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芯智思維
-
2 # 深莞惠傾城說房
現在,一幢幢漂亮精緻的房子拔地而起,人們的住宿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城市化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同時人們的經濟條件變得越來越好了,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適更安心更方便,很多人就選擇了購買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裝修自己住,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理想空間。正常情況下,買了房子,就應該積極裝修,早日住到房子裡,享受新環境的舒適;又或是買下房子進行出租賺錢,畢竟大部分工作族其實還很難擔負買房的壓力,那這個時候租房的需求其實是比較大的。
但是,仔細觀察的人就會發現,事實上現在,買房子的人很多,賣出去的房子很多,但住進去的人並不多,即房主自己也不住,也不會出租給他人住,使其成為空置房,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可以看到,現在房地產發展得比較繁榮,賣房買房的交易每天都在進行。很多有條件的人,往往購買多處房產,買房既可以給家人居住,也可以租出去賺錢,又或是投資炒房賣房獲得利益,用途其實是很多的。而現在空置房的規模大數量多,其實首要的原因就是炒房行為導致的。炒房就是有人藉機囤積房源,然後用各種宣傳方式慫恿大家買房,使房子的需求量變高,而後又趁機提高房價,將房子賣出,轉手獲得價差的利益。
空置房的存在就是炒房者的囤房階段。而這些炒房者在沒賣出期間也不會出租給別人,出租很容易被買房者認為是二手房,價錢就會壓低,所以房主儘可能讓房子保持原有價值。再者,如果市場的房價一直處於一個上漲階段,那房主就可以靠房價的漲幅賺錢,出售即可獲得比自己當初買房價值更高的利益。這跟炒股一個道理。
另外,有的人買了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還沒到住進去的時機,有些人就會選擇租房賺點錢,但有的人就寧可空著也不租給房客,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問題就出在租客身上。現在就會有很多類似的新聞,租客因為不是自己的房子不講衛生隨意破壞,導致房子內的牆壁、地板、傢俱等等損壞嚴重,垃圾堆積,離開的時候好好的新房子變成破房子,其耗損度非常大,還要房主付出更多的錢來重新打掃翻新,既麻煩又虧本。有些租客自私自利,素質低下,租房幾個月不交錢就跑了,怎麼也聯絡不上,這給房主帶來很大的麻煩和虧損。房子是自己辛辛苦苦花錢買的,自然不願意有人這樣地破壞,房主擔心房子被人這樣糟蹋,所以寧可空置不願出租。
當然,也存在有的房主正處在裝修猶豫的階段,比如裝修的設計、資金等等,所以正在等待觀望。有些父母呢,會趁著房價低而資金尚且充足趁機買房,這是為子女的未來做打算,為子女備房,這個時候房子的裝修就會留給未來的子女自己進行,所以房子也會暫時空置
-
3 # 房拍小菌
上面有位老兄認為買房不存在剛需,如果僅僅是為了解決住房問題,租房就足夠了,何必買,所以不存在剛需。
我表示不同意,當然這是個人觀點,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我也非常尊重別人的觀點。我在這裡不是想作什麼反駁,只是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好多人都知道買房無非就是兩種,一種就是用來住的,另一種就是用來投資。投資的話,他解決的並不是居住問題,可能他本來已經有房了,手裡有點錢,與其放在銀行貶值,倒不如選擇“買磚頭”。於是就投資房地產,等到升值了外拋售。
而那些人買房是用來居住的呢?一般可以認為是無房者的家庭組織,單身的,需要房子結婚用的夫妻,或者家裡僅有的一套房,由於人多,居住面積,環境因素,例如三代同堂都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非常擁擠,這就不得不對住房有需求了。
有人會覺得,如果光是想解決居住問題,租房就行了,何必要買呢?其實你只要瞭解一下租房和買房的區別就知道了。租房,就是每月向房東支付租金,居住對方的房租,你只是租借業主的房屋來住,而房子並不屬於你,這裡有一個不穩定因素。首先,房屋的主人是房東,他可以隨意決定租給誰,有可能一下子就要把你趕出去,這樣你就必須要再另尋別的地方了,有點漂泊的感覺。你不知道幾時房東會和你終止租約,平時也要飽受房東的脾氣。而且,通常租的房子都不會太符合自己的心意,畢竟裝修,格局,擺設,家電傢俱這些都是房東一早就設定好的,租客只能接受房屋的現狀。租房的日子太辛酸了,何時真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是打工族的夢想!
相反,如果是自己購買的房屋,是屬於自己的,不會再受到房東解除租約,要四處找房,搬家的窘迫。而且房屋的裝修,擺設,格局,傢俱家電的添置完全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最重要的是,即使你是貸款買的房,你每個月仍要繳納房貸,但這時候房子卻是屬於你的,這點與租房不同。
當然,買房的前提是你有首付和還貸的能力。我相信,如果是有能力買房的都會選擇去買房而不去租房吧!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這個社會沒有單純的“剛需買家”呢?因為他們認為,買房的人或多或少也希望房價會漲,如果房價漲了,他們當然高興,說不定將來就拋售賺錢了,所以認為買房者都是衝著房價會漲的來的,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房不升值,對吧?
不過問題是,每個人心裡面都希望自己的房價會漲,這是事實,不可否認,正如沒有人會討厭錢一樣,誰會和錢過不去,錢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心裡面希望房價漲,跟他出售,轉賣賺錢不是必然的關係。
很簡單的一個解釋,一些在老城區住了幾十年的人,他當初買了這個房,住到現在,要知道老城區的房很值錢,因為交通,生活配套便利,加上學位房,優質的教學資源,和醫療資源,像我們這邊老城區的學位房單價都要七八萬一平米,你看似他的房很值錢對吧,對比起他當年買的價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十倍對吧,房價漲瘋了,是不是?賺翻了,是不是?但問題是,你把這套房賣掉了,你可以買回哪個地段?同一個地段的房,你的房價漲,附近的房價也是跟著一起漲,沒用,賣了一段,附近的房同樣也是貴買不起。那如果去地段更加好的地方了,又買不起,你賣掉了均價七八萬的房子,你認為你有錢去買均價十萬的房?改善生活是不可能的,那麼退而求其次呢?你去遠一點買個三四萬的房?是能買得起,但那邊已經沒有了原來老城區的便利和有優越了,那不是生活質量還不如以前?
所以很多人手裡只有一套房的無論升值多少,他都很有可能不會賣,因為正如我上一段說了,賣了,買不回附近同樣的樓盤,也買不起更加好的,差一點的雖然買得起,但地段生活配套差了一大截,何必呢?我還不如安安穩穩的住著原來的房子?這就是所謂的“剛需買家”,不是所有有房的人都會用房來投資,賺錢,漲了又如何,很多人住著的房都漲了,但不見得會賣,既然不賣的,那就屬於剛需買家,所以這個社會也是存在剛需買家的。
相反
-
4 # 鳥眼觀察
房產的基本屬性是住,是了滿足居民生活幸福的住宅,但如今房價上漲幅度大,遠超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無力承受過高房價,所以真實需求被壓抑,更多的需求則是看中他資產化的一面,是投資需求,就與真正的需求無關了,據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發現剛需一族購房比例只有15%左右。
房產的根本屬性是住,所以決定房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居民住宅的需求,如果一個城市常住居民比較多,這個城市的房價上漲就擁有後勁和支撐力,因為需求旺盛。
但如果過份看中其資產化的金融資產屬性一年,他就會發展出現畸形,偏離價值軌道,越長越高,但房產市場外部性極強,由於如果快速上漲帶動物價水平的整體不斷上漲,致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減少,必定會抑制居民對房產購買的需求,最終限制價格的上漲。
剛需一族不是沒有,而是佔有很高比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難以消化這麼高的房價,需求被抑制,如果房產迴歸理性,剛需一族必然被激發。
-
5 # 小扒說房
買房,無外乎就是自住與投資,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買房幾乎就是為了居住,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卻是為了投資。
很多大企業在買房
近兩年,很多的企業都加入了炒房大軍,一年虧損幾千萬,炒幾套房子全回來了。前段時間,海馬汽車因為虧損16億,而面臨被退市風險警示,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賣房自救”行為,狂賣401套房,因此遭網友調侃:專注炒房吧,乾脆叫海馬房產好了!
其實,大企業買房早已不算什麼稀奇事,賣奶粉的貝因美,也曾在連續兩年虧損後,2017年出售旗下房產,2018年在營收下降的情況下,淨利潤大幅增長103.89%達到0.41億元人民幣,成功扭轉了局面;金智科技2017年出售北京4套房產,上半年增加了淨利潤1973萬元,佔一年總利潤的12.8%。看來,不論是賣車、還是搞科技實業,都不如房地產啊!
投資客在買房
早些年,很多人都透過買房賺的盆滿缽滿,大多數人似乎都認為買房是一件穩賺不賠的事情,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瘋狂扎堆房地產投資。手裡有大量資金的炒房客,將樓市房中的樓盤一掃而光,然後坐等漲價出售,房子是有限的,投資的人越多房價漲的越快與越猛,漲的越猛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買房。
房子,其實無非就是一個住處,有了金錢屬性,自然就吸引了無數人去瘋狂購買,而對於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房子,有一套就夠了!
回覆列表
如果房子僅僅用來住,那麼沒有剛需。
1.解決住的問題,租房子完全可以,沒有必要買。
2.說白了,大家買房子不就是想賺錢嗎.那如果不是賺錢也是相當於把房子把錢放到房子上面,讓他儘量少貶值嘛。
3.有些要上的學位必須得有個房,那房子買來真的不住,就是為了用一個學位,很多這種情況的。
4.房子有很多屬性,其中一個金融屬性,可以利用金融槓桿和銀行去借錢。那一些做企業的,老闆呀,做生意的,就會利用房子的屬性去做融資,那這個房子住不住,其實意義也不在這兒了。
只有豪剛,想買哪兒就買哪兒。而剛需,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