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興長久
同治沒崇禎勤奮、也沒那麼事必親躬,但清政府比較務實,雖然口口聲聲天朝上國,但對列強打不贏了,就想辦法穩定內政,加強國防。雖然百姓疲蔽,不可否認,其稅務、對內、對外政策比較靈活,務實,雖然死傷幾千萬,也有說上億,但爛牌打好了。
崇禎雖然勤奮,然而其墨守陳規,刻薄寡恩,致使上下離心,大國變亡國,身死家滅,天下塗碳,千萬生命枉死!
-
3 # 白馬非馬1001
崇禎一朝,
狡兔未死走狗已烹,
忠臣良將非死即囚。
歪脖樹上盪鞦韆!
————————
有蜻一代,
過河在先拆橋在後,
漢奸軍頭屢敗屢戰,
豬尾依舊笑南風!
————————
多點耐心決定成敗!
-
4 # 使用者174629721
所處環境不一樣,太平天國是被洋人和漢族士紳聯手鎮壓的,英、法等國需要代理人統治中國,而滿清是不二的選擇,而漢族士紳需要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治中興’可以說是各方都有利的產物。崇禎的情況比較糟糕了,內部碰上‘小冰河’期,顆粒無收持續乾旱,百萬農民造反,外部滿清虎視眈眈實不實的入侵,能不亡國嗎?
-
5 # 觀夷外
一個皇帝只要他手上還有權力,那麼國家的興衰,他就要負最大責任。
而崇禎那時完全有權利重用誰,貶低誰。可以發出決定國家走向的政策。很重要的是對軍隊也有控制權。奈何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是錯誤的。
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馬援評價劉邦的話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規定,敢於大膽的放權用人,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其實崇禎也會用人放權,但他放權的物件卻是太監。崇禎一朝換了14個兵部尚書,沒一個好下場,還換了54個內閣,古今罕有。 到死都沒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啥,還給自己找藉口,不滅亡才怪。
因此明朝的滅亡,一是怪他,二是怪老天。至於清朝同治的中興,乾隆的盛世只是滿清吹出來的。
-
6 # 活不明白85
崇禎朝,就是皇帝一個人在火急火燎,其他大臣換來換去。
同治朝,皇帝在吃喝玩樂,太后親王眾大臣幹得生機勃勃。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簡單回答如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同治趕上了西方先進科技東進,統治技術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了,續上了性命。崇禎?崇禎首先財政破產了,沒有財政能力的皇帝能幹甚?複雜回答的話,答案很殘忍,會有不少人不願意相信事實。然而也是事實。如下:
首先,太平天國造反把社會矛盾挑開了,大家斗的你死我活,死人億萬,本質上減少了人口,也殺死了很多的地主,雖然沒有從國家層面重新分配土地,事實上湘軍集團勝利後主導了土地這個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為發展社會生產力輕裝上陣做了準備。
就是說,人口過剩問題解決了。過去的不少不事生產的寄生蟲地主階級被消滅了。農業社會只要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都不需要全解決,一定程度上的減輕,社會生產力也會馬上反彈的。
是的,因果就是這樣殘忍,死去的人把活路留給了活著的人。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
所以,有很多先賢智者告訴我們,忍住了,堅持下去,勝利果實只留給活到最後的人。
-
8 # 滄海一粟7528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句話,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咸豐皇帝在熱河駕崩後,慈禧在恭親王奕欣的幫助下幹掉八位輔政大臣掌握權利。此時,北京城被英法聯軍佔著,南邊太平軍愈演愈烈。清朝可謂到了生死關頭,稍有偏差,清王朝將立馬玩完。但是,後來的結果卻是,英法入侵軍隊撤出北京,太平軍在曾國藩的持續打擊下被消滅了。清朝不但沒有滅亡,還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心。
同樣,朱由檢在天啟帝朱由校死後登基稱帝。此時,東北女真人越來越強大,不斷蠶食明朝領土。內部農民起義已呈現燎原之勢。結果是女真持續做大,農民軍席捲全國,最終明朝滅亡。
崇禎、慈禧掌權之初面臨的局勢都十分兇險,最終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我認為原因在戰略與用人。
慈禧成功在分析了內外形勢,對外滿足列強的種種不合理要求(她只顧統治階層利益,出賣中華民族尊嚴的行徑十分可恥),對內支援湘軍與太平軍的戰鬥。雖然,慈禧對曾國藩兄弟的並不是完全信任,但在具體戰略戰術上是沒有過多幹預。在內政上,靠奕欣、曾國藩、張志洞、李鴻章等人開展洋務運動提升了國力,強化了統治基礎,為清朝續命50年。
崇禎上臺後,剷除了魏忠賢勢力,坐牢了皇位。但他對內對外都缺乏統一戰略,完全沒有輕重主次,雖然有洪承疇、袁崇煥、趙率教等優秀將領,但崇禎疑心太重,不能給予大將完全信任,加之,東林黨的相互傾軋造成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八旗軍越來越強大,農民起義越剿越多。
雖然,最後慈禧保住了江山,崇禎丟了江山但由於他們的做派(崇禎最後慷慨赴死,慈禧屈膝求和),所以後世對崇禎的評價還是高於慈禧,對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認為清王朝完全是個錯誤,耽誤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
9 # 北洋海軍炮手
晚清的同光中興其實更像個海市蜃樓,因為這個中興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準確點說,同光中興是建立在第清朝剿滅長毛以及回亂之後國家沒什麼內亂和外患,國內外投資增加,西式工業企業大規模建立,同時軍隊也大規模換裝近代武器。在當時看來,洋人有的中國也有了,而且經濟也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利用長崎事件獲得了不經通報進入日本港口的權力、在北韓獲得治外法權以及中法戰爭中國本土沒有受損,給當時的人一種崛起的感覺。羅胖就曾經評價,說這一時期華人明顯的感覺就是大國崛起。但是剝開歷史的表象,我們可以發現同光中興就是一幅海市蜃樓。雖然中國藉著洋務運動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同光中興,但是洋務運動只不過是單純的引進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而沒有進行體制上的變革。
尤其要命的是,沒有進行經濟改革,依然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經濟是社會的基礎,經濟沒有改革,社會、政治也沒有任何改變。當時的中國已經進入近代,如果想要發展就必須對整個國家進行徹底的近代化改造,可是當時的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想要憑藉中體西用來抱守殘缺。這樣的話建造再多的西式工業企業、買再多的武器艦船都是白費力氣。所以,甲午戰爭的戰敗就撕掉了這幅美麗的海市蜃樓,庚子國變才讓中國上下意識到非徹底的近代化不能強國。
如果清政府能夠妥善安排各種資源,並沉得下心先經濟改革再政治改革,那麼清政府應該能完成中國的近代化改造。但是清政府沒有沉住氣,妥協於民意搞激進式改革,最終把自己給玩了進去。至於崇禎,他面對的局面比晚清那幅內憂外患的光景強多了,而且崇禎的對手也沒有晚清的那些列強強大。另外,明朝滅亡和清政府倒臺完全是兩回事。
明朝滅亡外因是滿洲人崛起而明朝無力壓制,內因是明朝社會矛盾總爆發。而清政府倒臺則是因為文明的慣性導致其無法妥善應對近代化浪潮,最終倒在了近代化浪潮之下。
全文完
-
10 # 哈哈一顆心
番薯盛世已經覺得吹得沒邊際了,咋特麼又蹦出來一個同治中興???是不是還有個宣統之治?現在滿清沒過去多少年,想要美化還是太早,被人家都錘成屎了還中興,咋還腆著個比臉說?都成啥樣自己沒數嗎?
回覆列表
同治中興並非就是同治的功勞,而崇禎亡國卻可以說有崇禎部分的原因。
儘管說崇禎說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撇開崇禎個人的原因而所以然的認為明朝的滅亡皆因臣子之過。
實際上,對於崇禎這振聾發聵的無奈感慨也可以認為是崇禎剛愎自用的一種表現,崇禎太過自負了,所以也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尖銳刻薄的性格使得他和手下臣子的關係處的特別不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而反過來,崇禎對臣子的不信任使得整個明朝朝廷所散發的政治氛圍異常凝重,朝臣人人自危,是真正的伴君如伴虎,所以對於這樣的老闆也難怪他們不肯賣力工作,為君分憂。
久而久之,在這些人看來,明朝的利益和自己並非緊密連線的,他們在潛意識裡認為李自成也許會比朱由檢更懂得體恤臣下,所以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不作為,你朱家江山與我何干?
再者,儘管崇禎皇帝想要臨危受命,但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沒有給予崇禎足夠的機會,他已經來不及再做改變,只能看著大明王朝日落西山,這積弊已久的江山崇禎已無心再治,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縱使崇禎的老祖宗朱元璋再世,也難以改變這一危局。最終,崇禎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這本以註定的結局,以殉國為名將自己的親眷都給弄死了,而在臨死之前,大義凌然的留下“勿傷百姓一人”之言語,令人生敬。
接下來看同治中興,實際上這僅僅是在同治年間來了一個迴光返照,而和同治皇帝本人之決策並無太大關係,那個時候,同治才多大?在其二十歲之時便御龍歸天了,親政階段更是僅為幾年時間,所以同治中興主要還是在於兩宮太后與理政親王(奕訢)之功,再加上任用賢才,即以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為代表之漢臣,如同一張網一般,覆蓋於清朝大地之上,散發勃勃生機。
毋庸置疑,以奕訢為首的同治朝軍機大臣們是同治中興的中流砥柱,他們思想相較頗為開明,大力貫徹洋務運動之宗旨,為曾國藩等人在地方上大力推進地方洋務遮風擋雨,減少阻力,正是有著如此相對上通下達的政治氛圍,才使得已然積弊頗深的晚清時局有所改善,方顯中興之象。
當然,也可以認為,這個時候慈禧並沒有完全的獨裁,受到諸多勢力的制約,無法過度的干涉政局,也不會以舉國之力滿足一己私慾,這才使得清王朝能夠將大部分的資源用於強國富民,興辦洋務。而反觀在光緒十年甲申易樞之後,慈禧徹底的掌握最高權力,這個時候晚清王朝便開始江河日下,衰弱之勢積重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