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收銀軟硬體印表機等

    第一、因為楚國是大國,當時的楚國雖然不如秦,但也是統一了中國南方,軍隊將領方面並不比秦差,所差的不過是上層貴族階級不行,但是保家衛國也不比秦差。

    大國與大國之間戰爭一旦開戰就要全力以赴,特別是秦攻楚是要打一場滅國之戰,在別國領地上打需要很多人分工也不同,正面,側面,後勤,護糧軍。

    特別是隨著戰線拉長需要更多保護糧道的部隊,以楚國的縱深,王翦說60萬大軍這還是他的能力超群原因,否則換了其他人可能要更多!

    第二、秦國第一次打敗了,所以秦始皇傾其所有軍隊給王翦。楚國軍隊也不是吃素的。亡國滅種了。難道不會拼死抵抗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第一個打楚國的將軍失敗了啊??

    第三、楚國是疆域面積最大的戰國,沒有充足的兵力是沒有辦法徹底消滅和佔領的。

    結合楚國自身的情況,這一點並不難理解。楚國的大部分疆土都是森林水域,地廣人稀,再加上舊貴族力量根深蒂固、整個國家一盤散沙,導致戰國以來屢屢吃敗仗,尤其是楚懷王時期開始,接連被秦軍痛擊,這也給了天下一種假象,楚國實力不過如此。

    但換一個角度而言,楚國的實力卻又深不可測。其疆域是七大戰國中最廣闊的,幾乎是其餘六國的總和,人口密度雖然低,絕對數量卻並不少。

    分封勢力之前各自為戰,秦國之前能對楚國屢屢得手,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楚國貴族們的麻木之上,但當他們第一次意識到滅頂之災即將到來時,應激反應下,勢必會在短時間內團結起來,從而形成任何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合力。

    君不見白起打長平之戰,秦國徵發了幾乎全國所有的男丁。所以說如果是白起的話可能需要的更多。

    說說你的觀點 探討一下秦國名將 王翦 白起

  • 2 # 林子看職場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著名軍事家,南征北戰,功勳顯赫。王翦滅楚需要60萬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第一,楚國國土面積大、實力很強大。雖然這個時候的的秦朝已經是最強國了,但是楚國曆來軍事實力很強,況且楚華人一直擅長作戰。如果還只是帶著一點人馬去攻打這樣一個大國,那隻會和李信一樣的結果。

    第二,守城艱難。自古攻城難,守城更難。所以說奪下城池之後,關鍵要如何守住城和抵抗楚軍的反擊,楚國這麼大,無論在進攻,防禦還是在糧道保護上都是需要人手的。

    第三,楚國剛打了一場勝仗,此時士氣正盛,如果秦軍在陣勢上無法壓制,那麼很容易再一次失敗。手握60萬大軍的王翦沒有急於找楚軍決戰,而是安營紮寨拒不出兵,避免與此時的楚軍正面交鋒。最後耗到楚軍糧草用完了,不得不撤退。王翦抓緊機會,立刻出兵,很快就打敗了楚國。

    當年秦王在大殿之上問怎樣可以拿下但楚國?年輕的李信覺得二十萬大軍即可。但是老將王翦則非要六十萬人才行。秦王於是派李信和蒙武二人帶著二十萬人馬討伐楚國,結果被殺得大敗而歸。秦王只能再請王翦出戰。王翦對秦王說:“大王一定要起用我的話,非有六十萬大軍不可。”秦王只好答應。出發前,王翦一反常態,向秦王要封賞。有人覺得他過分,王翦說:“你們有所不知,秦王驕而多疑,如今把全國的兵力都交給了我,必生疑心。我為子孫討田園是表示忠於秦國,不然秦王對我放心不下,不知何時,將大禍臨頭。”

    王翦率軍來到前線,採取了“堅壁而守,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結果楚軍大敗,大將項燕陣亡。

    再來看看白起,白起一戰成名的三年前,齊、魏、韓三國派兵攻破函谷關,秦國一時難以抵抗,還不得不割地求和,將河外及武遂、封陵等地歸還韓、魏。正在此時,白起橫空出世,三十多年攻城略地、殺人如麻,真正喚醒了秦軍橫掃六國的野心與席捲天下的氣勢。他每打一次大戰,天下為之震動,六國就此患上了“恐秦症”。

    白起的戰功,是汗青史冊之中瀰漫的的血腥味。

    所以說,白起和王翦是不同型別的將領,白起和霍去病有點類似,都是屬於千萬人中直接實施“斬首行動”的大將之才,如果是白起滅楚,可能不用60萬人馬。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楚國是一個巨無霸,一個楚國的領土面積相當於其他六個國家的總面積。攻佔楚國部分城市,跟徹底消滅楚國是兩個概念,要滅亡一國,需要的兵力遠超佔領數座城池。如果白起領兵滅楚,那麼他需要的兵力不會低於六十萬,殺敵三千,自損八百,每佔一城還要分兵留守,故攻滅楚國,需要傾秦國全國之兵。長平之戰時,白起統兵六十萬,秦國15歲以上男丁皆入伍參戰,實際也是傾秦國全國之兵了。

    名將用兵,雖然可以以少勝多,但並不意味著兵力懸殊極大的情況下,也一定能取勝。為了必勝,需要的兵力當然越多越好;如果冒失行事,以少擊眾,一旦失敗,損失是巨大的!韓信作為兵仙一般的存在,他往往以少勝多,以弱擊強,但他對於兵力的要求,依然是“多多益善”!戰爭是國家大事,兵力越多,取勝的可能就越大:出兵六十萬,取得戰爭勝利,雖然戰死十萬,但是可以接受;出兵二十萬,戰敗而歸,雖然只戰死七萬,但也是不可以接受的!

    楚國縱橫三千里,長江以南皆為楚地,可謂地廣人多。楚國變法不徹底,國內世族林立,對外戰爭世族們可以不出力,但是亡國之戰,世族們不得不出力。秦國派李信統兵二十萬滅楚,以前十萬大軍都難籌集的楚國,突然之間冒出六十萬大軍,在名將項燕的指揮下,大破秦軍,七萬秦軍戰死楚國。就算李信取得伐楚之戰的勝利,二十萬人要分散駐守楚國,也容易被楚國各個擊破。歷史上楚國國都多次被攻破,但楚軍主力四散藏匿,時機一成熟,楚軍彙集,又可以收復國都。

    王翦深知楚國的優勢所在,故傾秦國全國之兵六十萬伐楚,還採取步步為營,穩打穩紮的方式向楚國推近。王翦每佔一處地方,就讓秦國官吏來接管,民政處理完成後,秦軍再向前推進,這樣的方式讓楚國不得不集結重軍跟秦軍對峙!秦楚兩軍一百餘萬大軍對峙一年有餘,楚國勢弱,不能長久對峙,楚國老世族也不願意長久的消耗下去,這才給項燕施工壓力,讓他主動進攻秦軍。在項燕調動大軍的時候,王翦抓住戰機,以雷霆之勢出擊,一戰擊潰楚軍主力,秦軍的傷亡卻極小。

  • 4 # 楚人讀史

    楚國江山廣闊,人口眾多,軍隊善戰。如果是白起滅楚國的話在當時六國還沒有徹底削弱的情況下,這個條件還不成熟,如果他一旦戰線過長,楚國水軍大規模反擊,那麼,秦軍難逃失敗的下場。再說,東方六國,不會坐視不管必會反擊。到時候秦國還是不得不吐出來,白起攻打楚國是為了消滅楚國的實力,而不是和楚國拼個兩敗俱傷。如果真的是白起滅楚的話,估計也需要40萬大軍。 楚國的江山廣闊,你打敗了楚國的主力軍隊。也要留下足夠的兵力鎮守四方。不然的話是很難消化的了地盤。

  • 5 # 歷史哨聲

    這和作戰風格有關,和兵力無關:

    王翦是穩重謹慎,因此才要求60萬兵馬、又怕秦始皇疑心為由要求賞賜田地;白起風格是大膽激進,因此才有在雙方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進行包圍殲滅的長平之戰。

    也就是說,如果讓白起率兵滅楚,和李信滅楚是差不多的——白起才不會率領60萬大軍,和楚軍對峙幾個月才進攻。在白起的作戰歷史上,白起就沒有和對方對峙、消耗對方士氣才出擊的作戰記錄。

    白起雖然沒有滅國記錄,但白起的長平之戰和王翦的60萬破楚都是兩國主力對決的戰爭記錄。甚至說,白起面對的趙軍,比王翦面對的楚軍更強——因為長平之戰秦國只是慘勝,而王翦破楚時的楚軍,就沒有能對秦軍造成太大的傷害。

    都是面對強敵,白起是膽大包天,用和對手差不多的兵力,設下包圍圈,隔絕趙軍而全殲;王翦採取的是長平之戰廉頗的戰術——以抗拒消耗對方的糧餉和士氣,等到對方因為糧餉不足、士氣低落才出擊:

    “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

    王翦的戰術沒有什麼特別——依賴秦國強大的國力,和楚國消耗國力,等楚國支撐不下的時候,追擊撤軍的敵軍。

    趙括和李信,都意圖以軍事能力去取勝,而非用國力消耗。趙括的失敗,在於不知道秦軍換將的資訊不透明;李信的失敗,在於秦國內部昌平君在後方的叛亂。

    在滅楚上,不能因為王翦滅楚的結果說明王翦戰略是對的,也不能因為李信滅楚失敗就說明李信戰略是錯的。王翦和李信只是戰略上的不同,李信的失敗不在戰略,而在於秦國突發性叛亂——昌平君在陳這個李信軍後援基地反叛,迫使李信不得不撤軍回援而被楚軍追擊。

    李信滅楚,講究的是閃電戰——快速進軍,迅速攻克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國君臣,楚國失去指揮中樞,也就被滅了,“擒賊先擒王”;

    王翦滅楚,講究的是消耗戰——給對方足夠的時間組織軍隊和軍餉,慢慢消耗對方的軍餉和士氣,等待對方虛弱時才出擊。

    李信的閃電戰,打的是速度和時間差,不給對方組織軍隊和糧餉的機會,講究的是突襲;王翦的消耗戰,打的是國力和後勤,不給對方找到自己的弱點和進攻機會,講究的是耐性和考驗。

    西漢時期七國之亂時的劉濞率領吳楚軍進攻西漢時,採取的就是王翦的消耗戰,而沒有采納部下桓將軍直接攻取洛陽斷絕西漢長安和山東聯絡的策略。

    唐朝安祿山時直接攻取洛陽和長安,就是李信閃電戰最佳使用——迫使唐玄宗不得不跑到四川、唐肅宗只能在靈武即位。若為安祿山內部爭權奪利的內鬥,唐朝想要擊敗安祿山政權,並不容易。

    隋唐攻打高句麗的戰爭,也是使用王翦的消耗戰——是高句麗使用消耗戰對付隋唐軍隊。隋唐軍隊都是在遼東和高句麗軍隊進行消耗戰,讓隋煬帝和唐太宗不得不飲恨遼東。

    而李靖消滅東突厥之戰,則是用李信的閃電戰,突襲對方,一舉俘虜對方。

    因此,不能因為王翦滅楚,就說王翦戰略高明、李信無能。至少秦始皇也沒有懲罰李信,還是讓李信和王賁參加滅燕的遼東之戰和滅齊:

    “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若採用魏延之計,斜出子午谷直奔長安,是否可以拿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