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菊長有車
-
2 # 淨月暖陽
什麼樣的臣子受重用,是和君主的“三觀”有關係的,人還是那個人,在這個君主手下,默默無聞,在那個手下卻名動天下,是在於臣子的能力嗎?不,臣子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決定他們命運的,永遠是“君主”。中國歷史上的例子多多,韓信是極為突出的一個。
項羽何人?羋姓項氏。看過羋月傳的人都知道,這個姓是楚國的傳統貴族,延綿幾百年。而其祖父項燕,為楚國名將。
楚國在戰國時期,是被自詡華夏正統的齊、魏、趙、燕、韓等國瞧不起的國家,認為是蠻夷之邦,不通禮樂,僅僅好於更野蠻的秦一點而已,雖然地大物博,卻屢被輕視。楚國為受主流文化的認同,一直是擺出一副向中原文化學習,與蠻秦劃清界線的姿態。
項羽自是耳濡目染,起兵反秦就是為復國,復國當然不止是恢復土地這麼簡單,而且要恢復被秦破壞的各種秩序、規則和文化,這是被秦滅亡的山東六國原有貴族的共同心聲,才是對項羽軍隊的經濟、民意上支援基礎。而舊體系中,出仕為官、為將者,必出身貴族,職位越高,出身要求就越高,草根想要獲取高位,幾乎是不可能的,再能幹也不行!
而韓信,出身貧寒,“常從人而食”,投靠項羽軍隊,雖因戰功當了個基層小官,還經常向上級提點自己的建議。這樣的人,在項羽眼裡是不值一看的,因為根本就沒有資格。何況項羽早己名聲大揚,為不世之將,那裡會聽一個小吏BB。
反觀劉邦,歷史上最有名“流氓”皇帝,本就是個市井潑皮,充滿了小市民的狡猾和實用主義。他那些“流氓”行為在這兒不再贅述,有一點是一定的,在劉邦那裡不能講出身。講出身,不僅樊噲這樣的屠狗之輩的大將不愛聽,也等於是在打劉邦的臉。結果就是,在劉邦那裡真還形成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看漢初三傑,蕭何出身小吏,張良是南韓貴族之後,韓信則是平民。
在這種環境中,就是唯才是舉,再說舉薦韓信的,可是蕭何,蕭何可是劉邦最信得過的老同事、老戰友。相見一談,韓信之材被認可,劉邦可以容忍韓信對他的奚落,才有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典故,有了劉邦放下身段,登壇拜將之舉。
我想,這才是韓信在項羽處不得志,在劉邦處成就不世之名的根本原因。
-
3 # 蘇綻
韓信在歷史上能夠功成名就,一定離不開蕭何的引薦。沒有蕭何這個伯樂,韓信在劉邦那裡的結果一定和投奔項羽差不多,都不會被委以重用!
在投奔項羽以前,韓信無功,僅僅是一個執戢衛士。而沒有寸功,又怎麼向項羽展示自己的能力?此外,對於身份低微的韓信,自以為高貴的項羽怎會屈身聽從韓信的建議?更何況項羽一方,武將如雲,項羽更是其中的高峰。而謀士方面,一個范增足以擋住很多人的光芒。因此,韓信想要在項羽那裡有立錐之地實在太難。
等到韓信投奔了劉邦,韓信受到劉邦的待遇與在項羽之處並無不同,甚至更差。因此,如果在正常的情況下,韓信就這樣不被各方待見是大機率事件。因此,如果以此認為項羽沒有識人之明,而劉邦有識人之明的話,是非常不準確的。
不過,韓信的轉機是在遇見了蕭何。蕭何透過與韓信交流以後,發現韓信的確是一奇才,並向劉邦積極地推薦韓信,劉邦才築高臺拜為大將軍。
實際上,韓信除了遇見蕭何這樣的機遇以外,也遇上了劉邦軍心不穩的大好機會。在當時,劉邦勢弱,良將難以得到,軍士逃跑的情況時有發生。劉邦透過對投奔自己的韓信的拜將,還出於向外界釋放“求賢”的訊號。即告訴大家,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封官拜爵,而不以出身等來判定。韓信拜將以後,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軍心,逃亡將士大為減少,前來投靠的人也多起來了。劉邦此舉,頗有戰國時“千金買馬骨”的意義。只是韓信也恰恰在這個關頭獲得了這個千載難逢機會。
而韓信拜將以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滅三秦入關中、跨太行破趙軍,一系列戰神操作,威震天下,終於讓各路諸侯側目,項羽彼時才悔之晚矣。
-
4 # 雨霧江語
韓信在項羽哪裡不得重用是項羽陣營人才多還得不到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項羽是世家子弟他同樣重用世家子弟韓信是布衣不受待見。他最多依靠才華混個比較普通的官職地位。可是劉邦不同他也是布衣那麼只有有才華就能重要那麼這就是原因吧。最主要的是一個項羽論出生劉邦不論出生論才華。那麼最後的勝利就是劉邦的了因為能夠知人善任這可能就是劉邦和項羽的兩面結局的關鍵點吧!
-
5 # 君山話史
韓信不受項羽重用是正常,受劉邦重用是意外。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韓信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憑什麼證明自己呢?我們也不能怪韓信,他無權也無兵,怎麼有驕人的戰績呢?作為一個軍事天才,不是靠單打獨鬥的,而是要有所憑藉,要有兵,有要指揮作戰的機會。而這一切,韓信都沒有。
其二,韓信的存在,對項羽意義不大。因為項羽自己就是軍事天才,打仗無往而不勝,他就沒打過什麼敗仗,除了人生的最後一戰。既然項羽就沒打過敗仗,韓信是不是很厲害,對他來說無所謂,反正有沒有韓信,都是贏。
投靠劉邦後,韓信也並非就受到重用,而是一波三折。
劉邦被封漢王后,韓信前來投奔,但他很快又失望了,因為在這裡,他仍然不受重視。更慘的是,一場災難從天而降,他捲入一起案件,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衝著監斬官夏侯嬰喊道:“主上不是想要得到天下嗎?為何要殺壯士?”這聲吼,把他從死神面前拉了回來。
夏侯嬰覺得這個犯人不同尋常,立即向劉邦報告。劉邦著實有容人雅量,見夏侯嬰為此人求情,便赦免其罪,並讓他擔任治粟都尉。然而,這種管糧草的職位,對韓信來說,真是太沒有誘惑力了。
這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韓信的命運。宰相蕭何是後勤大總管,也是韓信的直接領導。跟韓信往來一多,兩個有時談起軍事政治,韓信的見解令他印象深刻,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令他信服。蕭何對韓信很是佩服,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可是劉邦跟項羽一樣,並沒有當回事。
壯志難酬的韓信對前途徹底悲觀了,終於選擇出走,離開漢營,拉了一匹馬上路了。有人向蕭何彙報說,韓信逃了。蕭何一聽,二話沒話,也拉了一匹馬,快馬加鞭,就跑去追韓信了。
當劉邦得知蕭何私自跑去追韓信,心裡很不高興。蕭何說:“韓信是個人才,國士無雙。如果您只想蝸居在漢中也就算了,如果想爭奪天下,那一定要重用韓信。”出於對蕭何的信任,劉邦答應提拔韓信為將軍。蕭何搖搖頭說:“如果只是普通將軍,也是留不住韓信的。”劉邦索性答道:“那就讓他擔任大將。”
此時的韓信,既沒有赫赫戰功,也不為人所熟悉,在軍隊中的地位也很一般,劉邦在起用人才的果斷上,可謂是千古一人。劉邦有個優點,用人不疑,雖然他並不瞭解韓信究竟有什麼本領,但他深知蕭何的為人,一心為公、不愛出風頭、做事踏實,能如此舉薦韓信,必定有其道理。
劉邦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的用人之術。你看他這個任命好象是隨隨便便決定,但實際上他一生中很少用錯人,看人賊準。這個本領哪來的,說不清道不明,連一貫喜歡嘲諷帝王的柏楊先生,也不得不承認劉邦是天縱英才。
或許用丘吉爾的以下這段話來形容劉邦是很貼切的:“他具備那種最深入、最本質的靈感,可以刺穿話語和事物的表面——就象可以隱約但有把握地看到磚牆的另一面,或是能夠提前嗅出獵物。與這種素質相比,專業知識、學問、口才、社會影響、財富、名聲、邏輯、勇氣這一類優點都一文不值。”
事實證明,劉邦的這一決定,對他最後贏得天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回覆列表
倘若項羽當初能夠重用韓信,那麼就不但不會被韓信逼死,還能得到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將。如果得到了韓信,也許得到天下的人就是項羽了,根本不會有劉邦什麼事了。
其實項羽不用韓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
第一,韓信是一個頗能隱忍的人,而項羽自小就輕而易舉地得到一切,所以養成了他驕傲自負的性格。項羽本身連看都看不起韓信,又怎麼可能會重用韓信呢?
第二,項羽自己的本領很大,從前攻無不克的戰績讓他無比的自信和自負。在他眼中,除了自己之外的人,不論是能力還是忠誠,都是不被項羽信任和看重的,而亞父范增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樣自負的項羽旁邊說要給他出謀劃策,對項羽而言簡直就是一個玩笑,所以他怎麼可能會重用韓信呢! 最初時是韓信在項羽軍中默默無聞 ,後來是韓信在劉邦軍中將項羽逼得自盡身亡。 韓信的性格是什麼樣的,韓信還過是白丁的時候,家境貧困,觀其一個人,我們可以從他的性格出發,從某種角度上說,性格的好壞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有何作為。其實剝開其光輝的事蹟,就如同凡人一樣,就是由一點點細枝末節所決定。 韓信的性格特點裡,自信肯定是其中之一。他先後在兩個楚漢效力,但都得不到重用,逃了兩次,結果是被蕭何所追回來,才得到了劉邦的重用。如果不是他對自己的自信,就會隨遇而安,君主沒有重用自己,也無所謂,只要在亂世中存活下來,也就可以。但正是對自我能力的強大自信,他覺得自己能夠擔當此重任,才會有懷才不遇之感。但是自信過頭,那就自負,韓信曾說過:“生乃與樊噲等為伍。”他是非常看不起樊噲等人,覺得他們是有勇無謀,跟自己沒法比,才導致眾臣對他的偏執,到死也沒有替他求過一次情。 第二點是政治上的天真幼稚,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很高,君主會重用自己,但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君主的猜忌。
第三點是知恩圖報,不會在乎過去,而斤斤計較。誰都知道他在分封為楚王之後,迴歸楚地,找到曾經給自己伙食的漂母,予以千金。給那個半途而廢的南昌亭長,予以百錢。甚至是找到那個惡少,很多人肯定都會覺得韓信會殺之洩憤,但是韓信出乎意料,不但沒殺他,反而助他做官。可見韓信本人的胸襟是極為開闊,很有肚量。
第四點是他沒有野心。在蒯通多次的慫恿之下,他都無動於衷,覺得自己如今的一切,都是劉邦所賜予的,得報答知遇之恩。並且他只是想做一個臣子,而無謀反做君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