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1年,三大主教之一的迦太基主教教職空缺,新主教由凱希裡安(Bishop of Caecilian)出任,他由一位被懷疑曾叛道並在大迫害中交出聖經以換取牲命的腓力斯(Felix of Aptunga)所按立。在北非,一群以馬約裡努斯(Majorinus)為首的激烈派信徒拒絕接納這些他們視為叛徒的“背教者”再次進入教會里,甚至堅持取消曾經“以經換命”者的牧會職務及地位。更主張這些人行的洗禮及按牧禮都當視為無效。這樣的反對勢力在教會中擴張,當教會主教並未依此標準來對待所謂的“背教者”時,多納圖斯信徒則另立一主教與其抗衡。
凱希裡安去世後,多納徒斯·馬格努斯(Aelius Donatus)繼承馬約裡努斯的衣缽出任迦太基主教,自此這場分離運動便從他命名。因多納徒信徒日益增多,分歧逐漸在大公教會出現。他們甚至認為凡是在大公教會受洗的,都需要重新接受洗禮。因為多納徒主義否認了大公教會的權威,所以在公元314年阿萊斯會議(或稱阿爾勒會議,Synod of Arles )中被強烈譴責。
多納徒問題在數次基督教合一會議中被提出並被討論,最終在316年提交到君士坦丁大帝面前。君士坦丁接納羅馬主教的意見,在314年阿爾勒會議(Council of Arles)中正式反對多納圖斯派。但激烈的多納圖斯派拒絕服從,並群起抗議上訴君士坦丁,在其統治期間勉強容忍他們的存在。一百年後,多納圖斯派的人數漸漸增加甚至多過正統派信徒,其間奧古斯丁站出來掀起了強烈反對多納徒主義的潮流運動,這樣與正統教派的抗爭持續到7世紀、8世紀之久,直到撒拉森人將其推翻。
多納徒派是由迦太基的主教多納徒斯(Donatus)所倡導的一個異端,他教導聖禮的有效性在於施禮的聖工人員本身是否聖潔。換言之,如果一神蹟人員曾經跌倒過,那麼他為信徒所施行的聖禮將被視為無效。
多納徒派(Donatism),又稱多納圖斯派、多納徒主義,是指由柏柏爾人基督徒多納圖斯·馬格努斯(Donatus Magnus)與其追隨者所建立的教派。該教派強調聖禮的有效性在於施禮的聖工人員本身是否聖潔,被正統的天主教會視為異端。
多納圖派活動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於4世紀與5世紀最為興盛。330年時該教派已有172名主教,最多時擁有主教約300人。348年,羅馬帝國派軍隊鎮壓,雙方在北非對峙達13年。
多納徒派的興起,是公元303年羅馬皇帝戴克裡先(Diocletian)對基督徒大肆迫害的結果,在當時所有的教堂和聖經都要被摧毀。公元304年,他頒佈一項法令,命令人民要向羅馬皇跪拜燒香。毫無疑問,這不會被基督徒所接受,故而迫害變本加厲。因此也有不少的信徒妥協放棄信仰交出聖經,甚至背叛基督, 敬拜羅馬皇帝。在逼迫中叛道的信徒後來被稱為“以經換命者(traditors)”,即被其他基督徒視為“叛教者”。逼迫在君士坦丁上位以後得以結束,信徒得以回到正統教會參與教會崇拜。
公元311年,三大主教之一的迦太基主教教職空缺,新主教由凱希裡安(Bishop of Caecilian)出任,他由一位被懷疑曾叛道並在大迫害中交出聖經以換取牲命的腓力斯(Felix of Aptunga)所按立。在北非,一群以馬約裡努斯(Majorinus)為首的激烈派信徒拒絕接納這些他們視為叛徒的“背教者”再次進入教會里,甚至堅持取消曾經“以經換命”者的牧會職務及地位。更主張這些人行的洗禮及按牧禮都當視為無效。這樣的反對勢力在教會中擴張,當教會主教並未依此標準來對待所謂的“背教者”時,多納圖斯信徒則另立一主教與其抗衡。
凱希裡安去世後,多納徒斯·馬格努斯(Aelius Donatus)繼承馬約裡努斯的衣缽出任迦太基主教,自此這場分離運動便從他命名。因多納徒信徒日益增多,分歧逐漸在大公教會出現。他們甚至認為凡是在大公教會受洗的,都需要重新接受洗禮。因為多納徒主義否認了大公教會的權威,所以在公元314年阿萊斯會議(或稱阿爾勒會議,Synod of Arles )中被強烈譴責。
多納徒問題在數次基督教合一會議中被提出並被討論,最終在316年提交到君士坦丁大帝面前。君士坦丁接納羅馬主教的意見,在314年阿爾勒會議(Council of Arles)中正式反對多納圖斯派。但激烈的多納圖斯派拒絕服從,並群起抗議上訴君士坦丁,在其統治期間勉強容忍他們的存在。一百年後,多納圖斯派的人數漸漸增加甚至多過正統派信徒,其間奧古斯丁站出來掀起了強烈反對多納徒主義的潮流運動,這樣與正統教派的抗爭持續到7世紀、8世紀之久,直到撒拉森人將其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