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黑哥的故事
-
2 # 皓皓天心
上黨戰役趙國慘敗,我們現在都瞭解了當時的局勢和各種情況,再回過頭來打這一仗,怎樣才能打贏秦國。前262年,秦國先進攻魏國,再進攻南韓。
秦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南韓隨時都可能喪失對上黨郡的控制,想出了移禍東引的方法。與其讓仇敵秦國白得,不如將上黨郡十七座城池贈送給趙國,如果趙國接受,秦國出兵出力豈能看趙國白撿便宜,必定會與趙國開戰,爭奪上黨郡。南韓可以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
不出南韓所料,趙國接受了,對於上黨郡趙國是需要接收的,不然秦國不費力得了上黨郡,鞏固好這個地方,趙國面對秦國的威脅會嚴重得多,秦國的矛頭兵鋒所指,趙國始終無可避免。秦國當即與趙國開展了大戰,直至長平之戰殲滅趙國主力部隊結束。
在當時趙國無疑是強大的,以至於趙王對自己信心滿滿,所以一點也不慫秦國,還有著消滅秦國的強烈願望。再碰上有無敵信念的趙括,兩個人算得上一拍即合,只是趙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把40多萬軍隊打沒了。
趙王的自信,讓他從沒有聯合別國抗秦的想法。其實戰爭講究的是贏,而為了贏,能有多少手段都要用上去,秦國就是如此,先是離間了趙國與別國的關係,再離間了趙王與廉頗的關係。最後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如果趙王不是太過自信,他當然還可以聯絡各個國家,對抗秦國。
在這一戰役中,要打贏秦國。
首先,趙國在接收上黨郡的時候,可以向南韓提條件:我可以接收上黨郡的部分城池,不要你那麼多,但你要和我們聯盟,共同出兵與秦國作戰。或在我們與秦國作戰的時候,你們要斷秦國補給路線,偷襲秦國後方。等等。
同時聯合魏國,答應分一部分城池給魏國,讓魏國也進攻秦國軍隊,或開闢第二戰場,讓秦國首位難以兼顧。
再聯絡楚國,讓楚國進攻秦國本土,開闢第三戰場。秦國的大軍都在這邊與趙軍作戰,內部防守必然會弱得多,如果楚國進攻秦國領土,是很可能佔大便宜的。
秦國和趙國對壘本就不相上下,趙國軍隊指揮官打不過秦國軍隊指揮官,秦國與趙國的勝負只是軍隊指揮官的勝負,可不是軍隊太弱的原因。
當秦國面對趙、魏、韓聯兵,不用打就會乖乖退兵,退回去防守。以當時的情況,只要趙國聯合魏國和南韓,魏國和南韓實在有出兵的理由。畢竟秦國先打的是魏國,再打了南韓,都是仇敵。
再換個角度來看,當秦國和趙國鬥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魏國、南韓和楚國,即使沒有趙國來聯盟,是不是也該去做些坐收漁人之利的事,但他們通通都作壁上觀,沒有一個有作為,這也是他們通通都要滅亡的原因了,他們沒有一個有膽略和長遠的眼光。人這種高階得複雜的動物,總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秦國的人玩別的六國,就像玩小孩子一樣。七國爭霸裡,怎麼感覺只有秦國是思想成熟的大人。
當時趙國甚至還可以聯合燕、齊,對秦國發起殲滅戰,等滅掉秦國後,大家來瓜分秦國的人口、錢財、牛羊和土地。與秦國交界的瓜分土地,與秦國遠的齊、燕可以瓜分人口、錢財和牛羊。
歷史不可逆轉,這裡只談趙國怎樣打贏上黨戰役,可見打贏上黨戰役是很容易的事情。
對於秦國,還是蘇秦與張儀那套。合縱則秦滅六國,連橫則六國滅秦。
-
3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上黨問題不是一場簡單的戰爭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上黨的位置。上黨地區在山西的位置。上黨西北部是太原盆地,東部是華北大平原。南部是秦剛成立的河內郡。
上黨在手東可護衛華北大平原;西北可有效控制和支援太原等太行山以西地區,從太原南下可輕易進入秦的河東地區;西部是秦國領土不遠是秦的河東(運城盆地);南向俯視河內,是秦從南面進攻趙國一個有力威脅和牽制。
上黨在手可有效保證趙國本土的安全。
我們再看一下發生戰爭的長平地區的地形、地貌。長平地區地形複雜,山巒起伏,不適合大規模野戰。我們看一下進入南上黨有哪些關隘、要道。太行徑、白徑進入南上黨,滏口徑進入北上黨。太行徑的入口是野王,這兒有秦國攻韓軍團,重點防守地,白徑入口在魏國,不用擔心,滏囗徑是上黨與邯鄲的最便捷通道,現在完全在趙國的控制下。高平關是秦國從西面進入南上黨唯一道路,不得不守,北面的長平關和故頭關是進入北上的門戶,秦軍一旦跨過二關做為華北平原屏障的上黨就不存在了。
我們再看一下秦趙關係,這是上黨戰略非常重要的參考值。閼與之戰後秦暫時放棄了對趙的圖謀,南下對楚開戰。
所以上黨戰略不易過分剌激秦國。根據上黨適於防守,不適合大兵團野戰的特點,且防守點太少只有高平關和太行徑兩處,以馮亭的韓軍為主,輔以少量趙軍,全力支援馮亭,積極做好防禦,趙軍必須做好長平關和故關的防禦黨,迫不得已時放棄南上黨,為了減輕秦國敵視,必須好外交工作。戰場外交和國家外交同時進行,告訴前線將領不要挑釁秦軍,儘量低調,暫時保留韓軍旗幟和服飾,秦軍只要進不了南上黨,趙國又不過分刺激它,閼與之戰以來的局勢就會得到保持。
-
4 # 史海尋蹤
上黨之爭的嚴重性並非限於上黨,而是接踵而來的長平之戰,以及韓、魏、趙、楚群毆秦國的邯鄲之戰。前者令趙國損失四十五萬精銳,差點滅國。後者令秦軍傷亡三十萬,之前佔領土地幾乎損失殆盡,再也無力攻伐六國,再次進入相持對峙的僵局。
上黨是群山環繞的一塊高地,戰國時韓魏趙各佔據部分,都建上黨郡,一地建三郡,可見各國對此地的重視,上黨地區也是各國對峙的前線。
由於上黨對周圍地區形成居高臨下的壓制,而且是群山環繞的高地,也便於屯兵。因此各國都想將之收入囊中。
上黨爭奪引發的戰國變局秦昭襄王時,派兵由南韓野王(河南沁陽)將上黨郡與南韓本土截斷。南韓危急,為了讓秦國息兵,韓王命令上黨郡守馮亭將上黨十七城交給秦國。
馮亭得此訊息,心有不甘,也是當時強秦四處出擊搞得六華人士怨氣很大。馮亭聯絡趙國,欲將上黨送給趙國。
中了大獎的趙孝成王凌亂了,要還是不要?接受上黨,無疑會招來秦國的怒火,不要?這麼大的好處不要,這不是傻子乾的事嗎?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接受上黨郡。
接下來就是秦王果然暴怒,馮亭將戰火成功的引向趙國。趙國長平大敗,被秦軍圍攻國都邯鄲,趙王不得已重新起用廉頗,並多方聯絡各國支援。
結果是拒不受命的白起被秦王賜死,秦軍邯鄲大敗,各國趁機收復大片失地。戰國兩大強國秦趙也都傷了國本,老實的呆在家裡舔傷口。
給趙國再來一次的機會,趙國該如何對上黨佈局?趙國失策有三:
一、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作為戰國中能與秦國相抗的強國,趙國有自己的驕傲,認為能夠扛得住秦國的怒火。
二、對送到嘴邊的上黨郡這塊肥肉,沒能經得住誘惑,很痛快的就收了這份大禮,讓自身落入險地。
三、在之後的長平戰中,撤換廉頗,起用趙括過於草率。把趙國的命運,交給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的年輕將領。
戰國七雄,大的大、小的小,實力差距很大,為什麼直到秦始皇統一之前,一直維持著七個?這就是七個國家都很小心默契的維持著戰略平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家都有野心,但也決不會坐視一家獨大。如魏國強盛時,攻趙,趙國危急,齊國出兵“圍魏救趙”,打了桂陵、馬陵兩次伏擊戰,徹底讓魏國老實。
平時各國間合縱連橫搞得門清,小打小鬧大家看個熱鬧,真到某一國撐不住即將滅國,必群起而攻強國。類似情況貫穿戰國始終。
由上,趙國如此佈局該較為穩妥:
韓王下令馮亭,將上黨交與秦國。此時,心急如焚的絕不止是趙國一家。最急的當然是南韓,臨近的魏國呢?秦取上黨滅韓後,次弱的魏國首當其衝,遭受池魚之禍。另外雖無領土關聯,躲在後面虎視眈眈的楚國呢?也決不會無動於衷,秦國納韓後,更加強大,對其餘各國都不是好事。
有此共識,趙國也不用當出頭鳥,上黨不是有十七城嗎?分幾個給魏國,留幾個給南韓,先把這兩個難兄難弟拉下水。力量還不夠,和苦主南韓商量下,你拿些好處來,土地、財寶都行,咱們換領土給楚、遠點的齊、燕送錢送美女,總之大夥一起上,對付秦國就對了。
這樣,各國有猶豫的,有不願意的,但考慮到厲害,還是會有幾個國家入夥的。數國結盟,也是秦國最擔心的,以秦王的政治智慧,樹了眾敵、犯了眾怒,也不會肆無忌憚的單掐趙國,趙國也可以躲過一劫。
回覆列表
戰國後期,趙國是當時唯一能和秦國扳手腕的國家。兩虎相爭,秦趙兩國遲早是開戰。上黨郡處於戰略要地,當時南韓已經快被秦國滅了,趙國不接手上黨,秦國得到上黨後居高臨下,順勢東進邯鄲,會給趙國形成更大威脅。
就算趙國不接手上黨,秦國也不東進進攻趙國,等秦國消化完南韓土地,國力更上一層樓,趙國照樣要和秦國開戰,而且打的更加艱難。不接盤是慢性死亡,
接盤打贏了,還有幾年緩衝時間。
所以就算可以重來,趙國還是會接手上黨。有人說可以聯合魏國一起接手。當時魏國已經被秦國打殘了,大機率作壁上觀。加上趙國外交上被孤立,綜合國力也不如秦國。(秦國當時國土面積是趙國的三倍,國力和人口也比趙國多一半),長平之戰就算用廉頗的守城,耗不過秦國最終也是死路一條。
趙國當時唯一出路,吃掉上黨後,聯合其他國家不惜一切代價打贏長平之戰,暫緩秦國的攻勢。打贏後吃掉一部分南韓土地,掃蕩大後方的草原遊牧民族,收為己用。最後從上黨進軍,攻擊秦國的軍事重鎮安邑。繞過易守難攻的函谷關,過秦嶺,渡黃河,直擊秦國國都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