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老掌櫃
-
2 # 順蛋兒和安豆兒
我是兩個寶寶的媽媽,兩個寶寶中最小的一個也要上幼兒園了,從我自身的體驗,我認為,首先寶寶對語言的敏感與掌握是相當厲害的,在短短的兩三年裡就能學會非常複雜的語法和許多詞語的運用,這和他所處的環境,周圍對他的刺激都有效銜接。
我記得在我懷孕的時候,就有生過孩子的同事告訴我,在寶寶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最好就給他起一個小名,他在肚子裡的時候就要開始常常呼喚他的名字,跟他說說話,他雖然不能跟你互動,就會因為你的呼喚而心情愉快。不要認為他都聽不到,就好像我們一直強調的胎教一樣,媽媽對他很有愛的呼喚不是更好的胎教嗎。
寶寶出生後,前幾個月都還不會說話,但是他會瞪著眼睛看你跟他說話,這時候就是給他打基礎的時候了。首先,你的說話速度要放的比平時慢一些溫柔一些,寶寶會學習你的口型,緩慢的語速會讓他看的更清楚;其次,要有耐心,寶寶對每一件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和未知,你要有耐心的重複每一件事物的名稱、用途、特點等等他有可能會關心的點,就像他為什麼會先學會叫爸爸、媽媽等稱呼,除了他的發音比較容易外,經常反覆的聽到這個詞對寶Bora說就是一種刺激;再次,多放一些兒歌給寶寶聽,或者媽媽唱給寶寶聽。兒歌大多都有非常歡快的調和簡單的詞,能給寶寶帶來愉快的心情,愉快的東西又是最容易讓人記憶和接收的;另外,告訴他的多了之後,也要慢慢的給他帶來問題,提問寶寶,慢慢鍛鍊他來告訴你,讓他試著去運用他所學到的詞語。在我兒子還小的時候,記得我看到最多的早期讓寶寶開口的方法就是給他叫動物的叫聲,反覆的教過之後再打亂順序來提問他,剛開始寶寶說話也是從這些疊字開始的。最後,也是我們經常說的鼓勵吧,鼓勵寶寶,誇獎寶寶,讓他能從說出來中體會快樂,誰不喜歡錶揚呢。
寶寶說話都是從含糊不清到口齒清晰的,開始時的含糊不清需要大人努力的理解和配合,但不需要過多的糾正,這是他所要經歷的過程。給寶寶一個好的環境,耳濡目染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
3 # 全優媽媽
親愛的爸爸、媽媽,見到別人家的小寶貝週歲剛滿就開始牙牙學語,而自己的寶貝都快兩歲了,口中還只是發出隻字片語,是不是讓您很煩惱呢?!另外還有些爸爸、媽媽覺得一歲半以前寶貝還不會說話,不用特別「教」。您是屬於那一種父母呢?!事實上,孩子語言發展在三歲以前是關鍵,您可得要好好掌握。
俗話說: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週歲獨站穩。這形容的就是嬰幼兒成長的過程,許多父母都會以這個為標準來觀察。說明白點,就是當寶寶…
一個月:眼睛會尋找光源
二個月:聽聲音有反應
三個月:趴在床上頭會明顯地抬起來
四個月:手會不會緊握東西
五個月:手會抓握東西,放進嘴巴里
六個月:開始會自己翻身
八個月:可以用手或腿去推動身體爬行
九個月:長出第一顆牙
十個月~一歲:漸漸地從爬行至站立
所以,當孩子沒有照著成長進度發展時,莫擔心、莫驚慌,我們先確認一下,寶貝們究竟是懶得說話?還是語言發展出了問題?!一般來說,寶貝們說話早晚有三個因素:寶貝生長髮育、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所以,有幾個判斷
判斷一:確認寶貝聽力
作法:站在寶貝看不見的地方叫他名字,看看孩子會不會將頭轉向你說話的方向?!
判斷二:確認寶貝認知
目的:寶貝認不認得他想要或是陪伴他的人,這點很重要,認得就代表他「智力」沒問題,只是不說話而不是不懂。
作法:當寶貝想要什麼或找什麼人時,不要直接給他,而是先確定他要的或他想找的人正確否?!(不說話的孩子,通常會用點頭或搖頭告訴你)
判斷三:確認寶貝發音
目的:寶貝會不會發出多元聲音,這點很重要,能發聲就代表他「發音」沒問題,只是不說話而已。
音」沒問題,只是不說話而已。
解決方法:當寶貝想要什麼或找什麼人時,不要直接給他,而要他說出想要的東西或想要找的人,再提供給他,沒錯,這裡就是要強迫寶貝們說話。(初期或中期很多寶貝會用哭鬧讓父母心軟,請爸媽堅持一下。)
確認寶貝生長髮育沒問題後,接著要觀察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了。念洛有很深刻的經驗,當年小女兒18個月大,平時交由外公、外婆帶,可是18個月大了,話只會說「要」與「不要」,說「不要」的比例佔了九成,剛剛提到三點也都確認無需憂心,因此花了段時間觀察,結果發現「嬌寵」讓寶貝變「懶」了。怎麼說呢?!
外公、外婆與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剝奪了寶貝說話的機會,因為就算不說,大人都知道,寶貝們自然覺得:「那我又何必開口?!」當然這裡並不是要家長「不照顧」,而是請您別錯過誘導寶貝學說話的最佳學習時機,比如,咱們千萬別做這些事…
@寶貝無來由的哭,就知道他可能渴或餓了,就遞上奶瓶...
@寶貝不斷揉眼睛時,就知道他累了、想睡
諸如此類的勤快、體貼的照顧,儘量少做,雖然透過這些我們很明白家長對於孩子的確有著充分了解,所以,念洛建議您,何不如掌握這份瞭解,鼓勵寶貝們「說出」他們的需要,這就是學說話的最佳時機。否則,在您無微不至的快速又貼心的照顧下,很可能會養出「懶得說話」的寶貝。
是學說話的最佳時機。否則,在您無微不至的快速又貼心的照顧下,很可能會養出「懶得
@家庭環境是屬於聯合國語言,也就是多國語言的環境
@主要照顧者很少對寶貝們說話
@嘲笑寶貝們發聲的次數太多(雖然是嬰幼兒,感覺上還不懂事,但心裡還是會對被嘲笑這件事有感受的)
貝們說話
@嘲笑寶貝們發聲的次數太多(雖然是嬰幼兒,感覺上還不懂事,但心裡還是會對被嘲笑這件事有感受的)
如果以上都沒問題的爸爸、媽媽,就不必太過擔心寶貝們不太會說話的問題,反倒覺得此時孩子們不說話的時候,其實他們不斷的在「觀察」身邊所有的事務與聲響,所以,這些觀察所學習的一切,包含講話的內容,有一天都可能從他們小嘴裡「蹦」出來,到時候,您別嚇一跳就行了。
但是,剛剛所說的似乎都無法套用在寶貝的發展上,那麼會建議您找位合格的小兒專科醫師,針對您的寶貝語言發展做個評估與診斷。因為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實在太多了,比如:聽力受損、自閉、智力偏低…等等,這一切都得要由專科醫師來確定診斷,請您千萬別自己嚇自己。當然更重要的是,所有疾病都是一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效果會更好」
回覆列表
孩子說話有早有晚,是不是以後自然能趕上?
未必。
首先,的確有很多孩子可以不透過干預就趕上,據統計,有60%的表達性言語遲緩的孩子能夠在3歲時就自行趕上同齡兒童。
也就是說,孩子已經去過醫院,診斷上沒有聽力障礙、沒有自閉症、沒有智力障礙、沒有運動能力遲緩等各種情況,再加上語言理解能力和同齡人在一個水平,這樣才能叫做單純存在的“語言表達遲緩”。
如果孩子不是這樣單純的語言表達遲緩,那麼其中一部分孩子需要語言干預才能趕上同齡人,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語言干預也只能逐漸接近同齡人的水平,難以趕上其他同齡人。
02
如何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這60%左右能自然趕上的?
去兒童醫院的發育行為科先做全面評估和診斷(包括聽力測試),千萬不要自己判斷。
為什麼?以測試孩子語言理解能力為例:
第一,家長几乎都不瞭解每一個年齡段的語言理解里程碑有哪些,往往以為能聽懂很多大人說的話,就是“語言理解能力在正常範圍內”了,其實不然。
很多語障孩子的確語言理解能力高於語言表達能力很多,但語言理解能力未必符合同齡人水平。
第二,知道里程碑,不代表有能力測試出孩子的真實水平。
比如,家長給出一個指令的時候,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提示(透過眼神、表情、語調、手勢、上下文環境等等),從而孩子並不僅僅透過家長說的話來執行指令。
另外,每個年齡的孩子能聽懂指令的複雜程度以及指令中需要考慮的詞彙、語法水平很可能是家長並不清楚的。
03
如果家長自己已經覺得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也存在一些滯後呢?
如果孩子在語言表達和理解上同時滯後,則更加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斷和評估(並後續進行語言干預)。
這樣可以儘早排除孩子可能存在的其他問題,並且讓語言能力盡早得到干預而更快提高。
△康復老師給孩子做口肌訓練
04
家裡人一直迴避孩子“有問題”,不想尋求幫助
這個問題在診斷時經常遇到,孩子都已經4歲了,只會說“爸爸媽媽”,這才帶來醫院。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很多是家裡老人帶,老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覺得孩子說話晚再等等看,沒什麼大問題。
另一方面是怕真的孩子檢查出問題,怪自己沒有教好孩子。
所以心裡會比較惶恐,對去醫院或專業機構尋求諮詢或進行評估會進行百般阻撓。
我很明白家長的心理,孩子一出問題,就會責怪自己是不是哪裡沒有教育好,沒有照顧好。
其實很多孩子發育行為中的問題,如自閉、多動很大的原因不是來自家裡的照料。
這個時候應該找到原因,如果孩子真的有問題,應儘快進行干預,以免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
05
語言障礙的檢查有哪些?
通常語言障礙的檢查包括問診、體格檢查、行為觀察、標準化測試。
而標準化測試包含聽力、語言、韋氏智力測試,有些完全不能發音的小孩還可能進行醫學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