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史員外郎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叩馬進諫,這是一個歷史事件: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後,進皇帝。然後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開封,走到半路,弟弟趙光義攔在哥哥馬前大呼:“請以剽劫為戒!"這使趙匡胤恍然大悟,聽從了弟弟諫言,謂眾將:“汝等貪富貴,立我為天子,我有號令,汝等能稟乎?”眾將齊呼:敢不從命!

    於是和眾將約法三章:第一,不能欺負周少主。第二,不許濫殺一人。第三,大軍進城,一切行動聽指揮,不得慅擾百姓。 這就是整個叩馬進諫的過程。

    可以看出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聽從了弟弟趙光義的諫言後才做出的約法三章的決定,很顯眼這就成了趙光義的光輝業績,也是他的“功勳”。那這是是真的嗎,我可以肯定的說,假的。

    趙光義當上皇帝后,在三次修改《太祖實錄》的過程中,他增加了一個“叩馬進諫”的情節,在“陳橋兵變”這件事情中,當完成了“叩馬進諫”這件功德無量的大事後,趙光義就從一個打醬油的小角色,一躍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並在歷史書上留下了一個高大上的光輝形象。

    在趙光義多次暗示和指使下,在史官們昧著良心的誇張編纂下:一個栩栩如生的高大上的趙光義,就這樣出現了;一個在“陳橋兵變”中雄才偉略的趙光義,就這樣出現了。

    其實當時就有人看出來了,在陳橋兵變時,趙光義根本就不在現場,所謂的“叩馬而諫”等純粹是子虛烏有,憑空杜撰。

    等歷史的車輪到了元朝後,當時的史學家袁桷,他就直言不諱地說道

    :“宋太祖的實錄,一共有新舊兩本,其中這本《新錄》,無非就是史學家們添油加醋、無中生有,拍太宗的馬屁而書寫的東西。因此這本書上的歷史,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因此,袁桷在編修《宋史》的時候,他沒有這種忌諱,就刪除了趙光義“叩馬進諫”這個情節,也徹底把趙光義高大上的形象打回了原形。

  • 2 # 朗照千江月

    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記載,今天已經不存在的《太祖實錄》有新舊兩個版本,根據其他史料的記載,《太祖實錄》的舊本中是沒有叩馬而諫這種說法的,但是在新本中,就有這個故事的記載。

    我們先來說說叩馬而諫,這個典故出自中國商朝末年,我們知道伯夷和叔齊都是孤竹國國王的孩子,在孤竹君死後,兩人都非常謙讓,說自己不願意做皇帝,後來兩人都前往了周文王哪裡。周文王死後,武王要出兵討伐商朝,這時候的伯夷和叔齊直接拉著武王的馬匹對他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這也就是叩馬而諫的來源,意思就是竭盡全力的勸阻。

    到了宋朝,又出現了一對兄弟,這對兄弟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趙光義上臺是非常受爭議的,斧聲燭影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發生在趙光義身上的叩馬而諫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的記載,陳橋兵變的時候,很多城市的秩序是非常好的,士兵不會騷擾百姓百姓也很尊敬士兵,這本書中說,城市秩序穩定都是趙光義的功勞。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開始往開封走,就在進城之前,趙光義叩馬而諫的事情出現了,他對趙匡胤說,現在士兵擁立你當皇帝,如果進城的話,很容易燒殺搶掠,掠奪百姓的資產。在趙光義的建議下,趙匡胤和自己計程車兵說好,進城後絕不欺負百姓。《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還說,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趙匡胤認為自己死後要讓弟弟當皇帝。

    這時候,我們就要回到問題本身來思考這個問題了,在《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中有這個故事的記載,故事說的也就是趙光義對大宋的功勞,因為功勞大所以趙匡胤才讓他當皇帝。但是其他史書為什麼沒有過多記載這個故事呢?很顯然,這是有人操控了的,此人很有可能就是趙光義,他當上皇帝后,大肆渲染自己在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問題上的巨大貢獻,之後又弄出一個什麼叩馬而諫。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為了讓後人說,自己對大宋也是有貢獻的,自己當皇帝也是有資本的,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樣的欲蓋彌彰,讓人更加懷疑他趙光義了。

  • 3 # 君玖渦

    不知道!歷史嘛,誰也不知道當時的真實情況!存疑!如果他有意掩蓋,那麼不是有人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嗎?那麼,真實情況,其實很多都經不起推敲!再說了,你要是存著懷疑的態度去懷疑,那麼很多事情也可能就會變了模樣!既然有這個詞,就是真實的唄,起碼發生過原型!叩馬進諫感覺很厲害(ง •̀_•́)ง

  • 4 # 小劉解讀

    “叩馬進諫”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柴氏政權。在率軍回師開封準備接手皇帝寶座前,趙光義抓住太祖的馬繩,進諫太祖道:請哥哥仁慈對待城中臣民,千萬不要濫殺無辜啊……。這就是《新錄》、《續資治通鑑長篇》所描述的場景,藉以證明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所發揮的作用,來進一步證明太祖之後他做皇帝的合理性。

    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叩馬進諫”這麼重要的一件事在《宋史》中沒有記載?

    “燭影斧聲”,歷史疑案。關於趙光義的繼位合法性一直到今天都議論紛紛。趙光義繼位後,曾經幾次大規模的修訂史書。把宋太祖時的《太祖實錄(舊錄)》改編為《新錄》,其中的改動非常大。比如《舊錄》陳橋兵變沒有趙光義的參與,身在開封的他充其量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而《新錄》則完全顛覆了這一形象,趙光義不但參加了陳橋兵變而且在黃袍加身和叩馬進諫等事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趙光義煞費苦心的掩蓋歷史真相,就是為了給自己塑造一個光輝的形象,證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那麼他這個歷史謊言是怎麼被揭開的呢?

    首先,《舊錄》和《新錄》自相矛盾,差距太大。《舊錄》是太祖生平的紀實,權威可靠。《新錄》疑點重重,不倫不類。其中叩馬進諫這件事上,《舊錄》描寫“約法三章”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行為,命令士卒兵不血刃,和平交接。《新錄》中則記載趙光義叩馬進諫。很有意思的是李燾的《續資治通鑑》裡也有叩馬進諫這個說法。

    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

    只是,在這句話上李燾加了一個註釋:我參照的是《新錄》記載,《舊錄》裡沒有記載。李燾這個人很調皮啊!

    還有一個在宋朝史學界很有名望的人:王禹偁,這個人非常耿直。參與編撰《新錄》,因為直言不諱多次遭到罷官,貶處。王禹偁所處的時代正好是太祖太宗時期,屬於親眼見證者。再者由於他的耿直,不惜丟官也要直言不諱,所以他的話得到史學家的一致肯定。王禹偁著有《建隆遺事》一書,明確寫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光義人在開封家裡。換句話說就是趙光義壓根兒就沒有參加陳橋兵變。但是,編撰《新錄》時,各史官為了迎合宋太宗,不得不把太宗舉足輕重的地位表現出來。所以整個太宗一朝歷時二十年的時間都在做同一件事----修史。史官們絞盡腦汁逢迎趙光義,一直到真宗朝才“完美收官”。

    相比於宋朝史官的逢迎,“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元朝時期編寫《宋史》時,明確指出《太祖實錄》有《新錄》和《舊錄》。所以鑑於“叩馬進諫”的真實性,並沒有被寫入《宋史》。

    歷史是可以被改寫的,但是隨著時光荏苒,各種文獻的佐證,真實的歷史終究會大白於天下……

  • 5 # 漩渦鳴人yy

    什麼是叩馬進諫呢?

    原來趙匡胤發動黃袍加身以後,率領軍隊要去征討周世宗柴榮之子,在即將進入都城的時候,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章的出來,攔在了自己兄長的面前,告訴自己兄長說如果進城森林塗炭,請兄長三思,所以趙匡胤下令進城以後要善待周世宗之子,並且要善待全城的老百姓。

    其實這件事情是存在爭議的,為什麼?因為太祖實錄這一本專門記載那個時期的史書,有兩個版本,其中這個版本是出現在了後一個版本的書籍裡面,之前的記載裡面根本就沒有這個故事,所以大家都覺得可能是趙光義選擇欺騙大家,所以瞎編了這個故事。

    我都知道,趙光義的上臺顯得十分的令人起疑,斧光炷影這個故事已經告訴大家,趙匡胤之死不簡單,所以有人就認為,趙光義應該是為了能夠掩飾自己上臺的尷尬性,所以才編了這個故事,增加了自己仁君的形象,讓大家更加支援自己。

    那麼就存在一個問題了,這個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實的?個人感覺,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

    在古代的時候,那個時候親兄弟當然是一股很好的助力,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時刻,就很有可能會害死你,比方說在三國時期,當時劉備想要進四川,因此發了封密函給張松,結果發錯了,發到張松的弟弟手裡面,結果張松的弟弟直接向劉章舉報了張松,張松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死了。

    在執行某些關鍵的時刻,這個時候親兄弟也得明算賬,某些東西如果兄弟出來阻止你,那你也不能夠心慈手軟,更何況趙匡掩蓋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大逆不道,一旦軍隊裡面出現了某些不同的聲音,或者有人懷念周師宗柴榮,那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會因為內部的阻力,最後不了了之,自己也將死無葬身之地!

    況且黃袍加身這個戲碼,在這之前就已經有先例,比如說周世忠柴榮的義父郭威,就上演了一套黃旗加身,由於準備不充分,只能夠拿一個黃色的旗子披在自己的身上,趙匡胤明顯是準備完善的,他至少還有件黃色的衣服可以穿。

    我已在這兒之後,他決定乾的那些事情肯定是有事先的計劃的,不至於說把我跑到都城那裡了,他還臨時起意,說不沙州市中柴榮之子不騷擾老百姓,這種事情有時臨時決定的嘛,肯定是在事情開始之前就已經規劃好的!

    個人感覺趙光義一開始就參與到了趙匡胤的謀反行動裡面,並且這些東西應該就是和他哥哥合計好的,然後才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至於說趙光義為什麼要在史書裡面加這麼一段,就是為了突出自己的仁義形象,那這件事情都是和自己哥哥商量的,自己加上去又有什麼不妥呢?是不是還能增加自己的形象,壓過自己哥哥一頭又為什麼不去幹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榆錢癬是個什麼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