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角風發作
-
2 # 一一熱門搞笑派一一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是個人物,沈一石本是一小有成就的商人,但自從搭上了宮裡後事業蒸蒸日上,成為商場巨賈,在生意場上和政治鬥爭中游刃有餘,他每每胸有成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時之間風光無限,古語說得好,得勝於斯,必敗於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後也由於政治鬥爭,第一個被犧牲。高翰文,本是單純理想的讀書人,不適合做官,卻因書生之見被提拔到浙江推行改稻為桑國策,其間被沈一石以色賄賂,為其所累。所幸最終脫離官場,雖不是全身而退,但也難得自保。在聽取胡宗憲辭官建議後棄政從商。但最後又和張太嶽搭上線,想由商場攝入官場,那麼高翰文會和沈一石落得同樣下場嗎?
劇中高翰文這樣說道:“王爺聖明。當年朝廷在浙江改稻為桑,‘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就是我提出的,本意就為了兼顧朝廷也兼顧了百姓。正因為嚴黨和織造局利用沈一石一半想著宮裡,一半想著自己,一分也不想朝廷,半分也不想百姓,誤國害民,才使當時那個方略功敗垂戰。嚴黨敗了,楊公公瘋了,沈一石一把火燒死了自己,這都是我親歷親見的我現在已經是個庶人,一杯酒、一卷書、一張琴便可度日。出而經商,就為了要親自試一試,我那個兼顧朝廷也兼顧百姓的方略是否切實可行。王爺指責的對,我高翰文是在學沈一石,學的就是前車之鑑。”而在此之前,其從自家拿出十萬萬匹棉布以解蒙古俺答議和之急。這番慷慨激昂使得裕王已是楞在那裡。
可見,沈一石和高翰文從出發點上就有根本不同。沈一石只是單純想借官場擴充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但高翰文卻從未忘記自己最初的抱負,思國思家。兩者胸懷必不相同,兩人走的路子也定不相同。沈一石以財為禮賄賂官家,而高翰文卻仗義疏財贏得美名。沈一石在搭上官場這條線後也必將為官場所累。而高翰文卻不為官家所制,對官家無所求。
此外高翰文得到包括裕王、張居正這樣朝廷首腦人物的新人與關心,這是沈一石所不能比擬的。沈一石捅破天也只能搭上楊金水這樣的線,甚至鄭泌昌何茂才這樣的地方大員都只能迎合。裕王擔心高翰文會變成沈一石那樣的人,由此可見高翰文的分量。
因此高翰文和沈一石雖然形式上是一樣,但路子全不相同,其結果未必相同。
-
3 # 楊角風發作
嘉靖四十四年冬,大明朝的國庫再也撐不起龐大的帝國開銷,這邊災民遍地,那邊百官哭嚎,還有一個戶部官員在默默地寫《治安疏》……
作為當權的清流派,面對嘉靖帝的指責,必須對現有財政狀況做一番梳理,由此,高翰文夫婦被請進了裕王府。
由此註定了,高翰文就是下一個沈一石……
一、
高翰文出身蘇南世家,家境良好,從小飽讀詩書,併成功透過科舉,獲得翰林院編修一職。後來妄議朝政提出了“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針,並被嚴世藩派往浙江杭州任知府一職。
其實後來胡宗憲對他的評價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你不該出來當官,你的才情只宜詩文風雅。第二,既然中了科舉,就應該在翰林院儲才撰書,不應該妄論國策!”
在這一點上,高翰文的情商比海瑞,要差一大截,且處事方面過於刻板,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
當初鄭泌昌和何茂才就是獲得他懂音律這條資訊,略施小計,就給他玩了一出“仙人跳”。由於他太過愚笨,連芸娘都看不下去了,甚至善意提醒都提醒不動。
對於高翰文這種順風順雨,一路走過來的人,往往帶有濃重的書生氣。並且是十足的理想主義者,他所理解的官場並不是大明朝的官場,如果按照他想的方案執行,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清楚。就像當初嚴世蕃送他的文房四寶,你以為真的是嚴世蕃欣賞他這個人,讓他寫字的?
當然不是,嚴世蕃自己都說了:
“這支筆送給你可不是讓你寫字的!”
當然這支筆也不是嚴世蕃說的讓他寫捷報的,而是用來拉攏高翰文,讓他當替罪羊的,用胡宗憲的話來解釋就是:
“聖人的書是拿來給別人看的,拿來辦事是百無一用!”
所以,從離開京城的那一刻開始,高翰文整個人都是懵逼的,直到再回到京城,再到出獄,再到以棉布商人出現,他自始至終都是懵逼的。
二、
高翰文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以說他是時刻在關心著朝政大事,對於國庫空虛這種事,他也是在尋找解決方案。由此已經辭職經商的他最早提出了生產淞江棉布的方針,並把方案寄給了張居正。
張居正告知裕王的時候也提到了:
“其實這個主意就是高翰文給臣寫信的時候提出來的。”
裕王馬上警覺,當初“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針就是他提出來的,弄得浙江一塌糊塗,這次會不會重蹈覆轍?
張居正的回答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初是因為嚴黨把持朝政,現在換人了,當然不會。
當初是“改稻為桑”,現如今是“改種棉田”;當初是嚴嵩內閣首輔,嚴世蕃掌管工部,胡宗憲掌管地方,現如今是徐階內閣首輔,徐璠掌管工部,徐階弟弟經營棉田;當初是沈一石經營絲織作坊,現如今是高翰文經營棉織作坊……
大明朝還是那個大明朝,高翰文的結局,必然會重蹈沈一石的覆轍。
其實不僅我們能分析出來,作為高翰文的老婆,也就是芸娘早已看破,甚至於她要向裕王妃求情:
“民婦懇請娘娘跟王爺說個情,不要讓他跟官府跟朝廷經營棉業。朝廷和官府的水比海還深,浪比海還大,民婦的丈夫沒有這個本事,他駕不了這條船,過不了這個海。”
面對裕王妃的質疑,芸娘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沈一石:
“要論心機,論對付朝廷和官場的謀略,論通天的手段,民婦的丈夫都不及沈一石十分之一。”
那麼我們又得回到之前的劇情,沈一石為什麼註定是個悲劇人物,除了一把火燒死自己,他究竟有沒有破局之策呢?
三、
這個問題的答案,嚴嵩就可以給我們提供,當初他下令查抄沈一石時就說了一句:
“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天。”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沈一石是一個商人,養肥了,養大了,隨便一個理由就把他給割了:
“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
而沈一石自焚的節骨眼兒,正好是民變在即,他根本就逃不出命運的車輪。
這也是為什麼沈一石,作為浙江首富,一個絲綢大老闆,心心念唸的卻是一身官服,哪怕這身官服不是官府授予的,哪怕這個官職本就是虛的,是不受朝廷認可的。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之前,辛辛苦苦奪得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為什麼自己不留著,卻要一把火燒掉呢?
按照他嫉惡如仇的態度,本應該把這些劣跡斑斑的官員全揪出來,殺他幾個,不是更有震懾作用嗎?
這其實就蘊含著深深的謀略了,也正是雍親王的此舉,奠定了太子胤礽的倒臺,他的上臺。
因為這玩意對他來說根本沒用,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威懾力,並不是靠記載某某人的罪行的本子,顯然太子胤礽並沒有想明白。
同樣想不明白的還有沈一石,指望他記載各種官員拿了多少錢的賬冊救命,那就是異想天開。
沈一石不是傻子,時局看得很清楚,他也明白,改稻為桑落地浙江,就是神仙打架,自己很難全身而退。
他還算聰明的,不聰明的馬寧遠、李玄、常伯熙、張知良成了第一批替死鬼。
四、
等到雙方勢力達到平衡之後,沈老闆就明白了,自己的命運懸了:
所以,在鄭泌昌和何茂才忽悠自己打著製造局的牌子去買糧,去當替死鬼的時候,他醒悟了,來了招暗度陳倉。
他以為自己掏光家產賑災,此舉能感動嘉靖帝,能挽救自己的性命,難!
當年老朱創立大明朝的時候,就曾經以亂政罪名,處理了江南首富沈萬三,你沈一石能跑得掉?
後來沈一石跟楊金水的那番對話並沒有動心眼,全部都是真心話,也打醒了楊金水。雖然楊金水還在給沈一石畫餅,只要這一關我們躲過去,我一定幫你跟老祖宗講,弄個一官半職。但沈一石已經無機會享受了,人生走到最後關頭,他還是把賬冊交了出來,以自己承擔全部責任為籌碼,換來了芸孃的新生。
如果說沈一石的失敗,是因為他的靠山是楊金水,楊金水自身難保,自然也就保不了沈一石。那麼後來的高翰文,其靠山已經是堂堂的裕王妃,也就是萬曆年間的皇太后。
可惜就可惜在第二部《大明王朝1587》沒有拍出來,如果拍出來的話,高翰文跟芸孃的戲份必然不會少。
可是裕王妃要想透過手中的權力換來利益,必然不能張口就要,她巧妙地把弟弟安插到高翰文身邊。嘴上說著是讓高翰文教他做生意,其實就是一個兼具吸血和監視功能的臥底。要知道那時候的商人地位如此之低,作為未來皇后、皇太后的弟弟,大明朝的國舅,自降身份去做生意?
你信?
高翰文的淞江棉布跟沈一石的絲綢作坊,其實質是一樣一樣的,都是權錢交換的產物。表面上看高翰文提供銀兩,皇權給他開綠燈,實際上這種交換是不對等。
太平的時候,什麼都好說,可是如果靠山倒了呢?如果大明朝突然需要很多很多錢了呢?
張居正在劇中就跟裕王妃眉來眼去的,互相欣賞,後來他能坐上首輔也少不了裕王妃使力。但萬曆皇帝不是糊塗皇帝,小時候是聽張居正的,等有自己的主見時,還不是照樣清算。
張居正都被清算了,李皇太后還有什麼權力可言,更何況高翰文呢?
等萬曆三大徵一開始,首當其衝的還是高翰文啊,他不挨刀,誰挨刀?
所以,高翰文要想不成為沈一石,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充分利用裕王妃當權的那段時刻,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千萬別上岸,沒準能成為第二個鄭成功。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
4 # 一一熱門搞笑派一一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是個人物,沈一石本是一小有成就的商人,但自從搭上了宮裡後事業蒸蒸日上,成為商場巨賈,在生意場上和政治鬥爭中游刃有餘,他每每胸有成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時之間風光無限,古語說得好,得勝於斯,必敗於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後也由於政治鬥爭,第一個被犧牲。高翰文,本是單純理想的讀書人,不適合做官,卻因書生之見被提拔到浙江推行改稻為桑國策,其間被沈一石以色賄賂,為其所累。所幸最終脫離官場,雖不是全身而退,但也難得自保。在聽取胡宗憲辭官建議後棄政從商。但最後又和張太嶽搭上線,想由商場攝入官場,那麼高翰文會和沈一石落得同樣下場嗎?
劇中高翰文這樣說道:“王爺聖明。當年朝廷在浙江改稻為桑,‘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就是我提出的,本意就為了兼顧朝廷也兼顧了百姓。正因為嚴黨和織造局利用沈一石一半想著宮裡,一半想著自己,一分也不想朝廷,半分也不想百姓,誤國害民,才使當時那個方略功敗垂戰。嚴黨敗了,楊公公瘋了,沈一石一把火燒死了自己,這都是我親歷親見的我現在已經是個庶人,一杯酒、一卷書、一張琴便可度日。出而經商,就為了要親自試一試,我那個兼顧朝廷也兼顧百姓的方略是否切實可行。王爺指責的對,我高翰文是在學沈一石,學的就是前車之鑑。”而在此之前,其從自家拿出十萬萬匹棉布以解蒙古俺答議和之急。這番慷慨激昂使得裕王已是楞在那裡。
可見,沈一石和高翰文從出發點上就有根本不同。沈一石只是單純想借官場擴充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但高翰文卻從未忘記自己最初的抱負,思國思家。兩者胸懷必不相同,兩人走的路子也定不相同。沈一石以財為禮賄賂官家,而高翰文卻仗義疏財贏得美名。沈一石在搭上官場這條線後也必將為官場所累。而高翰文卻不為官家所制,對官家無所求。
此外高翰文得到包括裕王、張居正這樣朝廷首腦人物的新人與關心,這是沈一石所不能比擬的。沈一石捅破天也只能搭上楊金水這樣的線,甚至鄭泌昌何茂才這樣的地方大員都只能迎合。裕王擔心高翰文會變成沈一石那樣的人,由此可見高翰文的分量。
因此高翰文和沈一石雖然形式上是一樣,但路子全不相同,其結果未必相同。
回覆列表
嘉靖四十四年冬,大明朝的國庫再也撐不起龐大的帝國開銷,這邊災民遍地,那邊百官哭嚎,還有一個戶部官員在默默地寫《治安疏》……
作為當權的清流派,面對嘉靖帝的指責,必須對現有財政狀況做一番梳理,由此,高翰文夫婦被請進了裕王府。
由此註定了,高翰文就是下一個沈一石……
一、
高翰文出身蘇南世家,家境良好,從小飽讀詩書,併成功透過科舉,獲得翰林院編修一職。後來妄議朝政提出了“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針,並被嚴世藩派往浙江杭州任知府一職。
其實後來胡宗憲對他的評價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你不該出來當官,你的才情只宜詩文風雅。第二,既然中了科舉,就應該在翰林院儲才撰書,不應該妄論國策!”
在這一點上,高翰文的情商比海瑞,要差一大截,且處事方面過於刻板,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
當初鄭泌昌和何茂才就是獲得他懂音律這條資訊,略施小計,就給他玩了一出“仙人跳”。由於他太過愚笨,連芸娘都看不下去了,甚至善意提醒都提醒不動。
對於高翰文這種順風順雨,一路走過來的人,往往帶有濃重的書生氣。並且是十足的理想主義者,他所理解的官場並不是大明朝的官場,如果按照他想的方案執行,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清楚。就像當初嚴世蕃送他的文房四寶,你以為真的是嚴世蕃欣賞他這個人,讓他寫字的?
當然不是,嚴世蕃自己都說了:
“這支筆送給你可不是讓你寫字的!”
當然這支筆也不是嚴世蕃說的讓他寫捷報的,而是用來拉攏高翰文,讓他當替罪羊的,用胡宗憲的話來解釋就是:
“聖人的書是拿來給別人看的,拿來辦事是百無一用!”
所以,從離開京城的那一刻開始,高翰文整個人都是懵逼的,直到再回到京城,再到出獄,再到以棉布商人出現,他自始至終都是懵逼的。
二、
高翰文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以說他是時刻在關心著朝政大事,對於國庫空虛這種事,他也是在尋找解決方案。由此已經辭職經商的他最早提出了生產淞江棉布的方針,並把方案寄給了張居正。
張居正告知裕王的時候也提到了:
“其實這個主意就是高翰文給臣寫信的時候提出來的。”
裕王馬上警覺,當初“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針就是他提出來的,弄得浙江一塌糊塗,這次會不會重蹈覆轍?
張居正的回答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初是因為嚴黨把持朝政,現在換人了,當然不會。
當初是“改稻為桑”,現如今是“改種棉田”;當初是嚴嵩內閣首輔,嚴世蕃掌管工部,胡宗憲掌管地方,現如今是徐階內閣首輔,徐璠掌管工部,徐階弟弟經營棉田;當初是沈一石經營絲織作坊,現如今是高翰文經營棉織作坊……
大明朝還是那個大明朝,高翰文的結局,必然會重蹈沈一石的覆轍。
其實不僅我們能分析出來,作為高翰文的老婆,也就是芸娘早已看破,甚至於她要向裕王妃求情:
“民婦懇請娘娘跟王爺說個情,不要讓他跟官府跟朝廷經營棉業。朝廷和官府的水比海還深,浪比海還大,民婦的丈夫沒有這個本事,他駕不了這條船,過不了這個海。”
面對裕王妃的質疑,芸娘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沈一石:
“要論心機,論對付朝廷和官場的謀略,論通天的手段,民婦的丈夫都不及沈一石十分之一。”
那麼我們又得回到之前的劇情,沈一石為什麼註定是個悲劇人物,除了一把火燒死自己,他究竟有沒有破局之策呢?
三、
這個問題的答案,嚴嵩就可以給我們提供,當初他下令查抄沈一石時就說了一句:
“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天。”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沈一石是一個商人,養肥了,養大了,隨便一個理由就把他給割了:
“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
而沈一石自焚的節骨眼兒,正好是民變在即,他根本就逃不出命運的車輪。
這也是為什麼沈一石,作為浙江首富,一個絲綢大老闆,心心念唸的卻是一身官服,哪怕這身官服不是官府授予的,哪怕這個官職本就是虛的,是不受朝廷認可的。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之前,辛辛苦苦奪得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為什麼自己不留著,卻要一把火燒掉呢?
按照他嫉惡如仇的態度,本應該把這些劣跡斑斑的官員全揪出來,殺他幾個,不是更有震懾作用嗎?
這其實就蘊含著深深的謀略了,也正是雍親王的此舉,奠定了太子胤礽的倒臺,他的上臺。
因為這玩意對他來說根本沒用,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威懾力,並不是靠記載某某人的罪行的本子,顯然太子胤礽並沒有想明白。
同樣想不明白的還有沈一石,指望他記載各種官員拿了多少錢的賬冊救命,那就是異想天開。
沈一石不是傻子,時局看得很清楚,他也明白,改稻為桑落地浙江,就是神仙打架,自己很難全身而退。
他還算聰明的,不聰明的馬寧遠、李玄、常伯熙、張知良成了第一批替死鬼。
四、
等到雙方勢力達到平衡之後,沈老闆就明白了,自己的命運懸了:
所以,在鄭泌昌和何茂才忽悠自己打著製造局的牌子去買糧,去當替死鬼的時候,他醒悟了,來了招暗度陳倉。
他以為自己掏光家產賑災,此舉能感動嘉靖帝,能挽救自己的性命,難!
當年老朱創立大明朝的時候,就曾經以亂政罪名,處理了江南首富沈萬三,你沈一石能跑得掉?
後來沈一石跟楊金水的那番對話並沒有動心眼,全部都是真心話,也打醒了楊金水。雖然楊金水還在給沈一石畫餅,只要這一關我們躲過去,我一定幫你跟老祖宗講,弄個一官半職。但沈一石已經無機會享受了,人生走到最後關頭,他還是把賬冊交了出來,以自己承擔全部責任為籌碼,換來了芸孃的新生。
如果說沈一石的失敗,是因為他的靠山是楊金水,楊金水自身難保,自然也就保不了沈一石。那麼後來的高翰文,其靠山已經是堂堂的裕王妃,也就是萬曆年間的皇太后。
可惜就可惜在第二部《大明王朝1587》沒有拍出來,如果拍出來的話,高翰文跟芸孃的戲份必然不會少。
可是裕王妃要想透過手中的權力換來利益,必然不能張口就要,她巧妙地把弟弟安插到高翰文身邊。嘴上說著是讓高翰文教他做生意,其實就是一個兼具吸血和監視功能的臥底。要知道那時候的商人地位如此之低,作為未來皇后、皇太后的弟弟,大明朝的國舅,自降身份去做生意?
你信?
高翰文的淞江棉布跟沈一石的絲綢作坊,其實質是一樣一樣的,都是權錢交換的產物。表面上看高翰文提供銀兩,皇權給他開綠燈,實際上這種交換是不對等。
太平的時候,什麼都好說,可是如果靠山倒了呢?如果大明朝突然需要很多很多錢了呢?
張居正在劇中就跟裕王妃眉來眼去的,互相欣賞,後來他能坐上首輔也少不了裕王妃使力。但萬曆皇帝不是糊塗皇帝,小時候是聽張居正的,等有自己的主見時,還不是照樣清算。
張居正都被清算了,李皇太后還有什麼權力可言,更何況高翰文呢?
等萬曆三大徵一開始,首當其衝的還是高翰文啊,他不挨刀,誰挨刀?
所以,高翰文要想不成為沈一石,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充分利用裕王妃當權的那段時刻,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千萬別上岸,沒準能成為第二個鄭成功。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