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沅汰

    不能說呂思勉先生是有意貶低李世民。如果非說有,那麼前提是在他評價之前另有一種觀點對李世民和岳飛是過譽的。不管是讚譽也好,或是所謂的貶低也好,都只代表一種主觀的個人觀點,真正的歷史原貌後世不能還原,後人所認知的歷史只是後人眼中所謂的真實歷史。

    呂思勉先生的個人評價基於他自己的主觀基礎上。先生的生卒年代來劃分他生於清代,生活在民國,卒於解放後。不同時代的人看問題觀點肯定不同。另外,呂思勉先生是個精通經史子集的學問家,即便是看歷史問題也不會只侷限於歷史。而且呂思勉先生的史學著作裡最不缺的就是個人見解和觀點,決不人云亦云。作為我們現代人讀史學著作,瞭解歷史其實也可以做到綜合對比,集其大成,不要只片面做一方面的理解。

    比如關於李世民,呂思勉先生確實在《隋唐五代史》第三章《唐之初盛》第一節開篇說過李世民,“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文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這個評價對於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帝和南北朝時期的劉義隆、蕭衍、陳霸先等做了對比,確實沒有突出李世民。但這個評價只是從“恭儉之德”、“武略”等角度說的,而且這只是對皇帝個人的幾個側面評價,而不是對其所掌握的國家的綜合整體評價。

    呂思勉先生說李世民更狠的話是如果高祖直接傳給高宗,也會有三十年的承平之治。為什麼呢?因為自漢、魏、晉、南北朝以來久亂之後,乍然一統,生民幸獲休息,而且塞外無強部。統一是從南北朝後期開始醞釀的,真正完成統一的是隋朝,而基礎建設比如興文教、大型工程等都是從隋煬帝開始的。從這些來說,李世民接手的是現成的盤子,比起南北朝時期的那些皇帝景況要好很多。真要把他放在南北朝,真的不好說會怎麼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李世民的時候就是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勢所必然,運氣好沒辦法。

    再說,看書不能斷章取義。同在是《隋唐五代史》第三章《唐之初盛》的後幾頁,呂思勉先生還說過李世民“頗好文學”,“蓋其所以能用賢臣”。對於一個帝王來說,難道“能用賢臣”不是最大的優點嗎?再說,呂思勉先生還說過,李世民“勤於聽政,容受直言”。逆耳的話能聽得進去,能聽人勸,這難道不是優點嗎?李世民沒像梁武帝一樣捨身同泰寺吧?正是任用了房杜這樣的賢相,能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所以才能匡正五代之失,並且彌補了李世民的諸如好大喜功等缺點。

    《白話中國史》的出版年代是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在當時也是引起了轟動,引起轟動的原因肯定跟當時的社會基本情況是有很重要的關係的。據說當時也有人說過誰忠誰奸是千秋定論這樣的話。

  • 2 # 中國歷史探索者

    呂思勉是民國時期的文人,半個漢奸。他喜歡譁眾取寵,說岳飛,韓世忠是軍閥,為秦檜鳴冤叫屈,後差點坐牢。抗戰時期待在被日軍佔領區上課,沒有去西南。

  • 3 # 汜水之陽

    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不論過錯的話,只看攻功績的話,秦皇漢武,宋祖都是中國歷史上佔有重大地位和意義的人。他們在位統治時所推行的政策具有久遠的影響。中國兩千年之制,秦制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這兩句話很好的說明了秦皇漢武的深遠影響(不知是好是壞)。宋太祖將隋唐時期的科舉制正式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推動了文官治國。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文官集團的力量壓倒了武關官,獲得了統治權和話語權,這種現象延續了近千年。

    反觀唐太宗,他的文治武功皆是一時之功,並沒有什麼深遠影響。而且我們的中學教科書提到唐太宗的時候,用的都是唐太宗執政初期的事例。這是為何?因為唐太宗從貞觀十年開始,日益昏聵,再不復繼位初期以來從諫如流,智勇奮斷的英明之風,轉而乾綱獨斷,沉溺享樂。唐太宗執政初期和中後期簡直判若兩人。

    一,初期體恤民力,愛惜百姓。中期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供自己享樂,徵發徭役數量和次數之多之頻繁令人咂舌。史書形容唐太宗抽調徭役時的情景是這樣描述的:首尾相繼,往來無絕,遠者數千裡,一人就役,舉家皆廢。大臣上諫,李世民反而振振有詞的說:民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再無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覺悟。

    二,軍事上後期敗多勝少,損失慘重。

    三,中期開始日益猜忌狹重,因為太子和魏王謀反的事件,對功臣開始進行清洗,或殺或放或貶。尉遲恭酒宴上自持功高,打傷坐上座的李道宗,唐太宗曰:“朕觀漢史嘗怪高祖時功臣少全者,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³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悔可及乎!”尉遲恭自此以後退隱家中,修仙十八載直至去世。

    李靖病重,李世民徵高麗前探望李靖時對他說昔日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前也是病重不起,高平陵之變後又能為曹魏效力。李靖嚇得起身隨軍徵高麗,行至半途已經是彌留之際,唐太宗這才讓李靖回去,李靖回去以後隨即逝世。還有李績,他和蕭何有些類似,不過蕭何是自汙,他是被李世民汙。李世民擔心死後太子李治駕馭不住李績,於是將李績貶出長安,前往地方。然後對李治說:若是李績走的時候慢慢吞吞或者有怨言,你就立即殺了他,反之等你繼位你就把他從新起用,施恩於他,這樣就能駕馭他了。

    四,貞觀之治有誇大之處,自古大亂以後總會大治,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王朝末年最突出的社會矛盾就是土地兼併,農民流離失所,沒有土地。而新王朝鼎立以後,經過連年戰亂,人口大為減少,土地資源出現了富足。這就是每個大一統王朝開國之初總會迎來盛世,因為土地多,人口少,而經歷血與火的洗禮的統治階級充滿生機,吏治清明。而隋朝滅亡之際有戶口八百七十多萬戶,唐朝開國初期有戶口兩百多萬戶,等到唐太宗去世三年以後,唐朝的戶口也才三百二十多萬戶,對比其他大一統王朝和李世民相同的皇二代三代的成績實在是有點中庸甚至有點差。這概因為李世民弒兄殺弟囚父而登上帝位,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證明自己即位的正確性和合法性。所以他連連發動對外戰爭,以求獲得功勳,所以疏於內政。所以呂思勉先生說:若是高祖以後高宗直接繼承帝位,唐朝也一樣會有平穩的三十年。這是因為唐王朝正處於上升期的正常勢頭。

    五,李世民之所以能在現代獲得如此高的評價的原因是天可汗的稱號,是他說的:自古皆貴中國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原因是什麼就不用我說了。但他的民族政策貽害無窮,為何這麼說?

    公元630年,唐帝國打敗了蒙古高原上的東突厥,然後,唐太宗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如何安定邊疆。會上有三種意見: 一、大部分官員說:“打散突厥的部落,遷入內地,教他們務農,漢化。” 二、中書令溫彥博說:“保全突厥的部落,遷到黃河以南(指河套那一段),保留遊牧的習俗,作為保護中國的屏障。” 三、秘書監魏徵說:“從匈奴以來,這些胡人世代侵犯中國。無數百姓背上了血海深仇。本來應該是殺掉他們的首惡,派我們的軍隊去軍墾同化。如果陛下因為他們投降了,不忍心這麼做,也至少要把他們遣送到黃河以北。這些胡人是人面獸心,不顧恩義。如果把他們遷到內地,成倍繁衍,會成為後患。”溫彥博說:“天子不應該有狹隘的民族主義,那會傷害少民(四夷)的感情。東突厥本來該死的,讓它生,它肯定會懷念恩德,永遠不會背叛。” 魏徵說:“晉朝就有相似情況。大量胡人遷移到內地。江統勸告晉武帝(有誤,不是晉武帝,是晉惠帝,就是說“何不食肉糜”的那位白痴皇帝)把它趕到長城外。晉武帝不聽。過了幾年,就發生五胡亂華。前車之鑑,才過了不久啊!陛下如果聽從溫彥博的意見,是養獸自遺患。” 溫彥博又爭論了一番。 另一官員,給事中杜楚客的想法和魏徵一樣。 但是,唐太宗還是拒絕魏徵,聽從溫彥博的意見,保全突厥的部落,遷到黃河以南,保留遊牧的習俗。不僅如此,還給突厥優厚的待遇,達到變態的程度。例如,他把突厥部落完整地遷到內地,給大量的財物、封官,居然佔到中央五品以上官員的一半。涼州都督李大亮看不下去了,上奏說:“自古英明的君王,以信譽教化中國,以權威駕馭夷狄。所以《春秋》說:戎狄象豺狼,是貪得無厭的;諸夏各國是同胞之邦,不可輕易放棄。中國的百姓本來就生活不易,你卻拿中國的稅賦去供養兇殘的敵人,還授予大官,他的人口越來越多,對中國不利呀!”唐太宗還是不聽。九年後,唐太宗出城去九成宮,路上,突厥貴族阿史那社率(被封為中郎將),發動叛亂,趁夜偷襲唐太宗的營帳。唐太宗這才醒悟,後悔地對侍臣說:“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貞觀政要的原文)” 唐太宗雖然後悔了,遷移突厥到河北,但仍然沒有解決根本:“立李思摩為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也就是說,還是保全突厥的部落,以突厥首領來領導,甚至恢復了突厥的可汗稱號,成為半獨立的國家。你能理解嗎?唐高宗延續了這個政策。結果,公元682年,另一個突厥貴族骨咄祿又反叛,建立東突厥後汗國,完全獨立,重新成為中國的大患。唐朝在蒙古高原的統治,迅速崩潰。此後中國再也沒有統治過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繼續成為胡人侵華的陣地。後來的唐朝皇帝還是沒有吸取教訓!唐玄宗大量招收胡人參軍,任為高階將領,比如安祿山和史思明(均為突厥人)。隨同安祿山發動叛亂的15萬軍隊,就是來自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這個事實,被“宣傳”掩蓋了)。今人常懷念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也常扼腕痛惜安史之亂,讓中國從最輝煌的頂點跌落。卻沒想到,這安史之亂恰恰來源於唐太宗。歷史總是這麼弔詭!

    到了如今,我們說起唐太宗,除了說那些唐太宗賢明納諫,愛民如子的小故事小段子以外,還有什麼?皆一時之功,一時之名罷了。所以我認可呂思勉對唐太宗的評價,不過唐太宗在臨終前對太子李治反省自己的過錯,勸誡他不要像自己一樣乾綱獨斷,窮奢極欲。實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太宗的廟號李世民當之無愧。

  • 4 # 解夢元年春秋子

    這個是非常認同的,唐太宗挺多算個梟雄,沒有為之後的後代留下什麼可以借鑑執行的東西,導致李隆基之後唐朝也無什麼可圈點之處了。李世民一代梟雄而已,不必去盲目誇大其功績

  • 5 # 韓信領兵多多益善

    首先是李世民的歷史地位太高,總有人想去抹黑,這是樹大招風的結果,就算沒有呂,後面還會有什麼什麼等等,第二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不在人云亦云,是人都有過人之處,你肯定比他有強的地方,第三是總覺得李世民做的事有些不可思議,這是正常人能做到的嗎?持否定態度,其實你做不到不代表別人做不到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溪橋晚興,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