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開十一堂

    唐朝的宿敵是突厥,突厥是個部族阿史那部推翻了柔然而獨立,建立了差不多算統一的國家。因此突厥帝國從此誕生,突厥最強盛的時期當屬伊利可汗時代,國力強悍兼併了塞外的大漠和蒙古大片地區,就連當初起兵反抗隋朝的李淵都向突厥要軍隊和戰馬,要知道異族的戰馬可是比中原的戰馬好的太多了,李淵建立唐朝後默許送給突厥一些戰利品,可是突厥並不滿足而是想趁機佔領中原大片地區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成功坐上帝位,突厥認為有機可乘便在吉利可汗的帶領下,一路順風順水打到了關中,與李世民陳兵霸上,幸虧李世民遊說才使得吉利可汗退兵,李世民收拾內亂之後,編主動出擊派遣李靖率領唐軍進攻突厥。

    李靖號稱是唐朝的戰神李靖率領唐軍起兵夜襲定襄,頡利可汗倉皇逃脫。李靖繼續追擊,最後頡利可汗被唐軍俘獲,押解至唐朝長安突厥滅亡,唐朝將歸降的突厥諸部遷徙到塞外以北的蒙古高原安居扎債,透過雲中都護府繼續統治這幫歸降突厥人因此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國就此滅亡,只是到了中唐時代,才死灰復燃繼續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 2 # 冷兵器研究所

    唐初時,突厥強大,唐朝贏弱,所以突厥頡利可汗不斷侵犯唐朝。而面對突厥一次次的挑釁,唐朝是如何應對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採取的辦法先暫時忍讓。

    武德九年(626年)秋八月,頡利與其侄突利可汗二可汗率十餘萬騎入侵涇州,進軍至武功,進寇高陵,京師戒嚴。

    《舊唐書·太宗本紀》卷二《本紀》第二記載:癸末,突厥頡利至渭水便橋之北,遣其酋師執失思力入朝為覘,自張形勢,太宗命囚之。親出玄武門,弛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即日還宮。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渭水之盟”在初期唐朝與突厥關係發展上可算得上是一個分界線。唐朝初年,唐高祖因國力未恢復而屢戰屢讓,對突厥阿史那氏妥協忍讓。而在突厥十萬餘騎兵臨城下,而長安兵力又極弱的險惡被動形勢下,唐太宗冷靜地作出選擇,不與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正面開戰,而是在充分顯示自己軍事實力之後,以大量金寶賄賂頡利,卑詞求和,從而穩住了突厥阿史那可汗,換取了國內休養生息的機會。

    “渭水之盟”後,突厥可汗不敢再藐視唐朝的力量,進侵之勢日益收斂。雖然唐太宗採取此種措施減緩了突厥阿史那可汗的軍事進攻,但突厥頡利可汗不斷派兵南下,對唐太宗仍然震撼很大,使其認識到若想解決突厥人,僅僅依靠武力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採取了以分化瓦解為主,以武力進攻為輔的政策。

    唐太宗吸取強秦二世而亡、隋煬帝窮兵黷武、撫御無道而滅亡的教訓,十分注意以德服四夷之心,“渭水之盟”便是很好的說明。突厥頡利可汗率大兵壓境,京師形勢危急。唐太宗在分析雙方實力之後,認為唐朝國力不強,徹底解除威脅的條件不成熟,為避免戰事,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巧妙機智地處理所面臨的問題,只是示以強而有備之勢,以大義責之,然後作出與突厥頡利可汗謀和的決定,會盟便橋,使頡利可汗得到好處而退兵,維持了和平局面,爭得了徹底解決問題的時間。同時突厥頡利可汗被唐太宗的威嚴氣勢所震撼和迷惑,又怕自己孤軍深入,後路被斷,所以在取得大量錢財之後,也與唐太宗談和,正是由於雙方統治者的態度和決定,避免了一場戰爭,也給唐朝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四年後,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派名將李靖出兵塞北,一舉擊滅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一雪前恥!

  • 3 # 讀史溯源

    弘毅為您專業解答!

    東突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是處羅可汗的弟弟。頡利可汗與處羅可汗都是始畢可汗的弟弟。在武德二年的時候,始畢可汗病死,處羅繼承東突厥大位,武德三年時,處羅可汗病逝,頡利可汗成為東突厥的掌控人。

    東突厥自隋末以來,開始崛起,國勢之強,極一時之盛。從武德二年到武德九年(619年-626年)之間,侵犯唐朝有八次之多。東突厥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搶錢、搶人,搶完就走,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可汗有之。但隨著李氏集團將王世充、竇建德平定後,東突厥又有了阻撓中國統一的目的,他們不願旁邊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來威脅自身的利益,所以寇邊越發嚴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武德七年犯邊與武德九年入侵。

    武德七年,東突厥犯邊

    武德七年五月二日,東突厥借楊文幹反叛,大舉進攻原州、隴州、忻州,兵鋒直指幽州, 大有南下長安之勢。此時唐朝廷對突厥很忌憚,甚至想遷都,有大臣向李淵建議,東突厥不斷地進攻關中的目的是為了金銀綢緞與壯丁美女,如果把長安燒成廢墟,遷都他地,突厥的騷擾就會停止。李淵同意,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尚書僕射裴寂等等都贊成。如果此時,李世民沒站出來反對的話,遷都就執行了。秦王李世民向李淵說:“霍去病只是西漢王朝一個將帥,尚且有志消滅匈奴,我愧居藩王之位,讓陛下商議遷都是我的責任,請給我一兩年時間,我保證拴住頡利可汗的脖子,牽到宮門口。如果沒成功,再遷都也不晚。李淵無法發怒,停止遷都計劃,派李世民率軍從幽州出發,迎擊東突厥。

    李世民巧計退敵

    武德七年八月五日,東突厥進攻忻州。八月九日,東突厥軍攻擊幷州。八月十一日,東突厥軍攻擊綏州。此時關中大雨,很多道路被水沖斷,軍糧供應不上,士卒對征戰和勞役也深感疲憊厭倦,刀槍弓箭武器大多殘破,對唐軍而言,十分不利。

    八月十二日,東突厥頡利可汗率大軍與李世民在幽州相遇。李世民只帶一百騎兵衝到陣前,對頡利可汗說道:“可汗為何撕毀盟約,深入我大唐領土?現在要麼與我單打獨鬥,要麼出動大軍,我就用著一百騎兵應戰”,頡利可汗不知李世民底細,被如此氣勢嚇住,迴應說:“我只是打算跟你重申前盟”,然後揮軍後退。李世民回營後,在夜色掩護下,暗中出動,冒雨逼近東突厥大營,東突厥軍大為震驚。李世民又用離間計,派人向突利可汗分析利害得失,突利可汗心向李世民,不願再戰,頡利可汗沒有強援,無奈退兵。

    武德九年,東突厥入侵,李世民簽下渭水之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發生玄武門之變,六月初七,李世民取得實際帝權,東突厥在梁師都的建議下,認為唐朝國內有難,政局不穩,於是頡利、突利可汗率十多萬大軍南下,逼近涇州,涇州守將李藝放棄抵抗後,突厥大軍兵分三路,右翼進武功,左翼趨高陵,主力直逼渭水便橋。雖然尉遲敬德阻擊突厥左翼大軍於涇州,擒其主將阿史德烏沒啜,並斬首千餘人,但無法阻擋主力大軍頡利可汗南下,二十八日,突厥軍到達便橋,渭水之濱。

    頡利派心腹執失思力到長安見李世民,恐嚇說:“頡利與突利二可汗將兵百萬,今至矣”!李世民將其囚禁起來,親自帶六名騎兵直奔渭水橋,與頡利可汗談判,責備他背信棄義,頡利見李世民後方大軍軍旗招展,鎧甲刺目,又見李世民敢挺身而出,並且執失思力還被扣下,開始忌憚唐軍的威勢,請求和好。李世民給予突厥金銀綢緞後,雙方殺白馬,於渭水便橋上定下盟約,突厥退走。

    李世民如此委曲求全,傾府庫賂以求和,原因有如下幾點:

    1、李世民繼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需要修生養息,且長安兵力不足,冒然開戰,就算勝利,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

    2、開戰後,無法完全消滅東突厥,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東突厥失敗後會更加仇怨,從而改革政治,加強兵力,反而增加了征討的難度。

    3、賄賂突厥錢財,正所謂將欲奪之,必先予之。突厥得到金錢後,必然退兵,心中會驕傲自滿,放鬆懈怠,唐朝便可趁此機會大力發展,一擊必殺。

    李世民作了兩手準備,派李靖在突厥北返要道的幽州埋伏重兵,如果和談失敗與突厥開戰,唐軍迎頭痛擊,伏兵張開口袋,吃掉東突厥大軍,問題不大,由此也可證明,李世民的渭水之盟都在計劃之中。

    渭水之盟後,唐太宗立志圖強,措施如下:

    1、練將士,親引帶領諸衛將卒,於顯慶殿練習習射,一練就是三年,將士均成為精銳。

    2、示天下以至公,以愛民為本,察民情,體民艱,收民心。

    3、廣開言路,任用賢能,淘汰冗員。

    直到貞觀四年(630年),唐朝的府庫甲兵已經超過了隋朝。

    征討東突厥

    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唐朝軍力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並沒有直接與東突厥開啟戰事。為了能一勞永逸的解決突厥禍患,唐朝以離間之計孤立分割東突厥,比如扶持薛延陀攻擊東突厥,利用頡利與突利之間的矛盾,交好突利可汗,讓兩者互相攻伐。當東突厥勢力衰敗之時,一舉出兵便可破之。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騎兵三千人,自馬邑進駐惡陽嶺,夜晚襲擊定襄,攻破東突厥,頡利可汗沒想到李靖軍突然出現,大懼,認為“唐軍若無傾國之兵,李靖豈敢孤軍深入”,一日數驚。隨後李靖追到陰山,再次擊破東突厥大軍。李世勣從雲中出發,在白道大破東突厥軍,與李靖在白道會師。頡利可汗逃到鐵山後,派執失思利見太宗請罪,願意全國歸附,頡利可汗表面十分謙恭,實際打算拖延時間,等到草青馬肥時,繼續向漠北逃亡。這當然瞞不過目光如炬的李靖,於是李靖在夜晚率軍出發,進攻鐵山,東突厥軍立刻崩潰,唐軍殺一萬餘人,俘虜男女十萬餘人,擄獲牲畜數十萬頭。頡利可汗率一萬人逃往磧口,遇到李世勣軍隊,在磧口被擊敗後,投奔阿史那蘇尼失,企圖逃往吐谷渾汗國。李道宗從靈州起兵攔截,阿史那蘇尼失大為恐懼,將頡利可汗擒獲後送給唐軍。阿史那蘇尼失也率部眾投降。 東突厥就此滅國,唐朝一雪前恥。

  • 4 # 再下小書生是也

    還是很欣賞白起這種殺神,雖然殘忍。但是有威懾力,辱華夏者雖遠必滅國。要打就打服,可是就是因為華夏各朝的地大物博,吸引著無數外地,當世也是如此。只有人民自己爭氣,才能威懾國力,教育還是很重要的,女姓還是盡力少攝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媒評選的教練金字塔,德安東尼排最後!你覺得這些排名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