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徐磊磊磊

    在20世紀六十年代的洪江古商城,到每年的農曆4或9月份,有時在原來的古商城的攤販市場,可見到鄉下農民拿到城裡來賣的一種蘑菇—土名叫絲毛菌(又名樅樹菌),當時的價格不便宜,每斤價是0.6元(相當於現在的100元以上,因為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一月工資為35-50元,幾乎相當月工資的6%),因此一般人還買不起,但處於樅樹菌香味可口,還是有很多人買去食用。樅樹菌在洪江古商城比較暢銷,幾乎沒有多久很快賣掉。

    那麼樅樹菌是什麼野生食物呢?生長在何處?生長的條件怎樣?一般要如何烹飪,才烹飪出它的鮮美出來?少年時代的我曾上山採摘樅樹菌菌獲得較大收穫,敘述以下。

    01

    本質、特點、生長的季節

    樅樹菌是生長在亞熱帶山中的一種真菌,由於它多生長在一種叫馬尾松(洪江人稱樅樹)的樹林裡,常有松針掉落的地方而得名;有的地方稱樅菇、松乳菇、絲毛菌、樅菌等。此菌好生長在夏、秋季(農曆4、9月),在馬尾松密集的樹林中群生或散在單生。夏季長出來的樅菌多是橘黃色,秋天裡長出來的多是褐色。

    宋朝詩人楊萬里在一首描寫樅樹菌的古風詩裡曾有這樣的評價:“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滲入,蒸出蕈花團。裁穿落葉忽成立,撥開落葉百數十。蠟面黃紫光欲溼,酥莖嬌脆手輕拾。傘不如笠釘勝笠,香留齒牙麝莫及。”在一定自然條件下,樅樹菌與馬尾松形成菌根有關。春末夏初或秋中,雨過天晴,人們便可在松林裡看到一朵朵“小傘”粘附著松針,密密麻麻地露出地面。新鮮的樅樹菌,柔嫩爽脆,其湯潤滑清新,營養豐富,色香俱佳。

    洪江有這樣的民謠:“三月樅菌四月雞,九月樅菌當老雞。”樅菌一年可以生長兩次,第一次為農曆的四月間,第二次為農曆的九月間。在我省湘西自治州各縣生長的樅菌以褐色的為多;在懷化的中方、麻陽、芷江、洪江、會同多為橘黃色的樅菌。洪江古商城的山上比較少,有點難採集。目前,對於樅菌的人工培養生長,由於該菌的生長環境要求高,往往科學家曾將它培養到菌絲分裂後,便沒有再往下發展,因此目前還沒有成功。

    當夏天來臨,時晴時雨的氣候條件下,在幼樅樹(樹齡7-8歲)裡喜歡生長,而在10歲以上樹齡的老樅樹林業生長,數量沒有幼樅樹裡的長的多,長出來的多數是橘黃色的。秋季在氣溫較低的陰雨連綿之後的晴天裡生長,但長出來的多數是褐色,外形與夏季里長出來的是一模一樣,除了顏色不同外,炒出來食用比橘黃色的相比,褐色的樅菌香味可口些,因此價格也較貴些。

    02

    生長條件及形態

    樅樹菌雖然多在夏、秋季的雨後天晴的氣候生長,但並非一下雨出太陽就生長。它的生長需要有恰當的幼樅樹林、帶沙性的土壤、合適的雨水、溫度和一定溼度等生態環境平衡配合。

    樅樹菌常靜靜地長在樅樹林裡樹根周圍的角落間、草叢裡,不易被立刻發現,給採集帶來困難,因此需要在採集過程中不斷用刀尖四處撥動松針及草。

    一旦看到,便可以發現樅樹菌有的是小花骨朵兒,小傘樣的,非常鮮豔,這是樅樹菌中的珍品。但由於珍品的樅樹菌生長的青春期極為短暫,長出來1-2天若不被採摘,那麼小花骨朵般的樅樹菌就會很快變成“老太太”樣外觀,容顏憔悴,缺牙咧嘴,不久便枯萎凋零了。反而樅樹菌個頭越大,一般來說品級越差,長大成大傘的樅樹菌雖說清香依舊,口感就差遠了(如下圖)。採集的樅樹菌如果太多,一時無法處理,可放在冰箱內冷藏儲存,但一般保鮮只有3天,所以弘遠珍貴。

    03

    營養價值

    樅樹菌是一種較富營養價值的真菌,它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多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等;還含有維生素B1、B2、維生素C、維生素PP等元素。樅樹菌不僅味道可口,是飯桌上的美味佳餚,它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強身、益胃腸、止痛、理氣化痰、驅蟲及食療治療糖尿病、抗癌等特殊功效,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因此被稱為“菌中王子”素有“素菜之葷”之美稱。在秋季10月份中上旬採集的肉質最肥厚,更具口感良好,特別的濃香、鬆口潤滑清爽,是名副其實的山珍。

    04

    菜餚製作

    樅樹菌味道柔和、口感較脆、香味濃郁;為了保持口味鮮嫩,烹飪時最好不要蓋鍋蓋,以免菌煮得太爛。

    新鮮像骨花朵兒的樅樹菌,一般伴上五花肉放在一起炒,切幾片大蒜籽片、幾片生薑,加點兒清水燜一燜,那清香、鮮美、清嫩自然不必多說了;即使只喝上一口樅樹菌湯,使全身上下的每個面板毛孔都像吃了人參果一樣舒爽。

    曾有老人說:“一朵樅樹菌打九碗湯”;雖有些誇張,但也充分說明樅樹菌的鮮美。用樅樹菌煮湯,真是怎麼煮怎麼香!若加上豬肉或雞肉一道燜煮,那可就成了菜餚中的極品了,清甜可口,味道醇厚,回味無窮,是秋季進補的佳餚。

    05

    小時候上山採集的回憶

    1967年在洪江古商城壽福巷居住生長的我,當年只有14歲,在巷子中的少年兒童的活動起到一個領頭的作用。當年10月的一天,原洪江中學因鬧文革運動而停課,在閒餘時間中,我就相邀5-6個夥伴去桂花園公社桂花園大隊相見界生產隊的山上砍柴(該山處於洪江桂花園公社桂花園大隊與會同縣黃茅公社塘梘大隊鹽店生產隊的交界處,正位於洪白公路9公里路碑處上方)。

    當天是秋天的太陽高照,顯得有點熱,我們來到相見界右邊約2裡地的一條小道進山砍材,進山後只見滿山都是茂密的松樹林,松樹大多隻有8-9年的樹齡,由於比較密集,幹了水分的松樹枝雖不粗但比較多,約到下午3點鐘,我們就將柴砍好捆好,準備挑回家,原準備把柴挑到相見界上去吃中飯,此時有一個小夥伴建議,這兒很陰涼,並有乾淨的泉水,就在此處吃飯,於是大家就把各自的中飯開啟,削好木筷子開始吃飯,不一會兒,我吃完了飯,我就先去利用泉水洗碗,剛洗完碗,我意外地在泉水旁的松針叢內見到一朵橘黃色的蘑菇,露出一點點菌體、表面光滑很鮮豔,底面有很多凸起的小紋理,於是我就把它連根拔了出來給大家看,大家看了也很興奮,但又不知道是否有毒。

    同時在其他松針叢內又找出許多這樣的蘑菇,沒有把握,大家決定每人摘一朵蘑菇帶回家去給大人辨認,並小心地放在每人的吃完飯的飯盒裡保持完整和鮮豔。一路上大家興高采烈地不斷在議論這個菌子的價值。當近下午6點鐘回家後將蘑菇交給家長看後,家長們肯定回答這是絲毛菌(即樅樹菌),當時洪江古商城近犁頭嘴的攤販市場是賣0.6元左右一斤。此時以下轟動了整個壽福巷3個窨子屋10歲-14歲的小夥伴,大家一致要求第二天早一點上山去採摘。

    第二天是陰天,溫度比頭一天要低,必須穿上兩件衣服才行。早上7:30分巷子裡一下聚集了12人,其中有一位家長(她在搬運社工作的,勞動一天很辛苦,可能只有1元多錢,她認為上山摘上5斤菌子至少有3元以上收入,所以她也跟著去了)。大家有的提1-2個籃子,帶上柴刀,那個家長是背上一個揹簍,一同上山去。我也帶了2個大籃子上山去採菌。

    到了採摘樅樹菌的山上,小夥伴們透過我們進行介紹山上的樅樹菌好長在哪些地方,不要迷路,講清此山的方位,及尋找樅樹菌的方法(手持刀把,用刀尖去刮開草叢,看到菌子後採摘下來放在自己的籃子裡),並強調在下午2-3點鐘必須集合回家後,大家各自為戰,紛紛走不同的路線去尋找樅樹菌。

    大家進入了山中不同位置的樅樹林,10來個小夥伴提著籃子,在樹林中穿來穿去有的沿著山溝間的草叢尋找,有的沿著山坡上找;他們一個個低著頭,彎著腰仔細尋找被松針或草叢掩蓋的樅菌,連平時最調皮搗蛋的一個小夥伴也耐著性子在松樹根周圍不時地翻動松針,尋找樅菌。突然,那個背揹簍的大人叫了一聲:“我找到了!找到了!”。幾個小夥伴齊聲問道:“在哪裡?在哪裡?我們要看看!”,小夥伴們走了過去一看!“哇塞!好多朵也”,於是,大家決定:我們趕快分頭去找,保證每個人今天都要將自己的籃子撿滿樅菌才回家。

    此後,大家立刻一下子分散去各自找樅菌,每個人都在沿樅樹根周圍到處翻開雜草尋找樅菌,不久,每個人的聲音都消失在樹林中,忙於完成自己的任務。我先選擇頭天砍材發現第一朵樅菌的地方,地毯式地搜尋將松針、茅草用刀將其拔開,我隨意撥開一棵樅樹腳下的松針,立刻就翻到了一朵橘黃色的樅菌,形似小傘,傘的邊緣向裡面收縮,傘面光滑,背面卻像扇葉樣,密密麻麻均勻低排列,呈橘黃色;傘下面是一根粗壯的菌柱撐著上面的小傘,拔出蘑菇的根,下面還帶著黑色的泥土,拿起來放在手掌心,彷彿像一個小精靈躺在手上,可愛極了。

    我開始半小時只是零星找到幾朵,於是馬上調整路線,選遠離其他夥伴的山溝間獨自尋找,經過1小時的尋找,終於在一個山溝松針堆積較多,並不太很敞太陽、有點溼潤的地方發現一大片橘黃色的,菌子邊緣還在捲曲的樅菌,迅速將我的一個籃子裝滿,約10來斤。於是我繼續按同樣的方法,繼續向前尋找,又找到半籃子。此時我聽到周圍山上、山溝裡到處是我們夥伴的驚奇的自我叫聲“我發現了一片樅菌”。

    另一個方向的山上同樣傳來其他夥伴的收穫較大的自我評價聲;只有那位大人是默默無聞地採集一朵又一朵的樅菌丟進自己的揹簍裡。大約到了下午3點鐘,大家都已將自己的籃子採集滿滿的樅菌,彼此有點累了,於是大家三三兩兩地回到剛到山的地方休息,吃中飯,準備將豐碩的勞動成果提回家。我也已滿滿裝滿2個大籃子,已經不能再裝了,便回到大家聚集的地方。但是那位大人卻一直沒有回來,我們便四處尋找,到處呼喊,過了20多分鐘,她終於揹著滿滿的一揹簍的樅菌高興地回到大家聚集的地方。大家互相看看各人的收穫,雖都是橘黃色的菌子,但都很滿意地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不能用圖片加文字的方式介紹一下你家鄉的名勝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