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總能看見他們的總理。
4
回覆列表
  • 1 # 洛神富

    印度和德國確實都是總理在負責國家的行政事務,總理擁有實權。但是存在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印度和德國都實現議會制政體,但是前者是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的最高元首;後者是共和制,總統是國家最高元首。

    印度歷史上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後一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英聯邦國家,英聯邦共同的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議會選舉出來的領導人就成為總理,我們熟知的加拿大、澳洲、南非都是英聯邦國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英國女王在英聯邦國家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意義。

    二戰後德國實行的是議會-共和制,為了防止悲劇的再次發生,新憲法大力度的限制住了總統的權利,同時賦予了議會絕對實權。權利中心的議會選出的總理也就成了德國權利最大的人,總統對於議會的法案和總理的提名只有透過權,沒有否決權。

    總結一下,就是這兩個國家都擁有比總理位置高的幹部存在,但是他們只有花瓶的作用,而總理才是最終的掌權者。

  • 2 # 古姿觀察

    印度和德國當然有總統,不過作為議會共和制國家,其國家總統並沒有實權,都是一些象徵性的權力。在議會制國家,總統是國家的元首、武裝力量的統帥,國家的象徵,主要負責一些禮賓外事、典禮慶典、宣佈法律、人事認命(程式上的)、司法特赦(輕易不用)等權力。印度和德國總統產生的方式也大同小異,都不是全民普選產生,而是間接選舉產生,既由特定代表團選舉產生。任期都是五年,可連任一屆。印度總統是是由印度國會上議院聯邦院和下議院人民院的多數黨團提名,然後由所有議員投票選舉產生,由於沒有具體實際權力,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德國總統是由德國聯邦大會經過討論選舉產生,聯邦大會的代表來德國國會聯邦參議院(上議院)和聯邦議院(下議院)的議院組成,任何德國40歲以上的有議院選舉權的人都可以參選,也就是說總統必須有議員身份,而且必須有足夠的威望。(印度國會與德國國會)

    所以對比於印度總統而言德國總統競選難度相對很大,現任德國總統是前德國外交部長、社會民主黨人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其在德國政壇和歐洲外交界也屬於響噹噹的人物,有很高的曝光度。而印度的總統拉姆·納特·科溫德就鮮為人知,其在被人民黨提名為總統之前在比哈爾邦任邦長,也是一個虛職,因為印度邦一級最高行政首長是邦的首席部長(邦的總理)。(印度總統科溫德與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

    議會共和制國家元首沒有實權,也就沒有曝光度和存在感,國家的大政方針基本都掌握在名義地位不高卻掌握實權的政府總理手中。所以說一般而言在新聞當中聽到看到的只有莫迪和默克爾。

  • 3 # Blue_Team

    首先回答題主之問,印度、德國是有總統一職的。

    只不過這兩國都是“議會制”國家,行政權力均由政府總理行使,總統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虛君”的角色,因此國際上常常出現的是“印度總理”、“德國總理”,兩國的總統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成為了可有可無的存在。

    印度的《選舉法》規定:總統由國會及各邦立法機關經選舉產生的議員選出,每屆任期5年,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現任總統可競逐連任;而德國也有類似規定:聯邦總統由聯邦大會(Bundesversammlung)經討論而選舉產生。凡年滿40週歲並享有聯邦議院選舉權的德華人均可參選。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和同等數量的由各州議會機構根據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的州議員組成,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長召集,聯邦總統任期5年,經再次選舉僅可以連任一次。(以上來源百度百科)。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印、德總統是由議會選舉產生,他需要得到議會多數黨團的支援(現實中即政府總理所在之政黨)。這兩國總統與英國國王的地位差不多——雖然名義上是國家元首,但基本處於無實權狀態,僅僅是國家象徵。

  • 4 # 梅新育

    “印度和德國有總統嗎?”——這兩個國家都有總統,德國現任聯邦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印度現任總統拉姆·納特·科溫德(Ram Nath Kovind),2017年7月25日就任。

    只不過這兩國的總統都是禮儀性職位,不像總理那樣掌握實權,所以存在感遠遠不如總理。如德國實行的是“議會民主制下的總理負責制”;印度總統按法律規定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議會兩院及各邦議會當選議員組成選舉團選出,任期五年,“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看著一句定義就明白這個總統實權如何了。

    而且,他們的總統通常實際上是總理推薦、抬舉出來的(儘管名義上是議會選舉的),其特點通常是“德勝於才”,或者說“名勝於才”,在政界實權不大,政治影響力較小,甚至往往不是職業政客出身。在這方面,印度前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Abdul Kalam)給我印象最深,也最為典型,在寫作《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一書時我特意整理過此人履歷資料。

    阿卜杜勒·卡拉姆(Abdul Kalam)在印度前總統中可能是聲望最高、名氣最大的,因為他本來就不是職業政客,而是一位成就卓越的航天科學家,在印度社會號稱“印度導彈之父”,在我們華人看來可稱“印度錢學森”。阿卜杜勒·卡拉姆(Abdul Kalam)從1963年起在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從事航天技術研究工作;1982年起擔任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研究組織(相當於中國原來的國防科工委)負責人,在此職位上為印度導彈研製作出了傑出貢獻,從而被譽為“印度導彈之父”。1998年,阿卜杜勒·卡拉姆(Abdul Kalam)成功主持印度核試驗,出任瓦傑帕伊總理的首席科學顧問,且被授予國家最高榮譽——印度鑽石勳章;2002年7月當選印度總統。從他的履歷可以看出印度總統的這個典型特點:與掌握政治實權的總理關係比較親近,因而獲得政治抬舉;社會聲望較高,類似中國古代的“清流”。

    不過,在理論上,倘若出現沒有多數黨、不能組建穩定的政府、甚至根本無法組閣的極端情況,這時印度、德國的總統有可能能夠發揮較大較關鍵政治作用。

  • 5 # 桃花石雜談

    印度和德國有總統嗎?有啊!不過印度和德國總統的存在度確實都不高,而這是由這兩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印度和德國總統的許可權

    印度和德國都是聯邦制和議會制政體,在這種政體裡,政府要對議會負責,是真正擁有行政權力的機構。而總統則是國家的象徵,其實在這兩個國家,總統的法律地位和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類似,都是對外代表國家,對內團結國民,只是這兩個國家的“君主”是民選出來的。

    (印度曾經的“賤民總統”納拉亞南)

    一般來說這兩個國家的總統都主要負責簽署各種法律,根據議會的選舉結果任命總理,再根據總理提名任命各政府部門的部長,主持各種國家禮儀活動等,基本上都是例行流程性的東西。而真正行使行政權的永遠都是總理所領導的政府,總統是永遠不會參與政府具體決策的。

    (希特勒執政前期的德國總統興登堡)

    那麼德國曆史上,最有名的總統就是曾經對希特勒有過一點限制的興登堡了。興登堡出身普魯士地區的軍人世家,在一戰期間曾經擔任德國陸軍元帥,因為德高望重,1925年開始被選為德國總統。當時的德國總統還有些實權,因此他在世時曾對希特勒的行為有過一定限制,不過在另一方面,也是他本人在1933年把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的。

    (德國現任總統施泰因邁爾)

    而在戰後出任德國總統的基本都是一些德國主要政黨的資深政客,這些人一般不會是一線政客,因此基本都是在社會上有一定清譽,同時政治爭議又不大的人,比如現任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他曾經是德國社民黨領導者,但因為和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競爭總理職位失敗而離開了一線政治競爭,因此在去年被選為德國總統。

    (曾任印度總統的導彈專家卡拉姆)

    而印度的總統則象徵意味更濃,經常會選擇一些能夠象徵國家團結的人物來當總統,有時甚至這些人都不是政治人物。比如在1997年,印度就選擇了賤民出身的納拉亞南做總統,而在他之後,又在2002年選擇了印度導彈之父,穆斯林出身的科學家卡拉姆擔任總統。之後連著兩界總統也都是象徵意味很濃的人物,一位是女性,另一位是印度少數民族孟加拉族出身。因為總統本身就是象徵性人物,所以這種選擇其實也很正常了。

    所以簡而言之,在印度和德國,總統職位就是透過選舉流程選出來的象徵性“君主”,其職權都跟立憲君主差不多。這樣說恐怕大家就都好理解了。

  • 6 # 澹奕

    自然有,不過德國與印度都施行的是議會共和制與內閣制,真正的行政大權掌握在總理手中。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更多的是象徵性權力,所以德國與印度的總統存在感並沒有那麼高。

    在施行議會共和制的德國與印度,總統是國家元首,是第一公民,然而卻是真正的虛位元首並沒有實際權力。雖然作為三軍統帥,但是總統主要負責象徵性的人事任命、外交禮儀接待與法律宣佈等領域。

    印度與德國的總理在國際上的出鏡率非常高,不過總統卻不同。印度總統由印度上議院、下議院的多數黨提名,最後經過議會投票產生;而德國總統則由聯邦大會選舉產生,所有德國40歲以上有議院選舉權的德國公民都有資格參加。

    相對於印度總統,德國總統的競選難度更大,雖然只是虛位元首,但是需要在德國政界擁有非常高的威望與影響力才能夠當選的。

    跟很多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一樣,國王作為元首也並沒有實權,而實權在首相或者總理手中,所以虛位元首大多沒啥存在感。德國與印度自然也一樣,比如聽過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國際上是出了名的鐵娘子,但德國的總統知名度就低很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都願意買好幾套房,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