導致後晉主力盡失、國中防備空虛。在這種情況下,契丹大軍輕襲汴梁,石重貴見大勢已去,便只好束手投降,後晉至此滅亡。石重貴歸降後,被契丹押往千里之外的建州居住,並在當地做起了農夫。大約18年後,石重貴病死,享年約50歲。

    至於擁立石重貴為帝的兩位功臣,最終的結局卻大不相同。馮道由於毫無政治節操,對喪君亡國從不關心,所以在契丹佔據中原後,竟然向其國主耶律德光叩拜稱臣,由此得以保住性命和祿位,繼續去做他的宰相(“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於京師。”見《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至於景延廣,作為導致南北交惡的“首惡”,在國亡後被契丹俘獲後押往漠北,期間遭受非人的折磨,終因無法忍受,在途中扼喉自殺(“將送之北行,至陳橋,止民家。夜分,延廣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時年五十六。”見《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 3 # 紅紅的飄帶

    在哪個時代背景下,皇帝隨時換,今日他家明日我家,皇帝更迭如走馬換燈一樣,大臣們也是牆頭草,一看形勢不對,便更換門面,馮老頭這個人,能在五個朝代都擔任丞相之職,除了能力最主要是他的敏察能力,一看不行,便立馬迎立他人為主子。哪有什麼忠心和道德而言!

  • 4 # 中國故示

    石敬瑭由於自己個人原因,背叛後唐,並且引狼入室,滅掉了後唐,自己坐上了皇位,建立晉朝,史稱後晉。認契丹為父皇帝,自己做起兒皇帝,為後世恥笑。

    石重貴是石敬瑭的養子,石敬瑭的兒子們都早夭了,只剩下年幼的兒子石重睿,如此年幼之君,無法理政姑且不說,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分分鐘就會被人造反殺害了,在大臣面前更加是毫無威嚴的。雖然石敬瑭本意也是立他的親兒子,也是這麼做的,可是宰相卻沒有實行,從另外角度說,石重貴作為侄子兼養子,也是可以即位的,倒也說得過去。

    石重貴比較有骨氣,不像石敬瑭那樣甘願做兒皇帝,他一心想把後晉治理強大,反擊契丹,不坐兒皇帝。然而他的能力卻是很一般的,擔不起這個大任,他能做皇帝,完全是馮道為了自己著想,打自己的如意算盤,因為景延廣手裡掌握重兵,決意擁立石重貴,馮道自己不敢反對,其他大臣更加不敢反對了,因此石重貴得以即位稱帝。其實石重貴能做皇帝,手下肯定也有不少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的,因此當上皇帝也就不太奇怪了。

    馮道這個人比較圓滑,是有名的宰相不倒翁,但是被後世不看好,因為他對於皇帝不夠忠心耿耿,因此,他沒有大權在手,也是有理由的。石敬瑭託孤給他,完全就是等於白乾的,因為他不敢表態,權臣以國務繁重,國賴長君為由否立石重睿,吭都不敢吭一聲。

  • 5 # 國史記聞

    違背先帝遺命,行廢立之事或者另立新君,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太常見了,幹得好了就是伊尹、霍光,幹不好了就是王莽、董卓。石敬瑭本來要立自己的親生兒子(僅存的第七子)石重睿為帝,但是景延廣、馮道等人卻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貴,也是權臣把持朝政的一種常見的行為。

    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臨終之前已經不能說話了,當時他身邊的大臣只有馮道一人,他讓幼子石重睿出來跪拜在馮道面前,並讓宦官抱起這個孩子交到了馮道手中,這是明顯的託孤啊,大家都很明白(重睿尚幼,高祖撥出使拜道於前,因以宦者抱持寘道懷中,高祖雖不言,左右皆知其以重睿託道也)。

    但是呢,當時的權臣景延廣(時任後晉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已經與石重貴約好了,將來要立他為皇帝。所以,景延廣與馮道商量,現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必須得立長君才能維護國家的安定,事就這麼定了(晉大臣以國家多事,議立長君,而景延廣已陰許立出帝,重睿遂不得立)。

    再說馮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曾經先後侍奉過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堪稱官場不倒翁,若沒有點投機倒把的本事,能在亂世坐得這麼穩嗎?

    而景延廣在擁立石重貴之後更是在後晉隻手遮天了,開始對自己的大哥契丹不滿,甚至曾經口出狂言——我們可以對你稱孫,但是稱臣卻萬萬不可,非要開戰的話,你們可得小心俺大晉的十萬口橫磨大寶劍(可以為孫,而不可為臣。且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

    而契丹真的出兵攻打後晉的時候,景延廣卻慫了,他的各種挑釁行為最終也導致了後晉亡國,而馮道則瀟灑地去侍奉契丹皇帝,又乘機跑到了後漢,成為後漢的太師。

  • 6 # 讀史求真

    生於亂世,不甘寂寞。他在尋找,他在等待。他在尋找一個聖主,以實現自己修齊治平的理想。但一直沒找到,沒等到。至柴榮登基,等到了,卻在他還沒認識到這是個可以輔佐的聖主時,就被柴榮邊緣化了。我以為這是他不斷迎接"新主子"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利與論文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