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柒月花開

    看過小說的都知道,這部小說在那個時代最終服務的物件是封建王朝,是宋朝皇帝這個統治者,不論起義還是造反,最終都會失敗,都會被朝廷招安。

    晁蓋最初只是幾個人的老大,他出身市井,和一眾兄弟同甘共苦,是他帶領一眾兄弟最先走向造反的道路,不斷收編各路英雄豪傑,也因此承了宋江的恩,最後落草梁山,他認為這種日子已經很自在,他本心並沒有向朝廷妥協的心思,就因為這樣最終他只能身亡,由宋江把控梁山。

    來說說宋江,他出身地主豪富階層,他自己也是官身,在那個時代他是統治階級,他結交各類朋友,出錢出力,和他的家庭出身不無關係,他想贏得更好的名聲。只是沒想到被晁蓋他們拖累,最終不得不落草為寇,這和他的本心相悖,他代表的始終是他本身所在的階層,他最終被招安只是他想回去罷了,只是可惜了那些以命相隨的兄弟。

    所以只有晁蓋身亡,宋江做了梁山老大,才有可能被朝廷招安,把這股造反勢力打壓下去,穩固朝廷的統治,告訴世人你們再造反這就是你們的下場。

  • 2 # 我叫王阿騰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注意到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小說的創作目的。這個說起來就很簡單,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面,《水滸》是不可能最終代表反抗勢力而應運而生的,需要的是接軌時代背景而統一的。而晁蓋所代表的是被壓迫階級的勝利,是單調的勝利,而不是最終實現這個朝代所有人民的勝利,作者的目的是為了這個挖掘這個朝代或者說這個年代正義的希望萌芽,而最後感化和影響官方,實現民族繁榮昌盛。所以晁蓋的暫時勝利並不是最終目的,還需要歸順朝廷,由此就發生了悖論,最好的取代人就是宋公明的思想。

    第二,作者的願望,企業的願景。《水滸》是希望時代政府能看到黑暗的一面而進行改正,而不是由此引起混亂,導致國家四分五裂,形成戰爭,整體的發展就是反抗—暫時獨立—招安—為國盡忠。晁蓋代表的只能到暫時獨立,把這一部分好漢形成一個正義集團,但是代表不了官方,只能是民間形成的正義化身。(亦可以理解為一個好公司,而不能代表是一個好國家)需要打破這個穩定,小說的發展就需要晁天王就義,個人美名也在,集團正義也在。

    第三,《水滸》精神就是施耐庵的內心。回顧到作者本人,秀才、教書先生。儒家提倡的就是忠、義。而忠的表現不是王出現問題的時候,臣自己解決,而應該是為了臣子當永世輔助。晁蓋的經歷決定了極大可能“圈地為王”,而本身的正義感與時代背景矛盾,所以最好的就是“英勇就義”,出現以宋江為代表的大忠大義的出現。不僅歌頌了英雄,又不違背忠義。所以晁蓋的歸宿最好如此。

  • 3 # 原野之上105

    《水滸傳》中晁蓋為何註定命喪曾頭市?

    問得好。首先要說,從自上了梁山以來,各種大戰小戰都是宋江下山。這次就不同了,童謠唱道:"掃清梁山水泊,剿除晁蓋上東京。生擒及時雨,活捉智多星"。作為梁山頭領晁蓋聽了,當然不服氣,這分明不是衝他而來嗎?當即點人馬要下山,可不知曾頭市真的可不好打。曾家有五虎,還有武術教師史文恭坐陣,還有副教師蘇定,皆有萬夫不當之勇。晁蓋初出征,帥旗就被大風折斷,預示不妙。而且,晁蓋偏又中計,被兩個和尚牽著鼻子轉。果然,求勝心切。被史文恭一箭射中,此箭有毒。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令人傷懷。個人淺見,望大家發表看法,謝謝!

  • 4 # 樊樊樊掌櫃

    如果讓讓我那就兩個字——糊塗!

    接下來請各位看官姥爺聽我道來,

    (一)晁天王怒而興師

    原文:

    晁蓋聽了戴宗說罷,心中大怒道:“這畜生怎敢如此無禮!我須親自走一遭。不捉的此輩,誓不回山。”……晁蓋忿努,便點起五千人馬,請啟二十個頭領相助下山。其餘都和宋公明保守山寨。晁蓋點那二十個頭領?林沖、呼延灼、徐寧、穆弘、劉唐、張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楊雄、石秀、孫立、黃信、杜遷、宋萬、燕順、鄧飛、歐鵬、楊林、白勝。

    分析:

    《孫子兵法》曰: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那晁天王是為什麼打的這次戰役呢?因為生氣,無論是為了馬生氣還是為了曾頭市的無禮言論生氣,晁天王畢竟是為了一時的憤怒而發了兵,其實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另一部小說中的重要人物——劉備,劉備在演義中也是因憤怒和仇恨而發兵伐吳,結果如何,無需多言。

    (二)晁天王初拖後腿

    原文:

    曾塗指著對陣罵道:“反國草寇,見俺陷車麼?我曾家府裡,殺你死的不算好漢。我一個個直要捉你活的,裝載陷車裡,解上東京,碎屍萬段!你們趁早納降,再有商議。”晁蓋聽了大怒,挺槍出馬,直奔曾塗。眾將怕晁蓋有失,一發掩殺過去,兩軍混戰。曾家軍馬一步步退入村裡。林沖、呼延灼緊護定晁蓋,東西趕殺。林沖見路途不好,急退回來收兵。看得兩邊各皆折了些人馬。

    分析:

    晁蓋是主帥,理應坐鎮中軍,可他又是因為一時發怒,親自衝鋒陷陣,林沖和呼延灼這樣的高階戰力,被迫成了他的警衛員,而且曾頭市的兵馬是“一步步退入村裡”,擺明了是有埋伏,但晁天王似乎並未發現,還是林沖察覺到了不對勁,下令退的兵。天王這個主帥,嚴重失職。

    (三)晁天王智商下線

    原文:

    晁蓋回到寨中,心中甚憂……晁蓋只是鬱鬱不樂……晁蓋便請兩個和尚坐了,置酒相待。林沖諫道:“哥哥休得聽信,其中莫非有詐?”晁蓋道:“兄弟休生疑心,誤了大事。今晚我自去走一遭。”林沖道:“哥哥休去,我等分一半人馬去劫寨,哥哥在外面接應。”晁蓋道:“我不自去,誰肯向前?你可留一半軍馬在外接應。”林沖道:“哥哥帶誰入去?”晁蓋道:“點十個頭領,分二千五百人馬入去。”十個頭領是劉唐、阮小二、呼延灼、阮小五、歐鵬、阮小七、燕順、杜遷、宋萬、白勝。

    分析:

    此處晁天王的智商下線是個很顯而易見的事情,從古至今很多大神都已經分析過了,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兩個和尚,晁蓋就信了?還要親自去劫寨?說實話,我是有點懷疑晁天王的智商的,但也不至於低到這個地步啊?

    但是有了這八個字,我又有點理解晁天王了,就是“我不自去,誰肯向前”這八個字,晁蓋是山寨之主不假,可他這個寨主的影響力比得上宋江嗎?他已經淪落到了不身先士卒就沒人肯出力的地步了嗎?何其可憐!很多人說晁蓋此次出兵是為了和宋江爭權奪利,我曾經很贊同,但後來又覺得晁蓋不像這樣的人,在我現在看來,我更想理解成晁蓋不服氣,他要證明自己也能帶兵打仗,所以在不能取勝的時候他才會鬱鬱不樂,所以在看到了任何可能的希望之後他才會急於求成,說實話,我很同情此刻的晁蓋。

    (四)晁天王臨危自亂

    原文:

    馬摘鑾鈴,軍士銜枚,黑夜疾走,悄悄地跟了兩個和尚……和尚道:“如今只是二更天氣,再待三更時分,他無準備。”初時聽得曾頭市上整整齊齊打更鼓響,又聽了半個更次,絕不聞更點之聲。和尚道:“軍人想是已睡了。如今可去。”和尚當先引路。晁蓋帶同諸將上馬,領兵離了法華寺,跟著和尚。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處不見了兩個僧人,前軍不敢行動。看四邊路雜難行,又不見有人家。軍士卻慌起來,報與晁蓋知道。呼延灼便叫急回舊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見四下裡金鼓齊鳴,喊聲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灣,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將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倒撞下馬來。卻得呼延灼、燕順兩騎馬,死並將去。背後劉唐、白勝救得晁蓋上馬,殺出村中來。村口林沖等引軍接應,剛才敵得住。兩軍混戰,直殺到天明,各自歸寨。

    林沖回來點軍時,三阮、宋萬、杜遷水裡逃得性命。帶入去二千五百人馬,止剩得一千二三百人,跟著歐鵬,都回到帳中……其餘十五個頭領在寨中商議:“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來,不想遭這一場,正應了風折認旗之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這曾頭市急切不能取得。”呼延灼道:“須等宋公明哥哥將令來,方可回軍。”

    分析:

    晁天王就這樣敗了,在兩個和尚失蹤了的時候,是呼延灼下令退兵的,為什麼?有兩種說法:一是呼延灼不聽晁蓋號令,自作主張;二是晁蓋此時已經懵了,手足無措,只得由地位最尊且統兵有方的呼延灼下令退兵。我傾向於後者,因為在呼延灼下令的時候,晁蓋並沒有表示反對,而且後面晁蓋還親自在隊伍最前方開路退兵,所以我推測,事情是這樣的:當伏兵起來的時候,晁蓋一瞬間是懵了的,他並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於是呼延灼當機立斷決定退兵,在退兵過程中,晁蓋清醒了一點,又發揮了自己冒進的特點,引軍跑在隊伍最前面,結果被曾頭市的伏兵流箭射中。換句話說,晁蓋敗是必然的,而死不是必然的,如果他不跑在隊伍最前面,他是不會被箭射傷的。

    順便來看看和晁蓋一起的其他頭領的表現:呼延灼一如既往地穩,不愧是統兵的大將,主將懵逼時能當機立斷,而在大軍是否回山這種重要問題上還能力排眾議,聽從上級的命令,展示了良好的軍事素養和組織紀律,此後梁山若要分兵,必是宋江、盧俊義領兵,若是再分則必然是關勝、呼延灼領兵,不是沒有道理的;燕順、劉唐、白勝也是好樣的,和呼延灼合力,拼死救出了晁蓋,尤其是燕順,這個一直被認為是宋江派系的人物,也在為晁蓋拼命,或許是作者的暗示吧,或許梁山沒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多血雨腥風;歐鵬的表現則更是亮眼,敗軍之中收攏殘軍,為山寨儲存有生力量,也不愧是官軍出身,不愧是做過老大的人;三阮和宋萬、杜遷就很丟臉了,不是說逃命不行,畢竟活下去是人的正常追求,但和其他人一比,就相形見絀了,尤其再和白勝比一比,白勝算是本領低微了吧?可人家都知道護著天王,你們幾個卻就這麼逃了?恕在下鄙視你們幾個一秒。

    算了,不多說了,總結一下就是:這次戰役充分展示了晁蓋軍事上的短板,易怒、無腦、冒進,導致了此戰的失敗,所以宋江不讓他帶兵出征,是有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健品會銷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