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書有助於提高人對語言的感知和審美能力,因為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影視劇是視覺的藝術,它的語言特質已經弱化,帶給每個人的都是一模一樣的絢麗色彩、優美畫面和美妙聲音。 文學作品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得天獨厚。改編後的影視作品展現的是演員的表演技巧,重點放在了故事情節和人物的矛盾衝突上面,恰恰不能很好地表現原著中的那些優勢。 因此,有人認為,學習經典,瞭解經典是看原著好,因為電視劇好多都進行了改編,沒有原著更真實。看過青少版的四大名著,但還是覺得看書更能瞭解歷史,更能學到知識。電視劇雖然好看,但只看熱鬧了,對其文化內涵瞭解不深。 但也有人認為,看由古典名著拍攝成的電視劇較好。學經典,看名著當然好,可古典名著情節繁雜,有不少文言文,孩子們往往看不進去,而電視連續劇,是不少專家根據原著,抓住重點、精華,精心改編制作的,劇中人物鮮明,生動,更能激發孩子們今後看名著的興趣,也能起到一定的導讀作用。 你們覺得學習經典名著,是看書好呢還是看電視劇好呢?歡迎大家留言。
18
回覆列表
  • 1 # 一縷幽蘭35

    書籍和影片各有千秋,各有優勢。書籍的描寫更細膩,更具體,影片更直觀,更生動。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相互補充。如果一定要做一個選擇,我會選擇書籍,畢竟,文字背後,可以讓我們有無限的想象,大腦裡想象的美感,是影片無法呈現的。而且,我喜歡翻閱書籍帶來的快樂,放點自己喜歡的音樂,看一本喜歡的書籍,來一點喜歡的點心,這是何等愜意!

  • 2 # 灑家的自留地

    對於這個問題的不同答案主要取決於兩點,一個是小說和電影的關係,一個是個人是否有閱讀的興趣。

    先說第一個,這兩種藝術門類(我將小說歸於文學)的區別,一是小說用文字展現,除了描寫景物,人物,以及講故事以外,作者可以大量的描寫人物的內心,可以有大量的議論,電影在這方面稍弱,以至於有畫外音出現,主要是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內心。二是小說可以讓讀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透過文字,在自己腦海裡形成影像,想象空間更大,所以,一部小說到底好不好,有多好,怎麼打動你,也取決於讀者自己的修養與學識,而電影是聲光電的綜合,好處是形象,容易接受,壞處也是形象,太具體,不太有餘味,但不否定一些偉大的電影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橋段,美麗的影像,以及動聽的音樂,這些是小說不能具備的,但是因為電影直接展現太過具體,總感覺不夠個人化。

    第二個比較好解釋,現在很多人已經不讀書了,尤其是不讀經典了,一是年代裡的有點遠,距離感,二是名著大都比較難讀,除了部分情節較強的作品以外,那些描寫作者自己思想的作品更難讀。所以很多人直接看電影,說白了是直接看故事,捨棄人物、年代、背景等等。

    名著改編的電影很多,成功的很少,電影因為必須有故事支撐,對於有些故事性不太強的小說改編起來難度很大,這是一,另一個電影呈現的時間有限,人物有限,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將故事講明白,將人物描寫立體很難,所以很多改編對原著有改動,甚至改動很大。我個人覺得這些還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名著的魂,也就是原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是不是改編者能夠很好的表達出來,絕大多數電影都不行,可以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再加上有些人有意的求變,將名著改的一塌糊塗,除了名字,都不一樣,就更難讓人接受了。有沒有改編的很好的電影呢,有,比如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最早一版的《傲慢與偏見》(抱歉,沒查資料,但我看過幾版,這版最好)等,都是忠於原著。

    就我個人來說,更喜歡看小說本身,電影也看,但對於名著改的電影,也就是看看而已。

    在這個速食的年代,連一篇文章都沒有耐心看完的年代,看電影很輕鬆,所以看名著改編的電影人應該更多一些,這還是好的,總比不看的強,人類歷史不長,留下了這麼多的美好的作品,不看一看,是不是有點虛度的愧疚?

  • 3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書籍的閱讀特別是紙質書的閱讀不同於電子書,更不同於看影視劇。個人還是習慣於閱讀紙質書籍。

    現代社會不用說看紙質書,就是電子書的閱讀也不容樂觀。短影片、影視劇都已經成為了現在的主流。對於書籍的閱讀正在被邊緣化。十個人裡有兩三個閱讀書籍的,而紙質書籍就更少了。我還是習慣於每天睡前看一會紙質書,關上所有電子裝置。沒有人打攪,安靜下來身和心都留給書籍。

    影視劇很好,但改編的太多甚至有的都沒有原著的十分之一保留,人物的塑造很容易就被某一個演員固定,越是好的演員可能就越對人物形象起固定作用。如《三國演義》唐國強老師的諸葛亮就已經固定了我對書本中的形象,只要閱讀《三國演義》就浮現出唐國強、鮑國安等等人。

    所以請大家要先閱讀原著後再去看相應的影視劇,這樣你評價一部劇就是他演的像不像而不是書裡寫的和影視劇不一樣,請分好先後順序。小說或劇本一定是先於作品的。

  • 4 # 嘉哥64

    文字是人類的靈魂表達,人類因為無聊產生了小說故事戲劇,一定先有文字編故事出來,劇集才會產生,所以小說故事名著是第一印象記憶藝術,是先入為主的,紅樓夢就是一個最典型例子,寫得太好,電影電視劇表現不出來,令我們憤怒不齒!

    但現在電影電視劇獨立或流水線編劇拍攝,劇本人們不喜歡看,只喜看拍出來的劇了,時勢不一樣了,香港無線翡翠臺電視劇集就是最明顯了!

  • 5 # 讀書工

    對文學名著是喜歡看原著,還是喜歡看改編後的同名影視劇,我喜歡看原著。但是影視劇也看,不排斥。

    一、原著更有一種作者的原味

    一個作家寫出來的東西,多數是他一生的人生體驗,是他一生的心血。為了寫這部作品,做了足夠的準備。再加上他聚精會神地創作,再三地修改潤色,最後出來的作品,是想藏之名山,傳於後世的,所以一定是作者盡力而為的佳作。有的作家用盡畢生精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成就這麼一部作品。所以書裡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如果沒有人動過手腳,那就是作家的精髓,作家的嘔心瀝血,作家的原汁原味。

    二、原著比影視劇更細膩

    退一步講,即使你影視劇改編得好,完完全全是執行的原著路線,沒有變動。但是你的心理描寫、做夢、回憶等之類的表達,總沒有文字上的來得方便。因為這是心理活動,只是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沒有行為動作,只適合文字敘述,不適合動作表演。因此看影視劇,情節要粗獷些,速度要快些,那種很細膩的心理描寫就看不到。

    三、原著留有思考的餘地

    影視劇是音像產品,是動態播放,看起來連續性比較強,中間不易停頓。人們跟著影視走,沒有多少思考的時間。而紙質的書籍,可以利用零星的時間,也方便隨時停下來思考問題。碰到問題還可以去翻詞典。睡前看一會書,背一會書裡的詩詞,相當於催眠,有利於晚上睡個好覺。

    四、兩者結合起來看的好處

    但是原著和影視劇,最好是兩者結合起來看,這樣效果比較好。因為有些書看起來要花很多精力、時間。有的還不好看懂,如《紅樓夢》。再一個是頭緒多的,還不便於記憶。而經過改編的影視劇節奏比較明快,情節也單純,適合於大眾接受。如果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看,就既享受了原著的味道,也減輕了閱讀的負擔。

    不能說所有的改編劇質量都差,但是改編後與原著有較大差距的也有不少。大多數看過《紅樓夢》的人,覺得1987版的是確實不錯,但後四十回就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百二十回版本有所不同。特別是賈府抄家后王熙鳳等的歸宿,探春出嫁場面等,據說這是參考了脂硯齋的批語、綜合了各位專家意見後的結果。如果一定要大改動,最好先拿出個文字出來徵求意見,因為這畢竟是我們大家的文化遺產。

    建議以後這些改編工作要嚴格忠實於原著,不要自己創造太多。如果想創造,還不如自己下功夫去寫一本,特別是對於四大名著一定要有足夠的尊重。

  • 6 # 瀟瀟閒讀

    可以被稱為是“文學名著”的作品,必然歷經時間的淘洗而光輝永存,這樣的作品必然是要讀原著的,而不能僅僅靠看電視劇或改編的漫畫來獲得對作品的認識。

    讀原著的優越性

    正如題主所說,“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

    一部優秀的文學名著,有時不在於它構思了多麼巧妙的故事,情節多麼跌宕起伏,而在於它用極為細膩的語言表達了某種情感,或用鋒利的語言諷刺了黑暗現實。

    一個作家的功力如何,就看他對語言的掌控如何。好的故事,平庸的作家也能把它寫成暢銷作品;而平庸的故事,偉大的作家才能把它打造為力透紙背的經典,這中間的差異便是對語言的掌控能力。

    我們看一部作品,不僅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看這位作家的思想。人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偉人交朋友”,說的道理就是如此。

    並且,你自己去讀名著,獲得的是第一手的感覺,你對人物的認識如何,對作品主旨的理解如何,對作家的評價如何,都是完完全全來自自己的經驗,是屬於你自己的獨特的讀書感受,這是很寶貴的。

    但是,你若只是去看電視劇,漫畫之類,你獲得的是別人加工過的東西,是二手經驗。

    將名著改編為電視劇的那些人,他們對作品的理解未必和你一樣,他們所呈現出來的電視劇,是他們讀書感受的綜合,這其中甚至還夾雜著商業性的噱頭,為了獲得收視率而扭曲真實,或是故意放大某些東西,或貶低某些東西。

    他們對作品的理解會誤導你自己的認知,就像《紅樓夢》中對林黛玉容貌的描繪,“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寫得如此美,你讀到這一句時,就會在腦海中勾勒她的樣子,但電視劇呈現出來一個演員,即便導演們努力讓她貼合人物,也無法與你腦海中那朦朧的形象相媲美,反而會讓你對林黛玉的印象變得刻板——“哦,她就是這個樣子啊……”

    看電視劇的優越性

    你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情,將一部名著改編為電視劇,是為了擴大它的受眾,讓更多的人瞭解到它,甚至喜歡它。

    那麼就會有一個問題:人們的水平不一,理解能力也千差萬別。如何讓更多的人理解就成為改編的第一要義。

    像小孩,你想讓他提升文學修養,丟給他一本《紅樓夢》原著,他可能看得下去嗎?就算他看得下去,他又能理解多少呢?

    但你若先給他一本《紅樓夢》的漫畫,他一定愛看,因為這符合孩子的天性,也符合他的認知水平。在成功地激發他的興趣之後,你再給他看少兒版的《紅樓夢》,等他再大一點,讓他看看電視劇,等他再成長一段時間,他就會自己主動去看原著。

    由名著改編而來的電視劇的意義是什麼?在我看來,一是幫助大多數普通人瞭解作品,同時又以娛樂的形式調節著人們的生活;二是激發人們對原著的興趣,很多人在看了電視劇後,對作品產生極大的興趣,會去仔細地看原著,專業性強的人還會把它寫成論文,內容是“原著和影視改編的異同”。

    總之,你首先要明確是誰要看名著,根據他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來選擇讀名著還是看電視劇。但不管是哪個年齡段,哪一類人,我都希望只要能力達到,一定要去看原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試管嬰兒促排會導致卵巢早衰嗎?對身體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