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為一杯好酒
-
2 # 小閆美食日記
一. 酒花為什麼會產生
一定濃度的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表面張力。倒酒時將酒線高高拉起後,酒線落入酒杯撞擊液麵產生的泡沫。這便是人們常說的酒花。
看酒花不建議用大的容器,口徑3到4釐米最好,不要超過4釐米。把酒瓶往上拉起來,慢慢地倒,酒絲很細,落在杯子中間,杯子裡面自然就會有花了。拿著酒瓶對著酒杯的側壁慢慢倒是永遠也倒不出花來的,那不是酒的問題,而是拉酒花的方法不對。
二. 怎樣從酒花看出酒的好壞
與酒花有關的因素
1)酒齡
酒的度數相同,如果酒的酒齡越短,打起酒花後,面花越大,坐花時間短,散花很快,酒花不均勻。而酒齡越長的酒,酒花細小均勻,有堆花,坐花時間長。
2)溫度
酒花在夏季會更大,冬季會變小;坐花在夏季時間短,在冬季時間長。還有掛杯在冬季較厚,夏季較薄。
溫度高,面花大,酒花不均勻,坐花時間短。溫度低,面花細小均勻,有堆花,坐花時間長,裡花持久。
3)釀造工藝
酒精酒的酒花,面花很大,不均勻,坐花時間短,散花快。
糧食酒的酒花,坐花時間長,酒花均勻細小。
4)微量成分
酒中含有己酸,戊酸,庚酸,亞油酸乙酯等物質,這些物質對酒花大小,厚薄,坐花時間長短等都是有影響的。
醬香型白酒,濃香型白酒,兼香型白酒等等,這些香型的白酒所含微量物質較多,酒花會更多,更好看。
5)度數
酒精度在52到53度酒和水的結合最好,成為網狀,故口感各方面優於其他度數。故而這個度數的酒花也是最豐富持久的。
酒花的大小與溶液表面張力有關,一定的酒花反映著一定的酒精度。
三. 酒花的用途
存放多年的老酒,不管是何種香型,酒液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不管是掛杯程度還是酒花持續時間,都與新酒不同。即使因為度數較高的關係,酒花很大,但醇厚的酒體還是會讓酒花保持更長的時間。
這不是因為白酒的度數降低了,而是因為白酒的緩慢酯化提高了它的粘稠度,讓酒花更穩定了。
一聽
好酒是有生命的,酒花好比人的脈搏,體徵極佳為53度。
好酒的雨點有共同的特徵——黏、密、細、碎、小、長,聽著像密密麻麻的小雨。越是好酒,泡沫聲越綿細。
不好的酒你搖一搖,開啟蓋子放在耳朵邊,聽到的是雷陣雨,聲音大而稀疏。
它用的糧食也一定不是純高梁,肯定沒有摻入1.2倍的大麴糖化發酵,更重要的是它肯定沒有窖藏太長時間,所以酒體不稠潤。
總結一下:
如果搖晃酒瓶貼耳能聽到“啪啪啪”的爆破聲,並且持續時間長達15秒乃至60秒,表明白酒的儲存狀況良好。
如果只能聽到“呲呲呲”的微弱聲音,則表示這瓶酒已達不到53度完好的儲存狀態了。
二看
如今老酒收藏盛行,按照酒花來判斷度數的高低以及真假的方法,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看花量度”。
1.大清花
酒花大如黃豆,整齊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極快,酒精含量在60至75%。
2.小清花
酒花大小如綠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於大清花,酒度約在50至60%。
3.雲花
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疊(可重疊二至三層)存留時間比較久,約2分鐘,酒度在40~50%之間。
4.二花又稱小花,形似雲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存留時間與雲花相似,酒度在15~40%之間。
總結起來就是:
酒花越大,消散越快——酒度越高;
酒花越小越少,消散越慢——酒度越低。
在排除新增劑的情況下,酒的品質越好,酒花細,大小一致且顆粒飽滿,堆花時間長。
4.酒花如何作假
酒花好的,一定是好酒?
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酒花劑和增稠劑,因此酒花並不是判斷酒度和酒質的唯一標準,也不能做到完全精確。
1)起泡劑
很多商家也知道大家會看酒花來辨別酒質的好壞,所以他們會在酒中加入“起泡劑”。讓酒的酒花看起來更多,持續時間更長。特別是那種低價的劣質酒,最喜歡在酒里加起泡劑。
2)增稠劑/塑化劑
酒花的數量和大小與酒的粘稠度有很大的關係,於是有很多商家新增增稠劑來增加白酒的濃度和粘稠度,以此人工做成“優質酒花”。
3)碳酸飲料
蘇打水,雪碧等碳酸飲料含有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由於溶解度降低而從液體裡放出產生氣泡。新增碳酸飲料也能夠增加酒花的數量。
喝白酒就是在細膩地雕刻時光,品味歲月。為了能夠好好喝酒,喝到好酒,我們應該學習更多關於白酒的知識,才不會上當受騙。
所以我們在購買白酒的時候,還要從多方面去考量酒的品質。
相關術語:
酒花是有很多術語的,在業內我們會把酒花分為:面花、邊花、裡花、堆花、坐花、散花。
面花:劇烈搖動酒後,酒液表面形成的泡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酒花。
邊花:緊緊靠在酒杯杯壁的酒花稱為邊花。
裡花:酒液中所形成的細小或者微點狀的小泡沫。
堆花:酒液表面所形成的面花堆積厚度。
坐花:酒液麵花或者裡花的持續時間。
散花:酒花散去或者消失。
酒花大小:
碎末花<小黃米花<黃米花<高粱米花<綠豆花<黃豆花<花生米花
-
3 # 大山的美食紀錄片
一般人認為高度酒花相對較少,低數酒花也相對較少,其實不是這樣的。
這是因為很多人相信透過酒花可以識別一個酒的質量,酒花多而且消散得慢的話就是好酒。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實際上很多釀酒人都說這個說法沒有根據,因為即使是好酒也未必酒花多而且散得慢,相反質量差的酒,有時候也會酒花多而且散得慢。
酒花實際上是由於酒精和水的表面張力不同,受到壓力的情況下,表面會形成一層或多層泡沫。例如你搖晃酒瓶,或者將酒從高處倒入容器裡,便會出現這個情況。
酒精濃度越高,酒花就越大,但是由於表面張力過大,所以導致酒花消失得很快。酒花越細小的話,消失得越慢,
大家給酒花的形狀情況分別給予了不同的稱謂,一共有5種酒花,按照酒花大小來區分。
大清花:酒花如黃豆般大小,大小均勻,消失得很快,酒精濃度在60-70度。
小清花:酒花如綠豆般大小、消失速度比大清花慢一點,酒精濃度在50-60度。
雲花:酒花如米粒般大小、多層重疊,存留時間比較久,約2分鐘,酒精濃度在40-50度。
小花:米粒般大小,只是大小不一,大的話如大米,小的話如小米,存留時間與雲花相近,酒度在15-40度之間。
油花:顧名思義,酒花像油倒出來的泡沫一樣細而密,是由高階脂肪酸形成的油珠,酒精濃度在4-5度。
這裡可以得出結論,酒精濃度在50度左右的話,酒花形狀是比較好的,而且持續時間長,正好我們大多數名酒都是53度。
很多喜歡收藏老酒的朋友,拿到一瓶超過10年以上的老酒,會搖晃酒瓶來看酒花,如果酒花比較多的話,那證明這瓶酒儲存得還是比較多的,度數並沒有下降多少,當然前提是這個酒瓶是透明的玻璃瓶。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越老越好的酒其酒花越多越細密,停留的時間也越長(30秒左右)。但60度以上的白酒酒花稍大點(如綠豆,停留的時間也稍短一點(十幾秒)。40度以下的低度酒酒花非常少,幾乎沒有,停留的時間更短(幾秒鐘)。這個是老酒的酒花現象。
酒花通常只能作為判斷度數參考標準,並沒有科學的說法證明酒花好的酒,質量就好。曾經我在網上看到有宣傳說一個小時酒花不散的神酒,我喝過放了10年的老茅臺都沒有這效果,你這個酒還能保持一個小時酒花不散?
這裡可見越來越多人喜歡用酒花來判斷酒的好壞,這點正好被一些打著壞心思的商家利用了。基本上一個“合格”的劣質酒一定會加的幾種新增劑就是,增稠劑,增色劑,除苦劑。
往酒里加增稠劑就是為了酒花和酒線而應運而生的,加了之後酒花持久得更長,酒線能拉得更高更長。增色劑就是色素,讓酒色更黃,看起來年份更老。除苦不用說了,便宜的劣質酒,基本喝起來就是不苦,口感淡寡。
回覆列表
酒花,就是因水、酒精表面張力不同激起的氣泡。當我們以相同的力度搖晃時,低度酒與高度酒的的酒花是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在大小的不同。即高度酒酒花大,低度酒酒花小。
我這裡結合經驗給大家一個參考。
1、酒精度65 度以上:酒花大如黃豆,消失快。
2、酒精度60度左右:如綠豆大小,消失略慢。
3、酒精度45至50度,花如米粒,相互重疊,留存較久。
4、酒精度40度以下,酒花大小不一,留存較久。
現在的摘酒工基本上都是按上述經驗判斷酒度。成品酒也是如此。
由於問題只是涉及高度和低度,沒有明確具體度數。針對不同具體度數,大致可以按上述經驗判斷。
值得強調的是,如果對比兩瓶酒的酒花判斷酒度,以相同的方式和力度搖晃酒瓶就顯得很重要,這一點大家應該能想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