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馳

    此世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不同的心,現出不同的象,不同的認識,分析出不同的結果。

    不同的眼中,有不同的世界。不是世界變了,是角度和高度各有不同。

    心即理,心不一樣,理就不同。

  • 2 # Zh139401728

    打一個比方:一粒黃豆當你把它放在低溫狀態時短時間不會有形狀的變化,但當你把它埋在土壤中它會在一定時間內發芽成長產形狀變化,雖豆本質沒變,但形狀已變變,因此事物是在運動、發展變化並促進人對豆形態變化的聯想:人對豆形態變化推動人思維認識的轉化!

  • 3 # 棲哈丶

    所以說,事物本身變與不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不變的事物。

    這句話怎樣理解?這也是哲學意義上的主客觀問題。你所觀察到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處在不斷髮展變化中的事物,個人作為觀察的主體,對於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和了解,也會因人而異。觀察的角度不同,理解和認知有別,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得出的結論就有所區別。

    這正如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4 # 蔚岸男藍

    這個問題要很大的學聞才能禪解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有幾點 1:此世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不同的心,現出不同的象,不同的認識,分析出不同的結果。

    2:不同的眼中,有不同的世界。不是世界變了,是角度和高度各有不同。

    3:心即理,心不一樣,理就不同。按照佛教的教育看,其實什麼都沒有變,唯一變的是自己的心。

  • 5 # 許你一世煙花

    有些人或事在不同的時間或地點都有不同的認識,有的人第一看到很有親和力,可隨著慢慢的接觸會發現很多細節並不叫你喜歡,有些景色遠看不是很美,可到了近處一看確實如詩如畫,所以有些人或事並沒有改變,是我們的心在變。

  • 6 # 感恩心幸福門

    水石斧話感恩第五十二回中說:

    每個人的現實,就是我們與這個社會、與這個世界,聯絡的獨特通道。你是通過當下遇到的這些人和事,來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絡的。

    你用感恩的心來維護這個關係,你就會得到世界正面的回饋。

    你用抱怨的心來面對現實,你將會得到世界負面的回饋。

    這個事,真的不復雜,你只用關注當下,用感恩心來面對你遇到的事情就好了。把未來交給老天爺、神仙、上帝、菩薩等等一切你信賴的人好了。

    你只要把當下的事做好,保持這一刻的感恩之心,你就能開創成功的人生,你就能實現自己一切想要的人生目標。

    你的關鍵是,一定要緊跟著這一念走下去。

    譬如,你拿著手電筒走夜路,雖然夜色茫茫,山路崎嶇,你能看見就是眼前的這四五米遠的地方,更遠的地方全部隱藏在黑夜之中,但你只需跟著這一點光明前進就行了。

    你一定可以找到家,你也一樣可以找到燈光輝煌的大城市!

  • 7 # 華

    事物究竟有沒有變化,主要是看評判者處在什麼環境、站在什麼角度來判定。站在物理學原理的角度來說,事物總是在變化著的,靜止只是相對而言――事物在變化,感覺當然也是變化著的。

    蘇軾有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廬山中”。這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還有,“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這又是合作共鳴,經驗之談的一種感悟。李白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這又是一個遊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識廣的視覺角度來描寫的。

    總之,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心情看待事物是不一樣的。人們總是帶著情緒看事物,往往“多情總被無情惱”。不過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還可以是合二為一的。符合實際的東西就是對的,能夠愉悅身心的感受就是好的。

  • 8 # 孟珍

    看到這句話,首先想到的是佛家的一個小故事。說是一個老和尚領著兩個徒弟在打坐。忽然外面颳起了大風,風吹著旗杆上的旗幡沙沙作響,響聲引起了兩個小和尚的關注。老和尚見狀,問道,“徒兒,外面什麼動靜”。一個小和尚答道,“師父,外面旗幡在動”。又問,“是旗幡在動嗎”?另一個小和尚想了一下答道,“師父,是風在動”。老和尚說,“我怎麼看是你們的心在動呢”?

    旗幡是個死物,自己不會動,風吹旗幡才動的。風才是旗幡動的根源。可是旗幡被風吹動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反映到人心裡,人才會覺得旗幡動了。如果人心不動,不反映這種現象,旗幡動和不動在人心中是一樣的。在打坐入定練功的時候,需要的是自心不動,不讓任何外界事物打擾自己的心神。心靜如止水才會明如平鏡,方才可以在其中現出事物真象。

    我們平時思考問題也是這樣的,心太亂,有各種各樣的顧慮,各種各樣的想法,就會使本來比較簡單的事情,生出許許多多無謂的變化來,從而影響了我們對事物真象的認知,觀察和判斷。

    事物的變化是一定的,但那種變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這跟我們觀察到的變化是有區別的。或者說我們眼中事物的變化跟事物的真實變化情形是有區別的。我們眼中事物的變化還不光是我們人為的感覺,往往還會加上我們觀察角度的偏差和侷限。這就會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離事物的真象很遠。我們的心越亂,事物真象之外的變化就會越多,我們離事物真象就會越遠。

  • 9 # 陝安漢大同鎮陳長東

    毛主席在矛盾論一文,早就講過了,事物總是不斷髮展變化。有時迴圈往復,一致無窮。就後者來講,四季的變化就是迴圈,無窮的,看起來就是沒有變化。倒說前一句話,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狀態,客觀與主觀認識事物,物及理念,目標,世界觀等,都是隨著變化而變化,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出來了,我不想細說,大家心裡都很清楚。要說事物沒有變化,變化的是你的感覺,也是事實,你的感覺,是你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享受生活環境力,所以變化是感覺,要說你認為事物沒有發展變化,那你的靈魂世界覌在何處?你不是木頭人,那你必是一個不善於觀察,不去思考,不去留心社會動態,過著自己無憂無慮地生活,有何意義?

  • 10 # 愚翁良知

    不同人,對這句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正確理解這句話,確實有一定難度。

    王陽明的心學認為,我心即是理,心外無物,是對這句話的註釋。

    王陽明的心學,明顯的受到了佛學的影響。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是佛學的重要思想。因緣而起,因緣而滅。要將佛學的思想說明白,沒有深刻的佛學基礎比較困難。

    因為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心情不一樣也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

    事物本身並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你的感覺,這是認識論很有爭議的哲學問題。涉及到主客體的關係問題。持有不同哲學觀點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中國易經認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唯一不變就是道,道就是易,還是在變。所以華人講究審時度事是很有道理的。個人認為,中國易經的思想,更為深刻一些。

  • 11 # 甦燚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世界,那就改變自己好了

  • 12 # 使用者6854031422288

    同樣一個事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情狀態下看法不同認識不同。

  • 13 # qzuser236713867

    視角不同,那個“事物”還是那個“事物”……

  • 14 # 網上新疆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15 # 手機使用者54946889441

    古月照今塵。你今晚看到的明月,當年秦始皇看到的也是它。月沒變,人(塵)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案的精髓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