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養右學育兒
-
2 # 錢樹雲
謝邀。過於聽話的孩子註定是悲劇的人生。不敢對過分的要求說不,沒有勇氣和能力來承擔反擊後的後果。這樣的人往往背“好人”之名在犧牲自己的人生中去成為一個爛好人。揹負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痛苦,仍然不敢拒絕任何要求。讓孩子從小學會對傷害自己的人和事說不,是父母的基本責任,先要從對我們說不開始。
溫迪·莫吉爾:“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將孩子對我們的依賴視為籌碼,逼迫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人、做事。當孩子的表現與我們的期望相悖時,情急之下的家長習慣用威脅性的語言來恐嚇孩子,期待孩子會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庇佑而變得聽話、懂事。但事實卻適得其反,威脅恐嚇不但會使父母喪失威信,更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
3 # 鑫鼎賽亞
家有男孩,今年一年級新生。談談我的經驗的體會。他是一個內向膽怯的孩子,只有在我跟前敢發脾氣,而我一向對他溺愛不止。
秋期開學,一直學習畫畫的孩子哭著說不去學了,問其原因:學畫畫就不能玩了。好說歹說,我把所有的糖衣用盡,最後還是不去,於是我掂起了門後的掃帚……
中午學完畫畫回來,我問他:“下週去不去學畫畫了?”(他報的繪畫班一週學一次)“去!”他答應的特別爽快。從此,我覺得,對於小孩子,想讓他服從是特別容易的事,不要把孩子的“熊”歸到“不懂事”“還小”這樣堂而皇之的理由上,小孩子的錯一切都是大人的錯。
-
4 # 文筆緣
怎麼樣培養孩子服從,所謂的聽話?
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及乎普遍認為,現在的孩子的確難教,也及乎形成一股社會共認的主流。有人認為是現在的孩子,發育變得聰明,成熟早,進入判逆期也早,導致不好教肓。是的,現在的孩子與比父母時代的孩子相比,是聰明的多了,但難教育真正是因孩子聰明,判逆期來的早而難進行教育培養嗎?
其實未必完全是這種理由!首先如果我們家長這樣認識問題的話,我覺得我們的孩子是永遠得不到良好的培養教育的,因為我們家長缺乏如何培養教育孩子的機率論,根本就沒有鑽研對自已的孩子如何選擇施教的心態意識,本身就無視教育的重要性,說穿本身就缺少受培養教育素質及經驗,加之過於溺愛孩子,造成了家庭,學校培養教育的難度,要究其原因,怪缺點錯誤,我說,不是孩子的錯,或者說是孩子聰明,判逆性來的早,這樣說實則是家長把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性推在了孩子的身上,是誤會孩子,是家長在培養教育孩子觀點理念上犯下的缺錯,希望我們作父母家長的反思悟醒幾番。真的是現在的孩子難教育嗎?多問幾個為什麼,該回頭時就得回頭。
在培養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有一個沒有責任擔當,缺少明確教育重要性,以及缺乏教育原則的父母,這是難教育孩子的首要疑難基源。我們每位家長應高度認識,誠懇接受這個觀點。同時我們還要承認到我們本身就不懂的孩子成長的特徵,這也是導致大人與孩子之間溝通的一個障區,提酲家長必須注意。
無規則不成方圓,
在育兒的問題上,國內外許多專家,研究總結髮布了育兒的經驗,條例,作為父母可以釆用,但我覺得不能千篇一律,死搬硬套,應遵循每個孩子的表現行舉,因為孩子們有共性,也有異性,並不是所有孩子都立竿見影的靈丹奧藥,在此參考中,應按孩子的實際行動,靈活發揮應用,必將對我們作父母的施教有一臂助力。建議做父母的多學習育兒的經驗。
要教育培養好孩子,不要憑嘴說,關健在於明確教育孩子的前提,價值意義的重要性,紮紮實實的的面對孩子,用實際有效行動去引導孩子,做孩子的切身模範榜樣,做孩子第一任教師的盡職盡責者,為孩子的心靈啟蒙教育打好基礎,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有邁步的方向。
我們再回想一下,從一個出生的嬰兒起,每成長的一個過程段落,都離不開大人的關照模式,大人的每個關照行動,實際都會在孩子心靈有觸感,只不過是小孩不會發聲表示。如嬰兒餓了,只知道哭泣,母親餵給孩子奶後,孩子再不哭泣了,尿布溼了,換上幹尿布,孩子就舒適的去睡了。再說一個常見的例子,有些母親,在孩子幼小吃完奶後,按排孩子分床獨睡,孩子習慣了自已就安寧的睡了,有些母親把孩子摟在懷裡吃奶,摟著睡覺,如偶爾不摟,孩子便哭泣動鬧,半回不安心去睡,這說明了什麼原理,很簡單,就是母親給孩子提供養成的適應的心裡習慣,導致孩子出現判逆性。這個弱小的例子,也證實從小培養孩子習慣的重要性是多麼的必要。
如我見到有些家庭,三四歲孩子,大人做熟了飯,揣在孩子眼前,說孩子吃飯了,孩子確說我不吃,大人生氣了就慢罵一起,孩子也怒氣衝衝,說我不吃就不吃!我要說的是,難道這孩子真的是不餓,不愛吃飯了嗎?
這裡面一定有原因,什麼意思,你一關察,原來孩子玩棹上堆放著一堆多樣式的零吃頭,不難而想,因為是孩子被零食早己填滿了肚子,孩子那有心思再吃飯。如大人強行叫孩子吃飯,其不是背了孩子的飲食特徵嗎?可大人往往認為孩子不聽話。這個誤區出現在哪裡,實際情況錯在大人給孩子買放的零食沒有規定孩子吃零食的時間上,你說是不是啊?這個錯應歸屬大人很正確。如大人不溺愛孩子買那麼多零食,給孩子規定出吃零食的限量和時間,孩子絕對不會在吃飯的時間厭食,不肯吃飯。說句很現實的話,即使大人,有分辨能耐心,恐怕餓了忍不住想吃飯,何況幾歲的孩子,恐怕餓了一時難忍,沒有急時的饃飯,也唯恐會當即哭鬧出來。估計作父母的有這種感覺體會吧。
這樁事情說明了那些厲害,說明了作父母的對孩子少了提示,少了管理規則,同時也少了對孩子生活了解把握的緊湊感,也少了與孩子相互溝通的環節。換個角度講,就是大人缺乏教育原則,缺乏培養基礎,誤導孩子出現反感常態,說白了,就是大人的不健康把孩子的判逆現象推早了。
然而,我們不能否認孩子沒有判逆期的生理轉換過程,孩子的判逆期是難免的,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教育很關健,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孩子的判逆期是孩子的認識,思維,個性發展壯大提升期,父母應遵循序漸進,意思是不能任由孩子自取,也不能對孩子施行命令式方法,強行孩子所從大人的命令,否則,會加聚孩子的判逆怒火,這點父母也應於注重。
曾經,有人提議過一條經驗,就是在孩子正常判逆期,可適當放寬孩子的創意特點,讓孩子多發揮自已的思維邏輯,如孩子的觀點出現一些問題,父母可以幫助糾正,這樣對孩子引導,使孩子反思轉變快,印象深刻,如孩子創意發揮正確,加以鼓勵,這種方法不妨請父母們一試。
歸根結底,我們還是倡導父母以身作責,不可勿視對孩子教育培養的重要性,孩子不但是家庭的花朵,更是國家的未來,從小抓起,造就培養孩子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一個生活的好習慣,讓孩子聽命主動變為順從,就能減輕家長,學校老師教育孩子的煩腦,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提高和快速發展,教育起到良好效果,讓孩子成為家庭,社會有用之才。
-
5 # 成雲社初心
難得遇到描述這麼清楚的問題。我就簡單聊聊吧。
在我看來,服從,聽話是“沒個人想法”的表現。就像工具一樣。
孩子獨立為人,自然應該有自己想法,而不需要跟父母一致。
那麼孩子是不是就可以不聽父母招呼了?當然不是。
這裡我不建議用“聽話”,而建議用“配合”。
聽話是一種不對等關係,是把孩子置於不平等位置,長期如此,孩子要麼變成“唯命是從”的工具,要麼成為心懷“戾氣”的叛逆者。
沒有一種情況會變成家長心目中的“人中龍鳳”。
懂教育,明智的家長會引導孩子與自己“配合”,這樣家長與孩子就處在一種人格對等的環境。
孩子受到尊重,人格成長更健全。
孩子天生愛父母,本質上是習慣與父母配合的。
但如果父母總不理解孩子,訓斥苛責孩子,孩子才會用反抗,不配合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親子關係將走向惡性迴圈。
時刻牢記一點: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敵人,要用協作的方式,而非敵對。
〔成雲心學〕創始人——初心√
不是培養,是命令。這個年代的孩子,和家長小時候根本不同,外界很多不同的哄小朋友方法,你哄他,他根本看中了你的弱點。
你想想,你哄他吃飯,他就不吃,你哄他做作業,他就不做。
小朋友無他的,都是習慣性接指令,按本子辦事,一些時候越多選擇給他們,就是培養孩子發現,原來這個成年人需要我做的,還是可以選擇。
讓孩子習慣性先做,做完再解釋成年人的動機,訓練他們的服從,很多家長都怕,這樣子孩子會反抗,叛逆,你想想叛逆期為什麼推早,就是家庭給他們習慣性,你不培養他服從,你靠學校啊?開玩笑,不要自己騙自己,任何什麼教育機構說的,都是市場需要,不然哪來生意,你是成年人,面對而正視問題。你不教誰教?
回覆列表
聽話指的是用耳朵聽別人說話以及服從某人的言語,需要養成良好的聽別人講話的態度和習慣。現在,在教育孩子當中,許多教育家有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特別是事例派教育家們,他們在各種合都會說:不聽話的孩子有長進,有特性,獨立思想能力強。十幾年過去了,獨生子女地長大,在這其中有許多孩子不聽大人的話,不聽教師的話,也不能很好的學習。今日我在這裡主要是想告訴大家,咱們教育孩子是不是要聽話以及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1.不嘮叨孩子,嘮叨只會讓孩子不入心,一個耳朵進另一隻耳朵出,沒有經過緊記只是發洩大人的一種快感,讓孩子發生惡感心情,下次還會犯相同的過錯。所以說話自身就很重要,簡潔明瞭的言語,直接說要點,讓孩子理解工作的實質。
2.爸爸媽媽不帶情緒教育,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要有責備,抱怨等不良心情,讓孩子感知爸爸媽媽在嘲諷自己,進犯孩子心靈變得壓抑,起到叛變作用。
3.孩子理解不對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遇到相同的工作,加以改正,識別過錯。
4.讓孩子複述爸爸媽媽說過的話,讓孩子加深形象,清楚爸爸媽媽對孩子今後的期望,可以讓孩子瞭解,理解爸爸媽媽所表達的意思。
5.適宜的辦法,想讓孩子聽話,首先這要把工作高度重視。爸爸媽媽和孩子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可以讓孩子專注聽講,引起孩子的注意。
6.孩子的需求要耐性聽,爸爸媽媽期望孩子今後需求怎樣,孩子也有對爸爸媽媽某一方面的要求,這時爸爸媽媽需求耐性的聽孩子說話,正確的做出反應,防止和孩子再次發生衝突。
好的親子關係是優於教育的,只要跟孩子溝通無障礙,孩子才會服從和聽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