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女子心理喵

    肯定是有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不太會表達愛,或者對你要求期望過高,但表達卻是傷害的形式,所以會令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總是會有些自卑的。

  • 2 # 又聞薔薇香

    有的,只是小的的時候不明白。世界上只有父母是沒有經過培訓的,只會生,不會教。不要輕易生養孩子,在沒有學會照顧和關愛自己的時候,不要這樣。

  • 3 # 心理研究社

    這個肯定是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因為家庭帶來的自卑影響更加明顯。

    何為自卑情結: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無法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但是他卻認為自己其實是可以解決的,這時候就會出現自卑情結。當一個人不管是生氣,傷心流淚,或是感到抱歉其實情緒之下都隱藏著自卑。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生活變得更好。但是自卑感不會跟隨一個人一輩子,假如一個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無法腳踏實地去工作,那就沒有辦法擺脫自卑感,因為自卑感的存在會使他們的生活變得不開心。但是與真正想好好生活的人不同,那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也在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但是目的不是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而是尋求一種安慰,從而讓自己產生一種優越感。

    如果我們能腳踏實地,充滿信心去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自卑感也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家庭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利用自卑感使我們變得強大。

    懂自己,懂生活,用心生活,感受美好。

  • 4 # 90hunyin

    肯定有的,小時候,父母說家裡窮,我就認為家裡窮。衣服也不敢買,也不太敢交際,導致不太活潑,甚至木訥。但是長大後,透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夢想,更加自信,相信明天會更好,更成功。感謝父母,他們也受時代的影響,他們小時候吃不飽,窮怕了,所以理解他們,祝福他們幸福。祝福我越來越成功。

  • 5 # 微而不渺

    肯定有啊,貧窮的家境讓我時常縮手縮腳,遇事逃避,不喜歡挑大樑,不喜歡負責任,因為我的家境沒有給我可以承擔後果的資本,現在參加工作了,有自己的收入,心態可以慢慢調整了

  • 6 # 開森喵喵

    如果在孩提時代因為表現真實的自我而蒙受羞辱,我們就會懷疑自己,從而內化了這樣一條信念 :我天生不行。於是我們會自我懲罰、自責、自我憎恨。如果你成長於這樣的家庭,即當你做了他們想讓你做的事情,就會受到獎勵 ;你按自己的天性行事,就會遭受羞辱。那麼,在你長大的過程中,經常自我懷疑和不自信就不足為奇了。

    童年所經歷的創傷塑造了你的整個人生,雖然多數時候,你對此並未察覺。它們構成了你行為的信念系統,而這些信念中的絕大部分甚至沒有被意識到。其中約90%,以及由此產生的後續行為,在7歲之前就被植入我們體內。如同在雷達指揮下工作,它們自動化地對生物體及周圍環境產生影響。這些無意識的信念和行為由我們父母的父母傳給他們,又經由我們的父母傳給我們。想想看,如果你的父母認為你的一個重要部分,比如你洞察世界的能力是錯誤的,這並不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很可能他們的父母早已把這個觀念傳給了他們。

    因此,當我們被告知有問題時,我們會為此感到羞愧,確信自己是有缺陷的,不值得享受生活提供的最好的東西。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就會被一個無止境的需求所驅使,即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只有這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是好的。我們的個性,包括我們的超級特質,以及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都受我們的創傷所驅動,而不是來自我們的力量和光芒。我們的價值觀源於我們所經歷的創傷。這些信念,以及我們建立在這些信念基礎上的關係,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憤怒、內疚、指責和評判的環境裡,我們感到自己被深深地孤立著,並且毫無價值。

    ——摘自 克里斯蒂娜《情感吸血鬼》

  • 7 # 心理師馨然psy

    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是會有的。換個角度來看,自卑其實也是一種資源,可以督促著我們不斷向更好的方向前行,說明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比如提示我們可以更好的認識自己,提升溝通交往能力,學習能力,客觀的認知和評價自己,繼而悅納自己。

    成長是唯一的成功之道,自卑與超越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自卑情緒是指一個人面對問題無所適從的表現,每個人在不同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人總是不知道滿足,總是和別人做比較。很多表演顯擺招搖的背後,其實也是力圖掩蓋自卑的方式之一。導致自卑的真正因素大多來源於父母,家庭的溺愛和忽視,學校的教育方式不當以及社交,職業,婚姻方面的不如意。

    自卑並不可怕,它恰恰是我們改善自身環境的動力之源,因為只有當你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你才會努力成長。從自卑中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並去追求卓越,這是心理學所說的獲得補償。

  • 8 # 心無速

    隨著電視劇《都挺好》以及此前《歡樂頌》的熱播,“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地被大多數人瞭解和接受了。

    我們很早就知道電視裡的這些事情,比如樊母和蘇母的重男輕女,但重到那種程度,導致樊勝美成年之後還一邊不情不願地幫哥哥,養哥哥,另一方面自然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只是樊勝美在沒有朋友們幫助之前,甚至都想不到這是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桎梏,就呆在原地,不知救贖之道。

    而蘇明玉則是在原生家庭的重壓下,成為一個破規則而出的人,升級打怪,衝破原生家庭的限制。雖然在經濟上絕對成功,可依此與原生家庭斬斷關係,但又不可避免地在其它方面帶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比如對待感情,但她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她不斷地克服這一切向前。

    所謂原生家庭,其實就是這個社會里的每一個家庭,均是不可避免地打有時代的烙印,被時代所教育所成長。生於70年代,父母都是40年代生人,成長於60年代。中國的60年代是什麼樣的社會情形,翻開歷史書就會知道。

    成長定型於那個年代的父母,完全沒有情感教育,靠的都是個人對生命和感情的直覺摸索。所以那個時候的父親通常都非常寡言,與子女少有交集,因為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標準。而母親大部分都是職業婦女,但與今天的職業婦女又不同,沒有那樣專業化。對於孩子,絕大部分的家庭談不上養育,只是養活而已。

    因此,自卑是一定的。還記得,小時候我是個非常外向的孩子,青春期以後,忽然發現原來父母僅是非常普通的人,家境很是一般。有女同學每天換一套衣服,而且面容姣好,而自己一季也才買一身衣服,還是在五愛街,真的沒的比。

    高中不僅要求學習好,而且有藝術周,我拙手笨腳,什麼都不會。面對其他學習好且又會唱歌跳舞的同學,我很自卑,問父母,為啥小時候不給我報個班,學個特長。父親抓抓頭,說,那時也沒有這些東西啊,再說,也沒有那個錢。

    與城裡的同學相比,我什麼也不是,學習也不好,於是就此沉默下來,於是更成為小透明。這個世界對我滿滿的惡意,每天只有沒完沒了的學習,而這學習成績的不如意又進一步帶來我的壓抑,我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天空真的是灰色的,沒有一點亮色。這就是我的高中三年。

    所幸,我考上了大學,並不僅是學業的升級,我見到了更多的人,升級了自己的認識,讀了更多的書,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對於原生家庭的糾結,也終於解開了。

  • 9 # 密斯何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有的。並且當原生家庭還是個破裂的家庭時影響會更明顯。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如果小孩生命的頭5-7年父親沒有在身邊,這個小孩會更有可能缺乏信任、長大後更多陷入混亂。即使是父母都在身邊的完整家庭,父母教養你的方式也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是專制的,你可能長大了也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是害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可能從小有很多被父母教訓的體驗,從而產生了“自卑”的情緒。

    無論自卑感是由於父母的教養方式導致還是家庭的條件不佳導致,長大後,我們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你不改變,那麼下一個自卑的就是你的子女。

  • 10 # 老陳132636111

    我父母是文盲,只是很勤勞。小時候最佩服父親了,他是釣魚高手,陪他釣魚真是享樂,魚釣多了,吃不完讓我拿去賣,真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在一線大城市生活,沒有買房先買了車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