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衣公子
-
2 # 龍城豬立葉
彰德秋操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九月,安陽上演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軍事演習。後人稱為彰德秋操,或彰德會操。
當時,袁世凱經過小站練兵,新式陸軍達到了六鎮七萬人,號稱北洋新軍。他自認這支新軍的戰鬥力是空前的,很想拉出去溜溜。 於是,慈禧任命袁世凱、鐵良為閱兵大臣,在河南彰德舉行大會操,也就是軍事演習。
英國的《泰晤士報》、《字林西報》,俄國的《警衛報》,德國的《營報》,美國的《月報》,日本的《時事新聞報》和《每日新聞報》;國內重要的《申報》、《時報》、《大公報》和《華字彙報》等都派了記者前來採訪報道,其他小報記者也是爭相趕到。據資料統計,單單觀看、採訪彰德會操的中外有頭有臉的人物達487人。
小小的彰德府一下子熱鬧起來了,客棧爆滿,連那些蚊叮蟲咬的小客店也住滿了人,當地一些士紳家裡也拉上關係,趁機接待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攀龍附鳳。
這麼多人湧入彰德府,有一件事尤為重要,那就是安保工作。一旦發生個暗殺行為,就又是個轟動新聞。袁世凱不愧為老手,咱們想不到的他都能想到。專程從自己的地盤天津派來400名得力巡捕,外加部分軍人,晝夜巡邏,社會治安一派良好。
再一件事就是軍人吃飯問題,閱兵處的人充分調動了大腦細胞,製作了一種“方便米”。他們將上等米掏淨浸泡50分鐘,再上籠蒸熟,然後將米陰乾,製成幹米,吃的時候用開水泡一下就可食用。看來現在的“泡麵”要認一百多年前的“方便米”為祖宗了
這次演習分南北兩軍對抗,北軍以袁世凱的北洋軍一鎮一混成協16172人組成,段祺瑞為總統官。南軍以湖北新軍一鎮和河南新軍一混成協17786人組成,張彪為總統官。
1906年10月19日各軍進入指定地點,形成南攻北守的態勢。三天後,也即22日早上8點,會操拉開序幕。
演習完畢,兩軍集合,袁世凱和鐵良在彰德城外的小張村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式。南北新軍穿著軍禮報,雄糾糾氣昂昂地齊集閱兵場。隊伍整齊地從主席臺走過,時不時地來上幾個動作,喊上幾聲口號,這陣勢幾百年都沒出現過,把人的眼球很耍了一番。
最後裁判對會操進行了評價:兩軍陣法,當推北軍為勝。北洋新軍有條不紊,精神狀態上佳。河南新軍稍次一些,湖北新軍成績欠佳。這也很讓北洋軍的袁世凱得意了一番,掃興的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湖北新軍。
外國軍事觀察團給出的評價。
俄國和德國的武官說:“中國陸軍已經可以與日本匹敵了,兩國再交戰就能打成平手了。”
日本參謀部松川少將說:“中國軍隊的進步是大大的,具體能不能戰勝日本皇軍,以後交手你們就知道了”。
最後觀察團團長總結說:“中國的軍事力量照現在的發展情況看,他日必有起色;如果中國全國都以此次大演習作為榜樣,進行擴軍備戰、練兵強國,效果將好的不得了的。”
這裡再補充一點,彰德府的百姓也為這次會操鼓了掌。原因是當兵的買東西知道給錢了,社會秩序良好,沒有發生打砸搶案件。尤為重要的是袁世凱在彰德百姓中落得了好名聲,為他以後在彰德隱居打下了基礎。
-
3 # 方城闕
說起清末的秋操之事,就不得不說小站練兵。
光緒二十年(1894年)夏,清朝與日本之間爆發甲午戰爭。李鴻章採納德國顧問漢納根建議,奏請朝廷速練十萬精兵,以備戰時急用。此時大清國的國防力量早已羸弱不堪,八旗兵、綠營早在與太平軍、捻軍的交戰時就潰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由於裁撤過多,現存的少量湘軍也疲態漸顯,唯有李鴻章所編練的淮軍尚可一戰。
至此國家危亡時刻,若再不練成一支精兵,國將不保。於是一接到李鴻章的奏請,朝廷立即頒令李鴻章和兩江總督張之洞分別於北南兩地著手實施。
接到詔令後,李鴻章派自己的親信,時在天津督辦糧秣的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招募了1000餘人的壯丁,編為十營的“定武軍”,在天津近郊的小站,利用淮軍廢棄的舊兵營開始操練新丁。
不久,張子洞在南京編成2800餘人,共十三營的“江南自強軍”。
等兩支新軍組建完畢,即將出徵之時,甲午戰爭以清朝的慘敗而結束。
割地又賠款的朝廷,為救亡圖存,專門設立了督辦軍機處,由恭親王奕訢領銜,慶親王奕劻為會辦,軍機大臣李鴻藻、翁同龢和步軍統領榮祿、戶部右侍郎長麟參加,組成一個超豪華的領導班子,擁有“所有各路統兵大員,均歸節制”的至高權力,來主持全國的武備振興之事。
此時剛從北韓撤回沒多久的袁世凱,給軍機大臣李鴻藻寫了一封建言信,在信中一針見血的指出:
此次兵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患者,在於軍制冗雜。
袁世凱以自己在北韓駐軍十二年的親身體驗,指出了朝廷在用兵體制方面的弊端,同時話鋒一轉,在信中還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正對如何振興武備一籌莫展的督辦軍機處中的大員們,見信後如獲至寶,當既將袁世凱調入到軍機處。
袁世凱由此開始進入了人生的快車道,在眾多大臣的舉薦下,光緒帝破例召見了這位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少壯派軍人,並對袁世凱的才能十分讚賞。
隨後,經過深思熟慮的袁世凱,將一整套全新的建軍思路和可行性報告呈遞軍機處大員們。其建軍思路可概括為:聘請外國軍事顧問,按外國軍隊編制、裝備與規章制度,新建一支陸軍。
軍機處的大員們,稽核後上奏光緒,救亡心切的光緒當既降旨批准實施。
於是袁世凱奉旨離京,前往小站接任定武軍統領。他在原有的4700餘人基礎上,又新募得2500餘人,重金聘來許多德國軍事顧問,按照全套德式建制與裝備重建了這支新軍,人稱“北洋軍”。
在此期間,各省參照袁世凱的新式練兵方法,先後組織新軍編練工作。
1905年,為檢閱新式練兵效果,袁世凱奏請朝廷,在直隸河間府進行秋季新軍操練,史稱“河間秋操”。此次秋操,是朝廷首次進行新軍操練,人員構成為袁世凱手下的北洋兩鎮,參練人員達到了4.3萬餘名,創清末新軍三次秋操之最。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河間秋操屬於北洋新軍的一次內部交流演習,“演”的成份過多,“習”的成份不足。
轉年,督辦軍機處總結了河間秋操的得與失,進一步完善了秋操的演習程式,決定在彰德(今河南安陽)進行一次有著全國性質的新軍秋季演習,史稱“彰德秋操”。
為組織好本次秋操,專門抽調北洋軍第五鎮及第一混成協組成北軍,段祺瑞為總統官,而南軍則為湖北第六鎮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協組成,張彪為總統官(實際為黎元洪),兩軍共3.3萬餘人,馬匹5000,進行南北軍對抗演習。
袁世凱、鐵良任閱操大臣。署軍令司王士珍為總參議,副使哈漢章為中央審判長。軍學司正使馮國璋為南軍審判長,副使良弼為北軍審判長。各省觀操大員一律被為審判員。
10月22日,演習正式開始,南北二軍經過三天三場的對抗演習,北軍以一勝二平的戰績稍占上風。
彰德秋操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它彙集了清朝新軍的精銳力量,運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鐵路運兵和電話、電報通訊方式,這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
清朝新軍的實際創始人,未來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而後自稱中華帝國洪憲皇帝的袁世凱,25日,在專門答謝各國武官、各省觀操大員及參演將佐的招待會上,對此次秋操不無自豪的說道:
“仿列邦之成規,創中國所未有”
“風聲所樹,聳動環球”
此次秋操讓朝廷是又驚又喜,喜的是透過十年的新式練兵,新軍已基本成形,取得了很好的編練效果;驚的是新軍基本部隊都被漢族將領所掌控,滿族將領無法染指,袁世凱在新軍中的影響力無人能夠憾動,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二年後,原本朝廷計劃的太湖第三次秋操,因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先後去世,不得不取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中的一聲槍響,震驚了中原大地,由此敲響了滿清覆亡的喪鐘。清朝苦心孤詣編練而成的新軍,反倒成為了反清的主力軍。
袁世凱當年在小站練兵時,親自編寫的《勸兵歌》,如今看來也成為了滿清政府的一大笑柄,我們不妨節選一段做為本次問答的結束語。
諭爾兵,仔細聽:
為子當盡孝,為臣當盡忠。
朝廷出利借國債,不惜重餉來養兵。
一兵吃穿百十兩,六品官俸一般同。
如再不為國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自古將相多行伍,休把當兵自看輕。
…………
回覆列表
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後,耗盡數十年心血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國防壓力驟然吃緊。
袁世凱以定武軍為基礎開始編練新軍。
辛丑條約後清廷開啟所謂“新政”。各省開始大力編練新軍。
秋操全稱“秋季軍事操練”。是檢驗新軍戰鬥力和編練結果的軍事演習。
這種軍事演習清末一共舉行了三次。分別是1905年的河間秋操、1906年的彰德秋操和1908年的太湖秋操。
彰德秋操是南北新軍混合軍演。參演部隊分別是北洋新軍第五鎮和第一混成協(指揮官段祺瑞),南方新軍第八鎮和二十九混成協(指揮官張彪)。
新軍是滿清王朝最後的餘暉。它撐起了滿清最後的臉皮,也成為埋葬它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