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月亮的憨憨

    電影《挪威的森林》相比較原著口碑遭到滑坡,被評價為“拍的最美的失敗片”。影片畫面感很足,但卻似乎與東京之象有略微差意,這也取決於導演對東京的瞭解程度,正是由於原著太過於優秀,語言魅力過於強大,導致電影難以達到文字給予讀者的境界與想象力,其中也極易忽略掉一些重要情節,使得影片的銜接不到位,想要表達出的主旨也很片面。儘管電影《挪威的森林》中上演了一場純粹的青春愛情片,但出於此原著改編的難度以及原著的受眾程度,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畢竟電影與原著各自都有可取之處。

    原著《挪威的森林》出自著名作家村上春樹之手,他筆下主人公們的得失、迷惘、痴愛在觀眾腦海中極易一一展現,他所勾勒的人物極具特點,不枯燥不生份,使得讀者可以很快融入到情境之中,該原著也成為暢銷海外的一本著作,想要改編需要具有足夠大的勇氣和實力功底。電影版的《挪威的森林》出世之後,成為眾人關注物件,然而卻也迎來了唾沫星子滿天飛,受到萬千讀者的挑剔。導演陳英雄本對此片抱有極大信心,對於製作上他也非常講究,尤其是在影片背景色調上的處理,可以看的出來非常用心,從春風秋樹到冬雪夏草,一幅幅美好靜謐的畫面迎面撲來,完美營造了主人公們戀愛的氛圍。由於導演陳英雄對於當時日本並不夠深入瞭解,他善於利用潮溼的格調來描述故事背景,但卻並不適合日本本土片的特色,同時與原著中給人遐想的背景背道相馳,尤其是挪威森林中的雨戲,完全找不到日本劇該有的氣息。陳英雄對於拍攝是極其嚴格的,上到大場景佈置,下到一個杯子,人物服飾造型,都有那個年代的懷舊感,只是由於他對拍攝過於嚴苛,本想拍出小清新清澈的感覺,沒曾想影片結果出來之後,其中綠色背景過於濃厚,過度修飾反而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原著《挪威的森林》中作者想要表露的資訊量是極大的,但經過改編之後,對於許多重要情節之處卻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隨之刪除了一些重要情節,致使許多觀眾觀看過程中一頭霧水,甚至不知道講了什麼,不理解故事的主旨大意,這是影片較為失敗的關鍵之處。尤其是陳英雄導演將此原著改編為一部純愛影片,原著中許多的生死情節和遺憾愧疚,電影中都一一略過,少了許多有趣的靈魂,整個影片看起來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沒有做到深層次的挖掘和理解,這是改變失敗的關鍵點。還好電影《挪威的森林》結局處男主的獨白是非常遵循原著的,發出的感慨也多了一絲韻味,作為本片結尾,也不失意境,而且也讓觀眾看到了期待的一幕,少了些許遺憾。總而言之,電影《挪威的森林》改編制作水平一般,但畢竟算的上是情懷之作,還是值得前去觀摩一番的。

  • 2 # 電影豆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寫的暢銷書,這本暢銷書,也是眾多中國書迷的心頭愛。按常人理解,買下這暢銷書改編成的電影,一定是風靡之作,口碑一定不低。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挪威的森林》被改編成電影后,卻令人大跌眼鏡,大失所望。

    《挪威的森林》電影版除了部分保留書中的小清新感外,剩下的劇情和人物幾乎完全不同。在中國的豆瓣分只有6.0.雖然這分並不低,比起國內許多口碑撲街的愛情片來說,這分已經很高了,但是對於被寄予厚望的《挪威的森林》來說,這分很低。

    改編的電影比原著遜色了不少,留有遺憾,可惜了 村上春樹這個故事。

    所以如果不抱著很大希望的話,可以去看,帶著原著黨的心態去看的話,建議不要。個人覺的一般,不是超好看。

  • 3 # 有位好友

    這本小說沒有什麼故事性,沒有對立衝突的戲劇矛盾,沒有充當第三者的反派,沒有誤會和巧合,有的是“我”的心理活動,對人生、生活、性、愛的理解,所以根本就不適合拍電影,只能透過閱讀來體會或者說緬懷失去的青春歲月。像小說中的“我”喜歡讀《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我也喜歡讀《挪威的森林》,翻開任意一頁,讀上幾段,從來不曾失望。

  • 4 # FilmCutter

    開頭用了幾個鏡頭鋪墊木月和直子的戀情之後,就直接進入了木月的自殺過程。精確複製的原著裡木月的自殺過程,把觀眾帶入了一種無形的沉重、彷徨和壓抑的氛圍裡,在轟鳴的汽車引擎聲裡,彷彿和影片中的渡邊們一起進入了一個恐懼和迷惑的世界。雖然對比原著流暢的故事敘說,影片給人的感覺是故事缺乏整體感,由於審查方面的原因被刪去部分戲份之後,故事中人物的各種行為動機更讓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難以理解。但是,陳英雄畢竟是陳英雄,村上春樹在那麼多的導演中選中了他來改編自己的作品是有一定道理的。陳英雄抓住了原著的幾個精髓去詮釋村上的故事。當渡邊在走廊上跑過時,迷離的淡黃光線隨著飄動的窗簾滿溢流動起來,整個畫面幾乎成了一幅畫,美麗得令人窒息。陳英雄一貫對於色彩的迷戀與重視在本片中得到充分體現,其中大片綠色色塊的運用凸顯了他自從《青木瓜之味》以來一貫的影像特徵,也是導演本身風格很好的延續。片中多處在森林與曠野中的鏡頭都有著極強的美感,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來當桌面使用。如影片中渡邊與直子在療養院附近田野裡橫臥的鏡頭可稱驚豔。加上陳英雄本身對於自己作品近乎苛求的拍片方式,影片在時代的氛圍營造和空間的設定上都頗為出色,很好地將原著中設定的六十年代末期的時代特點展現出來。這是影片整體精緻風格的突出體現,也是引導觀眾深入懷舊的重要砝碼。渡邊和直子在木月自殺以後分別離開了原來的城市到了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兩人重逢以後開始若即若離的戀愛,直到直子生日這天,兩人終於發生了關係。或許由於刪減的緣故,這段在幽藍的雨夜緩慢展開的以雨聲和直子哭泣的呻吟作為背景“音樂”的激情戲,被演繹得恰如其分地青澀、純情。直子從那次以後就住進了療養院。渡邊到療養院去探望直子的幾個場景拍攝幾乎可以和張藝謀媲美,把風景的抒情張力拉伸到了極致:療養院的山谷裡大片大片炫目的綠,輕霧籠罩的森林,冬天來臨漫山遍野的積雪,飄飄灑灑的雪花,都構成了一幅幅唯美的畫面,讓觀眾在感受純真的愛情同時進入一個美麗的遠離世俗的世界。影片的結尾幾乎沒有改動地忠實於原著,只是給渡邊加了一句臺詞:“四季更替,我與死者之間的距離亦隨之急劇拉開,木月還是十七歲,直子也依舊二十一,直到永遠。”要是用上村上原著的那句話“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就更妙了。一些人的生命幕布緩緩拉上,一些戲的尾聲幕布也緩緩拉上。《挪威的森林》是一個勉強算得上成功的改編,雖然帶著許多遺憾。(鳳凰娛樂評價 ) 演員一出場,菊地凜子扮演的直子雖然是清湯掛麵的學生頭,但是成熟的眼神、明顯的大眼袋和剛硬的面部線條,根本就不是村上筆下那個自然而嫻雅的直子。在原著中即使一直處在精神病態中的直子表現始終是恬靜靦腆的,陳英雄改編出來的直子在唯美的畫面裡成了一個在曠野中狂奔和尖叫的瘋婆子,導致直子還沒有瘋狂到自殺的地步,先把銀幕前的觀眾弄得差點精神崩潰了。原著中的另一位主角綠子,也被改得面目全非。演員形象不但與村上筆下的綠子相去甚遠,個性也全然不同。綠子本來是個大大咧咧的不愛計較的女孩,在影片中卻因為渡邊的一句話就負氣對他不理不睬。或許是陳英雄成功地拍攝了直子和渡邊的雨中激情戲,結果又把渡邊去綠子家吃飯,兩個人吃著飯唱著歌看著火災突然接吻的情節也改編成了在雨中閒聊。直子自殺身亡以後,渡邊流浪到了海邊,影片中用了大段大段的波濤洶湧的鏡頭和濤聲以及渡邊的咆哮、哭泣去表現渡邊的心情,略去了原著中渡邊在海邊遇到漁夫,漁夫請他吃飯喝酒時他重複說的幾天來吃的食物是“麵包,幹乳酪,西紅柿,巧克力”的情節,缺乏了村上在原著中用機械的重複、麻木所表達的更深層的痛苦。影片中導演在玲子身上用的筆墨也嫌太少。渡邊作為一個有點自閉、憂鬱和茫然的青春期少年,一直在尋找愛情的答案,經歷了好友的自殺,不知所措地四處徒步旅行,到最後玲子和他談心並鼓勵他,期間自然而然地和玲子發生關係,最後鼓起勇氣重新開始摸索人生,整個故事的最後玲子和渡邊那一段關鍵的性愛戲不知道是導演沒有拍還是被刪除了,這一段情節能表現渡邊等少年透過性來探究存在的意義等意念,沒拍出來,也感覺非常遺憾。可能還是文化差異和對於作品理解的不同,影片最終還是未能將原作中的精髓真切而直觀地表達出來。村上春樹的原作中以渡邊、直子與綠子三人的感情糾葛為主線,在一個感傷的故事中透露出來的是一種年輕的迷惑與無奈。影片雖然忠實地按照原作的敘事方式來進行,開頭的部分也比較出色,可是整部影片在綠子這一角色出現之後變得有些混亂起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整部影片中對於渡邊糾結於直子與綠子之間的感情表達略顯膚淺,使得原作中這一部分最為動人和傷感的感情變得令人費解和膚淺,大大削弱了原作的力量。此外,在影像作品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影片對於原作中一個常見的愛情故事背後所表達的都市人焦灼、空虛的內心世界,迷亂、脆弱的生存狀態等都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原作中對於“死亡”的大量描寫有著更多的深意在內,木月、直子、初美等人物的死亡也在詮釋者一個帶著宿命的悲哀和鉛灰色的沉重的主題,與整部作品的陰鬱與感傷主調不謀而合。雖然這些情節都在電影中得以展現,卻也因為缺少足夠的鋪墊和渲染而僅僅停留在一種表面的悲情上,與整部作品的關聯被有意無意割裂開了。歸根結底,其實還是一個文學與電影的差異在作怪。作為一部帶有傷感色彩的愛情小說,村上春樹在這部作品中又夾雜了關於性、死亡、人生、社會等等話題,更包含了對於年輕人困惑與生存狀態的探討,而這些東西在一部120分鐘左右的電影裡得以完整呈現,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看到陳英雄已經在盡力忠實原著的基礎上保持了自己一貫的風格,努力去展現一部他所能展現和理解的《挪威的森林》。就本片的影像而言,也可以稱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一部唯美之作了。在很多時候,導演只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原著作品,卻也恰恰因為如此而難以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在文學與影像之間,似乎永遠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刀魚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