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rNobody70183
-
2 # 聖Z
說到成德軍的早期歷史,就不得不提到李寶臣這個神奇的人物。
李寶臣原名張忠志,《舊唐書·李寶臣傳》記載他是"范陽城旁奚族也"。如果不熟悉唐朝的軍事制度,可能會把"范陽城旁奚族"理解為"生活在范陽城周邊的奚族"。這樣理解當然也說得通,但不夠準確。實際上,"城旁"(也寫作"城傍")是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城旁軍"。唐朝強盛時,北方遊牧民族大量內附,唐朝政府通常將他們安置在邊境城市附近以便管理。一般從事農牧生產的普通老百姓保留"部落""族帳"等組織形式,安置在離城市較遠的地區,除此之外,唐朝政府還從內附的遊牧民中挑選出一部分精通騎射武藝的人,編入軍隊,駐紮在離城市較近的地區,稱為"城旁軍"。
唐朝給城旁軍的物質待遇和社會地位都很高。《唐六典·戶部郎中員外郎》載,"諸國蕃胡內附者"繳稅的主要形式是羊,上戶一年交二隻羊,下戶一年三戶共交一隻羊,與中原漢族居民相比,這種賦稅已經很輕。"若有徵行,令自備鞍馬,過三十日已上者,免當年輸羊",承擔出征任務的城旁軍可以免稅,還可以享受"去給行賜,還給程糧"的待遇。
也許正是由於待遇優厚,城旁軍的計程車氣和戰鬥力非常可觀。《資治通鑑考異》引《薊門紀亂》 載,安史之亂後期,史朝義部和史朝清部在范陽內訌,"(高)鞠仁兵皆城旁少年,驍勇勁捷,騎射如飛。(阿史那)承慶兵雖多,不敵,大敗。"高鞠仁的部隊是高麗城旁軍,阿史那承慶的突厥遊牧騎兵儘管在數量上佔優勢,仍然不是這些高麗城旁少年的對手。可見城旁軍的戰鬥力之強。
敦煌文書P2567載王昌齡《城旁□□(疑為"少年")曲》雲:"降奚能騎射,戰馬百餘匹。甲仗明寒川,霜□□□□。□□煞單于,薄暮紅旗出。城旁粗少年,驟馬垂長鞭。脫卻□□□,□劍淪秋天。匈奴不敢去,漠北開塵煙。"《全唐詩》載李益《城傍少年》雲:"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偶與匈奴逢,曾擒射鵰者。名懸壯士籍,請君少相假。"這些錦衣寶劍、飛馬騎射、快意瀟灑,甚至略顯粗獷的城旁少年,正是唐人所推崇的江湖遊俠、武林豪傑一類的人物。
回覆列表
寶應元年(762年)十一月,張忠志透過時任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再度上表朝廷請求歸降。唐代宗愉快地答應了張忠志的請降,加授張忠志開府儀同三司、檢校禮部尚書、恆州刺史,封清河郡王,實封二百戶,仍舊為恆趙等五州節度使,並賜軍號"成德軍",賜張忠志國姓李,名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