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0後新手爸媽帶娃記
-
2 # 墨染山河歷史劇
西遊記小說四十四回寫的是車遲國鬥法:
三個國師:羊力大仙、虎力大仙和鹿力大仙與唐僧師徒鬥法的全過程。
車遲國國王尊奉三大仙為國師,尊道貶佛,眾佛僧被暴力驅使,孫行者化為道徒打探情況後勸慰眾僧人,說唐僧一行能救諸位。
唐僧到車遲國後,眾僧人跪拜,把四人擁入智淵寺,讓唐僧一行解救他們。唐僧讓孫行者想辦法解救眾僧。
於是惹出了三兄弟三清觀偷吃貢品,與三個國師結怨鬥法。國王讓孫行者與國師祈雨,行者祁來,而國師沒有。
第二回與唐僧堵隔板猜物,孫行者使出計謀,讓國師再敗一局。
虎力大仙發怒,與行者賭砍頭,鹿力大仙堵挖心,羊力大仙賭下油鍋。行者都先來都完成了。
羊力大仙被海龍王收走,虎力大仙被砍頭。
國王這才新服了唐僧一行,迎回被驅使的一眾僧人,發放給唐僧一行通關文牒,眾人送唐僧一行西行。
-
3 # 仙人影視
唐僧一行人到車遲國這幾回。與書中大部分情節不同的是,這幾回是以鬥法的形式來降服妖怪的,因為其他降妖情節幾乎都是可以這樣概括的:唐僧被妖怪捉後,悟空與妖怪打鬥卻難以降服,然後請救兵,經過一番周折後,妖怪被降服。所以,我覺得這幾回比較獨特。
剛到車遲國時,悟空看見許多衣衫襤褸的和尚在做工,道士卻很悠閒。原來是因為二十年前遇到了乾旱,和尚只會唸經,不能濟事,三個道士卻因登壇祈雨,解除旱災,被國王尊稱為國師。從此國中獨尊道教,求雨不成的和尚們便成了道士們的奴隸。後來又因悟空滅了三個妖怪,國王又招貼招僧榜。由此看來,這國王很昏庸,胡為亂信。
再說這妖怪,在取經路上的所有妖怪之中,也就數他們最可愛了。悟空在空中觀看時,那城池祥光隱隱,並無凶氣紛紛。他們雖然是妖怪,但來到車遲國後並未作惡,反倒做了許多像求雨之類的有利於人們的好事,而且他們也沒有把持朝政、迷惑國王,悟空後來說三個妖怪要害國王性命、奪取江山,那也是自己想象的,不一定成真。而且,他們也是真心誠意地向著道教,虔心敬意,在三清觀晝夜誦經。這樣的妖怪,難道不可愛嗎?
-
4 # 水微瀾
車遲國是獨尊道教的國家,西遊記是宣揚佛法的,所以唐僧師徒肯定要代替佛教整治虎,鹿,羊,三清弟子了,只不過是一場佛家和道家為了各自利益的爭鬥。虎鹿羊三大仙只是損害了和尚的利益,於車遲國百姓而言有大德,結果卻做了天庭的替死鬼,孫悟空以道家神通手段幫助和尚戰勝道士贏的也算不上光彩。對於車遲國國王心中,不管佛道怎麼鬥不管誰輸誰贏,只要能給黎民百姓帶來切實利益的就是好的,他就大力支援。
-
5 # 念舊剪輯
半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聖留名,車遲國猴王顯法
眾道士將三人當作降臨的三清祈拜,以求對水。三人將尿施與,縱雲而回。三大仙向國王奏說悟空等打死道士、冒充三清事。國王命唐僧等與三大仙賭賽求雨。虎力大仙先登壇弄法,召來風、雲、霧諸神和四海龍王,被悟空使法力阻住,無雨降下。悟空登壇,風雷大作,暴雨傾盆。 感受:《西遊記》第44回讓人感受到了小說的奇趣魅力。《西遊記》的藝術魅力,除了它的奇異想象,就要數它的趣味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鬆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西遊記》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輝映。孫悟空豪爽、樂觀的喜劇性格;滑稽諧趣卻憨厚朴實的豬八戒形象。他們幽默詼諧,機趣橫生的對話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透過富於揩趣的對話得到生動的表現,這也是《西遊記》充滿奇趣的又一大特點。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造成《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西遊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
-
6 # 安小寶影視
在第四十五回中的國王被人們說是昏君,不辨奸佞,不辨妖精。是因為,當年道士求得了雨,和尚沒有求得,所以國王十分信賴道士。因此,站在國王的立場上,他還是為了百姓著想,支援能為他們求來雨的道士。
因此,在此回中,應該持一個批判的態度來看待國王和妖怪,國王始終是在為民照相,並且妖怪們心中也存在著某種仁義。
-
7 # 百樂影視匯
半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行至車遲國。因為國王興道而滅佛,所有僧人都被罰去做苦工。孫悟空設計監工道士,放走了各個僧人,又叫醒了師弟八戒和沙僧,鼓風吹散道士的聚會,推倒了觀內的塑像,後來變為三清大吃供品。
-
8 # 張哥日常英語
《西遊記》第44回的內容概括是: 唐僧師徒在車遲國解救受難僧人。第44回開頭講到,唐僧師徒獲龍子降妖,黑水河神開路,順利渡過黑水河,來到了“敬道滅僧”的地界,號稱車遲國。在這裡,僧人被道人奴役,從事著各種苦力, 起因是僧人在做法求雨的比賽中輸給了道人,被當地國王懲罰。很多僧人都被折磨致死,只留下500名僧人。而這500名僧人在夢中被告知不要尋死,要等來自東土大唐的齊天大聖來解救。隨後,悟空開始瞭解救這些僧人的行動。並帶領八戒和沙僧在當地道人的聖地“三清觀”把供品享受一空。
原文是這樣描述受難僧人的,“你不知道,因當年求雨之時,僧人在一邊拜佛,道士在一邊告鬥,都請朝廷的糧餉;誰知那和尚不中用,空念空經,不能濟事。後來我師父一到,喚雨呼風,拔濟了萬民塗炭。卻才惱了朝廷,說那和尚無用,拆了他的山門,毀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鄉,御賜與我們家做活,就當小廝一般。我家裡燒火的也是他,掃地的也是他,頂門的也是他。因為後邊還有住房,未曾完備,著這和尚來拽磚瓦,拖木植,起蓋房宇。…” 又寫道:“他這車遲國地界也寬,各府州縣鄉村店集之方,都有一張和尚圖,上面是御筆親題。若有官職的,拿得一個和尚,高升三級;無官職的,拿得一個和尚,就賞白銀五十兩,所以走不脫。且莫說是和尚,就是剪鬃、禿子、毛稀的,都也難逃。四下裡快手又多,緝事的又廣,憑你怎麼也是難脫。我們沒奈何,只得在此苦捱。”
讀罷第44回,令人不免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僧道之爭。佛教自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之後,在其發展過程中便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道儒等中國本土原有文化的競爭,其中和道教的競爭尤為激烈。自西漢末年到元朝,此二者各自有盛有衰。到明清時期,二者的相互排斥趨於緩和。
在北朝的時候,僧道之爭首次引發大規模的摧殘佛教的行為,史稱“三武滅佛”。三武滅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毀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拆佛寺,迫僧尼還俗。
到了唐朝,因開國皇帝與老子同李姓,所以給與道教特殊禮遇,唐太宗更明確表明道教居於佛教之上,並在隨後確立先道、後儒、再佛的順序。直到公元691年,佛教幫助武則天登基,才獲得一次振興的機會。在今陝西西安法門寺除了出土有佛教珍寶舍利子外,還保留有很多武則天賞賜的寶物。
宋朝也見證了僧道之爭。王重陽在宋代創立全真教,在宋徽宗時期佔據主導地位。宋徽宗在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道,要求僧人去除僧服,改稱姓氏等。這場爭鬥也導致許多僧人抗命自殺。
元時,道教又借丘處機之力達到新的高度,一度佔據主流地位。但是,元朝統治階層信奉佛教居多,故元朝後期,道教逐漸沒落,《道德經》被禁;以後二教名爭暗鬥未絕直至元朝被推翻。
明朝和清朝兩朝皇帝基本上都實施了同樣的政策,對佛道二教即限制又利用。明朝因推翻元朝,故對道教的尊崇較多。清朝雖由信奉藏傳佛教的滿族建立,但其重視利用儒學治國,對道教雖不及明朝那樣尊崇,但仍予以保護。清初的皇帝為籠絡漢人,還依明朝舊例封贈正一真人,允其掌管天下道教。
到了明清時代,僧道之爭已經沒有了最初的那種激烈程度,或許是因為二者各自在社會上和人們的心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再強烈地互相排斥。
-
9 # 斌叔安裝維修日誌
西遊記44回講師徒4人來到車遲國,看到和尚們不在廟裡講佛修行,卻被士兵鞭打做苦力。師徒問原由居然是4個妖道作怪,陷害佛教,鼓吹道教,結果是佛和道的較量。這個故事說明任何事都要比較性,各有優點,不能有缺點的就廢之,槍長也有缺點,匕首短也有優點。只是在那種場合而已
回覆列表
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
師徒四人來到車遲國。眼見眾多和尚做苦力,原來是因多年前車遲國乾旱,和尚們求雨半個月也未見雨滴落下,反倒是三位道士,不知施了什麼法術,他們呼風喚雨,易如反掌,指水為油,點石成金,能奪天地之造化,摘星換月之玄妙。
所以君臣相敬,舉國臣服,國王封為他們為國師,國王寵信的這三位道士,分別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從此以後,他們便作威作福,欺壓僧人。
後續劇情:
唐僧又請國王重尊佛教、國王允准。師徒出城之日,已看到城門上貼有招僧榜文,眾僧也群集道邊為唐僧師徒送行。
透過第44回的故事內容看來,這國王很昏庸,胡為亂信。
再說這妖怪,在取經路上的所有妖怪之中,也就數他們最可愛了。悟空在空中觀看時,那城池祥光隱隱,並無凶氣紛紛。他們雖然是妖怪,但來到車遲國後並未作惡,反倒做了許多像求雨之類的有利於人們的好事,而且他們也沒有把持朝政、迷惑國王,悟空後來說三個妖怪要害國王性命、奪取江山,那也是自己想象的,不一定成真。而且,他們也是真心誠意地向著道教,虔心敬意,在三清觀晝夜誦經。這樣的妖怪,難道不可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