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倩545

    首先,明朝那些事兒,是由作者從《明史》《明實錄》《明史記事本末》《國榷》等多部明代官方史料上所記載的事情加以小說的筆法撰寫而成的,都是正史,當然也不排除官方史料上的出入。而且有些官方史料上模稜兩可的記載,作者也能從中以自己的觀點去解析它,使讀者豁然

    其次,大家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舉個例子,就拿你家裡的一個事讓你,和你的家人都複述一下,你就會發現事情的大概差不多,可是細節絕對會有出入,明白了嗎,在寫書的過程中,作者會或多或少的加入了自己主管的意見,這個是沒有辦法的

  • 2 # 垂綸長川1

    都是真的,現在戲說歷史,改編歷史的泛濫成災。

    當年明月能夠異軍突起,獨樹一幟,主要就靠說正史。而且加入自己獨特幽默的敘述語言,讓枯燥的歷史變得有趣味。讀者不用看那些艱深的文言文,和那些板著臉說教的學究腔。一樣能學到歷史,這才是《明朝那些事》大火的原因吧。

    類似的作家還有赫連勃勃大王,袁騰飛等人。

  • 3 # 庸誠傑

    基本正確。畢竟整部書都是以正史作為線索,加入現代漢語詼諧的筆調,適合現代人看的一部書籍。對於研究歷史有沒有用不清楚,但是對於提高一般老百姓對歷史的熱愛,認識瞭解基本的明代史是有幫助的。

  • 4 # 史家爭鳴

    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個非專業研究歷史的公務員,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這部《明朝那些事兒》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該書作者也說:“不是歷史幽默,而是我幽默”。這部書的主線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個重大事件及歷史人物,它讓我們知道歷史裡好看的不只有野史,其實正史同樣好看。而且讓我們瞭解了那些我們只窺其一斑的全豹。

    所以,那些不幽默的歷史書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而當年明月就使的我們能看到這幽默的歷史“書”,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 1344 年到 1644 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為基礎,以年代 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淒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眾,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 ; 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 ; “萬曆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後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麼說,怎麼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為對 於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才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它告訴我們,朱元璋是殘暴的它登基以後誅殺開國功臣,心狠手黑。所有開國功臣,包括開國六公爵和四個手握免死鐵劵的老臣,另外兩張鐵劵的主人,常遇春開國之初即暴病,當初拉他入夥的湯和也只因當朱元璋看到他時,這位當年英勇無畏的將軍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著涎水,支撐著向他行禮。

    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瞭,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 5 # 博士科普

    我也是從《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喜歡上明朝歷史的,剛剛只是感覺好玩,後來真的喜歡上了歷史,然後也產生了類似的疑問。於是就翻看歷史資料進行了一個對照,總體感覺這本書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真相的,但是很多人物的心理活動屬於作者猜測,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事件,作者根據自己的觀點進行了選擇,為了作證自己的觀點,對歷史事件也進行了取捨。

  • 6 # 我來讀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 當年明月

    注:2006年的文化界,是一個屬於明朝的年份,其他就不介紹了…

    先給你看看一段我的摘錄,再回答問題。

    人性至善

    這之後的五年,紀姑娘的這個孩子一直在宮中生活,雖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親、吳阿姨、張叔叔以及無數叫不出名字的內監宮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長著——至少比他的父親倖福。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而這些生活在後宮最底層的人們卻沒有發現,他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蹟。 從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時間,緊密森嚴的後宮中多了一個孩子,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宦官、宮女、妃嬪們都知道,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這個秘密。 只有一個人不知道——萬貴妃。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真實的史實,是發生在以爭寵奪名、勾心鬥角聞名於世的後宮中的史實。在這裡,人們放棄了私慾和陰謀,保守了這個秘密,證明了善良的力量。 讀史多年,唯一的發現是:幾千年來我們似乎在重複著同一種遊戲——權力與利益的遊戲,整日都是永遠也上演不完的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令人厭倦到了極點。但這件事似乎是個例外,它真正地打動了我。 我們這個古老國度有著漫長的歷史,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但我卻始終保持著對這些故紙堆的熱情。 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著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

    ——《明朝那些事兒》

    《龍門飛甲》中的萬貴妃

    看完之後什麼感受?你的內心是不是有些柔軟的東西感覺被觸碰到了?你是不是對人性又多了些新的看法?你對後宮和太監的敵意是否又少了些許? 是啊,血雨腥風的後宮,爭權奪利的嬪妃太監,居然能萬眾一心,守口如瓶,撫養一個孩子到五歲! 不可思議,簡直像是電影橋段。但,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看官方史書怎麼說《明史·本紀第十五 孝宗》

    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諱祐堂,憲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紀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於西宮。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十一年,敕禮部命名,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

    看來是真的,但你看完會有感覺嗎?不會,平鋪直敘,並不能體會到什麼偉大的地方。

    那再來一個詳細的《明史 列傳第一》

    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徵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髮。時吳後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薨後,久無嗣,中外皆以為憂。成化十一年,帝召張敏櫛發,照鏡嘆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罪,萬歲已有子也。”帝愕然,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萬歲當為皇子主。”於是太監懷恩頓首曰:“敏言是。皇子潛養西內,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使懷恩赴內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詔天下。移妃居永壽宮,數召見。萬貴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紿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貴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諡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再看完這段,我可以肯定明朝那些事兒說的是真的了。那現在你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比明史味同嚼蠟的記載更為震撼? 雖然也是不帶感情的說事實,但透過劃線的這些詞句,你彷彿感受到老皇帝的驚喜,彷彿能看到張敏下定必死的決心透露皇子的訊息的堅毅,彷彿能聽到紀妃偉大母愛即將終結時的悲泣。

    但,這能堅持看《明史》或者《明史 列傳》的人能有多少呢?如果不是為了答這個問題,我也不會專門去翻這本書。那這麼值得大家瞭解和紀念的張敏,這麼偉大的人性光輝,能有幾個人知道呢?

    如果不是《明朝那些事兒》這麼帶有個人感情和煽動力的文字。

    我一直認為,我們普羅大眾讀史,一方面是為了明智,一方面是為了淬鍊我們的心靈。誠然,歷史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太多,但這並不能成為你憎恨世界,憎恨社會的理由。因為,歷史上同樣也有這麼多真善美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尋和守護。但問題是這些真善美遠遠不如假惡醜容易讓人接觸到,正如一滴墨水可以汙染整杯清水,而一滴清水卻對一杯墨水無能為力。這就需要有人,把這些真善美的東西提煉出來,用強烈的情感包裝,來讓讀者感受到。實際上《明朝那些事兒》也做到了。

    當然,我並不是一味推崇寫史帶入強烈的個人情感,我只是說,這樣帶有個人感情的歷史類文學作品,能給我們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向。至於你信不信,信多少,這當然取決於你自己。

    當然,如果真的是追求那種學術上的,純粹的歷史記載,我建議你針對同一段時期或者同一事件,多找一些國家的史學著作來對比參考。而不是《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歷史通俗作品。

    最後,對太監張敏以及孝宗小時候默默保護他的那些太監宮女致敬。

    這世上一定存在著善良,值得我們為之奮戰到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地道的英語駁斥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