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觀
-
2 # 野牛首領1
那是因為你長大了,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空間了,但不可疏遠父母,時常打個電話問候問候,逢年過節常回家看看!送你一句話:百善孝為先,父母大如天!
-
3 # 書蠹
心理距離的擴大與空間距離沒有直接關係,與交通發達、與科技進步都沒有直接關係。不過這個問題問的好,這個問題既有現實的意義,又有歷史的原因。我個人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心理的距離只會越來越大。
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代實施保甲制度以來,歷代王朝為了便於管理,基本上是限制人口流動的。隨著人口的繁衍,逐漸形成了漢文化圈特有的家族管理制度,這種家族管理制度做為王朝管理的一部分,享有著一定的政治權利,因此,家族成員的穩定性是獲取政治利益的關鍵要素。除了當兵,入仕(當官)外,很少有外出謀生的(戰亂、饑荒時期除外),就連從商也要看政府的臉色。所以,儒家提倡的倫常學說就是維繫家族穩定的重要指南。另外,上面也說了,家族掌握一定的政治資源,這種資源在分配的時候,和平時期優先培養入仕者,其次分配給遵守倫常者。家族裡不學無術者,“離經叛道”者,來歷不明者,基本上是很難獲取家族資源的。(家族資源包含有繼承的合法性,子女入學堂的優先性,財產分配主次性等)。再者古人離開了家族外出謀生,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所以古代獨立外出謀生的人少之又少,倒是家族遷徙的比較多。
正是由於古代人口流動性差等多方面原因,古人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確實比現代人多的多。加上古代王朝提倡的“孝”,家族管理上引導利誘,甚至家族裡的私刑,都讓家族成員無論是在心裡上還是空間上,都和父母長輩,以及家族保持著儘可能的一致。
由此對比一下我們現在的環境。國家提倡的孝,主要集中在道德層面,法律層面就弱化了許多,而在刑法方面就更是少的可憐。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主人,政治權利下放到了每一個公民手中,家族已經名存實亡,而家族裡的資源,私刑等更是淪為了歷史。再加上城市化程序中,拆遷安置將原本聚集居住的“家族親人”,以戶為單位進行了重新安置,不再以“族”聚居。這樣就大大弱化了“族”的管理,也弱化了倫常教育。
說實話,我是我們家族的長房這一支,而我又選修過社會發展簡史,還稍微知道一些古代的家族教育,家族禮儀。20世紀以來,“家族”一步步的瓦解,“個人”逐步的解放。“家族”倫理已成為歷史,“家庭”倫理還在逐步建立中,加上知識資訊的爆炸,社會工作壓力的增大,這才是父母與子女的代溝越來越大的根本原因。
-
4 # 楊涵y
時代進步的太快 我們又必須跟著時代走 不能被落後 所以和父母的心裡距離擴大了 還有就是因為工作 長時間不見 哪怕現在交通方便 回家要不了多少時間 。 但是親情是刻在骨子裡的 忘不了 也不能忘
-
5 # 農牧七月
還是客觀通俗點來說這個就是主觀上的一種心理意識,一個是以為年齡增大,每一代人的觀念和想法更加突出,二來就是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做到對父母責任或愧疚,導致的心理壓力,再來就是城市的生活節奏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的發展導致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達不到正比,沒有時間考慮父母或者極少的考慮父母,最後就是自己有了家庭,自己為了自己的家庭有時候會忽略對父母的照顧,自然心理的距離也就越來越大。其實天下父母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在自己年老的時候孩子可以抽時間來看看,都希望孩子能陪在自己的身邊,嘴上不說其實一次次的心理鬥爭也會影響父母心理的念想和嚮往,久而久之也就話少了,距離感覺也遠了。在自己工作和閒暇之餘請一定要帶著父母到處走走,多多陪伴,多講講心裡話,多關注父母,因為他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歡迎評論留言哦~
-
6 # 理性科普者
本人的父母已經離我而去,就不談自己與父母的心理距離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談談學生與父母的心理距離吧。
交通發達了,空間距離縮短了,但為何感覺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大了。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學問題。首先肯定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大不是空間距離增大造成的,而是與社會因素、教育因素、心理因素等有關係。
社會大環境。在這個人流、物流、車流、資訊流大流動的社會背景下,使得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變得“珍貴”,交流的機會變得“稀有”。給大家講一個匿名的例項吧。兒子小張,今年17歲,高二,寄宿在學校。小張媽媽發現,兒子離家一年多,自己親生的兒子變得沉默寡言,幾乎無法跟兒子交流,也不敢說兒子,怕兒子離家出走。
夫妻倆平時由於工作需要,自從小張7歲的時候,夫妻倆經常在外面跑。不是爸爸不在家,就是媽媽不在家,有時二個人都不在家。時間長了,小張就適應了媽媽、爸爸不在身邊的現實。再長一點的時間,例如2—3年,電話裡都不願意與媽媽爸爸多交流了。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反饋:小張性格非常孤僻,不願與同學交往,也不怎麼參加集體活動,希望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小張的思想工作。
家庭教育。有些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正確,導致與孩子溝通不暢,甚至侵 犯孩子的合法權益,致使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越來越大。小王平時住在學校,每個週末都回家一次,由於平時當面溝通不暢,小王的媽媽就偷看兒子的日記,查他的瀏覽網頁,尋找平時溝通不暢的原因,並嘮叨他上網時間不要太長,要經常與同學交流等等。再後來,發現了媽媽侵犯了自己的隱私,生氣的小王與媽媽大吵了一番,又受到爸爸的呵斥,小王索性就離家出走了。這不僅僅是心理距離增大的問題了。
心理因素。從心理學角度看,中學階段正值青少年青春期和叛逆期,對現實問題的考慮能力欠缺,隨意性、情緒化較明顯。建議大家看看《青春期》影片。它“講述了一位正值青春期的90後問題少女程小雨,由於父母離異造成的價值觀錯誤,而生性膽怯的汪小菲被程小雨深深吸引,從而追求小雨,在過程中為了保護小雨同時讓小雨找回自我,改變錯誤的價值觀做出了大膽勇敢的行為,直至用鮮血和意志喚醒了人性,用身殘的代價驗證了90後青春的價值。”這是影片介紹,酷不酷?
在青春期階段,許多孩子的幼稚、衝動、直言不諱,使家長感到難堪。同時,現在的家長由於社會原因,大部分家長的文化素質不高,有的科學知識水平較低,給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心理距離。
有人說心理距離叫代溝,是一種普遍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生長的年代、所處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接觸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為形成必然有一定的差別。話雖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差別不加以“修飾”,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一輩人和新時代人的社會經歷也會發展,社會環境、社會任務必然不同。一個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變化也必然帶來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調查表明:中學生與父母溝通絕大多數處於被動,不願與父母談心,而父母又不主動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不知道新時代孩子需要什麼。於是孩子和父母都選擇沉默,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迴圈。
青春期的孩子們,由於身體發育較快,心理上成人感越來越濃,開始追求或試探成人世界,並向父母提出獨立自主的要求。這種獨立意識的產生,是未來獨立的前奏。
我接觸到一位朋友,因為和妻子離婚,才知曉當今社會中值得思考的社會問題:領離婚證的人比領結婚證的人還多。本人無資格評論這種現象,但對孩子的影響,不能不說,現在一個班級至少有5—10個單親或是隔代教育的孩子。這類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定時炸彈”,缺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教師又不敢管,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都遠不及雙親的學生,心理距離比地球的直徑還要大,與同學、與老師、與社會。真的發人深思,我在思考,是否要修改《婚姻法》。不然,又怎麼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有的人寄希望於教師,大家說,是不是教師的職責?教師能夠扭轉乾坤嗎?
針對上述現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呼籲全社會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父母角色缺失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的消極影響,關注家庭氛圍和教育方式,使他們擺脫內向、敏感、對現實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困惑。每位做父母的都要承擔起“孩子第一任老師”和“扣好孩子第一粒釦子”的責任,把孩子的成長、成人、成才放在第一位,不要把做“生意”凌駕於孩子教育之上。從關心孩子的身體、學習、生活開始,從細節著手, “一聲問候,一句叮嚀,一個微笑,一次探望,都可以化做甘露滋潤孩子的心田”。 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關係到孩子的未來,關係到社會的未來,關係到國家的未來。
每位家長都要依法尊重孩子的隱私。越是關係親密越要尊重隱私。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就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沒有適當的空間距離,就無安全的心理距離。與孩子交流要保持適度。過多與“嘮叨”沒有區別,會產生“愛”的暈輪效應,讓孩子覺得父母什麼都不是。家長要拉開一定的距離看孩子的行為習慣,挖掘孩子的長處和優點,肯定孩子做得對和做得好的地方,可以避免產生心理距離。
-
7 # 大亞灣樓市資訊
因為交流更少了。以我個人例子,因為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從小都比哥哥姐姐更粘爸爸媽媽。但後來我初中就開始住宿了,一直到大學畢業到現在工作,最多就是過年放假才會在家,幾乎很少有整個月整個月和爸媽待在一起的日子。今年我帶爸媽去北京旅行,去了一個星期,因為是獨自跟他們在一起吃、喝、玩,那種感覺就會有更深入的瞭解,彼此能開啟很多心結。建議多和爸媽有一些獨立相處的時間,用心交流。
回覆列表
因為人都要長大,每一代人成長環境不一樣,觀念不一樣。觀念不同就容易產生矛盾,產生爭吵,特別是在接觸增多的情況下。所以古人說通情達理,情在理先,跟家人相處不能扣死理,而要共情,處理情緒、情感問題,然後才能情通則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