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廬陵是指哪裡,春秋戰國屬於哪一國,歷史上描述這個地方的詩詞有哪些?
3
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歷史上關於廬陵的詩詞有哪些?

    古代廬陵是指哪裡,春秋戰國屬於哪一國,歷史上描述這個地方的詩詞有哪些?

    一、廬陵即今天的吉安

    古代的廬陵,及今天的吉安市。春秋戰國時,這裡屬於楚國。秦朝一統天下後,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

    隋、唐、宋時,此處曾經叫過吉州也叫過廬陵郡;元明清時,分別叫做吉州路、吉安府。民國三年時,廬陵縣又改稱吉安縣。

    二、人才輩出的廬陵

    自有科舉以來,從唐宋至明清,吉安科舉進士近3000名(天下第一),其中的狀元有16位。

    最有名的廬陵人,可能就是歐陽修了。在《醉翁亭記》結尾處,歐陽修寫到: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在宋朝時,除了歐陽修以外,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廬陵人。南宋詩人楊萬里、辛派詞人劉辰翁、抗金名臣胡銓、宰相詩人周必大等都是宋朝的廬陵名人。

    三、最有名的廬陵景點詩作

    廬陵的太和縣有一個江邊樓閣,因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而天下聞名: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黃庭堅以後,無數詩人墨客吟詠過快閣。

    文天祥被俘押往元大都時,坐船經過此地,作《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抒懷:

    書生曾擁碧油幢,恥與群兒共豎降。漢節幾回登快閣。楚囚今度過澄江。丹心不改君臣義,清淚難忘父母邦。惟恐鄉人知我瘦,下帷絕粒坐蓬窗。"

    南宋著名江湖詩人戴復古有《登快閣黃明府強使和山谷先生留題之韻》:

    未登快閣心先快,紅日半簷秋雨晴。宇宙無邊萬山立,雲煙不動八窗明。飛來一鶴天相近,過盡千帆江自橫。借問金華老僊伯,幾人無忝入詩盟。

    四、文天祥死不愧廬陵

    文天祥在南宋滅亡前後,曾經作《元夕》詩云:

    南海觀元夕,茲遊古未曾。人間大競渡,水上小燒燈。

    世事爭強弱,人情尚廢興。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

    南宋末年,大廈將傾,臨安陷落以後,陸秀夫、文天祥等人,又先後擁立了兩個小皇帝。但是南宋氣數已盡,崖山海戰後,終於灰飛煙滅。

    文天祥被俘後,過南海曾經寫出千古名篇《過零丁洋》。

    在這首《元夕》中,文天祥寫下了亡國哀思中的元宵節感受。作為一個南宋孤臣,文天祥自認為沒有為廬陵人丟臉。最終他被押往元大都遇害。

    結束語

    吉安(廬陵)不但是進士最多的城市,也是新中國開國將領最多的城市,足足有147位(後因籍貫變更實為145位)。

    同時,這裡還是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主席曾經有《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一首,詞雲: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2 # 雲隱

    廬陵,即當今江西吉安市的古稱。千百年來“生於斯、長於斯的儒者先賢,或為官、或遊歷、或寓居的騷人墨客,目染山水勝景,耳濡韻事風流,不禁激情盪漾、感興流連,從而吟詩填詞、詠之歌之,留下了大量或賦景、或紀事、或讚歎、或抒懷的佳作”。

    根據《歷代詩人詠廬陵》一書統計得出,從南朝梁至明清時期產生的歌詠廬陵一地的詩作至少有260首。涉及六個時段的作品和作家數量,六個時段中,由早期的南朝粱時期的一人兩首發展到宋元以後的數10首、作家數10人的狀況,無論是作品數量還是作家數量,以宋、明兩代為最多,充分反映這兩個時期是歷代詠廬陵詩作中的黃金時期。而從作家來源看,總共涉及153家,各段的分佈趨勢與作品數量趨勢一致,均呈正比例關係。同樣地,若以時間截面為例,也以宋、明兩代為最,分別有30家和38家,在時段作家的分佈總量(51、45)中均佔60%以上。入清以後,有關廬陵詩作的創作勢頭仍然得到延續發展,其創作成就遠甚宋前。

    客觀而言,這260首詠廬陵詩作的產生既非限於一時,作者也非限於一地。根據這些詩人歷經廬陵的緣由,大致可從:為官廬陵、旅居廬陵、寓居廬陵、退居廬陵等視角來欣賞這些詩詞。

    一、為官廬陵

    有關廬陵的詩歌創作時機,不少是因為作者曾經遠道而來且有過一段為官廬陵的經歷。如北宋詩人元絳(1008—1083)的《春風堂》則產自為官廬陵永新縣令時。

    詩作雲:“三年到此別無功,種得桃花滿縣紅。此日不能收拾去,一時分付與東風。”元絳,字厚之,浙江杭州人。進士第後初授江寧推官,景祐元年至景祐四年間(1034—1037)知永新縣,後遷江南西路運使等。根據題意本詩寫於景祐四年元絳即將離任永新令時。

    為官廬陵並寫下諸多的詠歎廬陵山水人文之作的宋代大家當屬黃庭堅。他有《次韻知命入青原山口》等詩作不下12首。

    元豐三年(1080)年初,黃庭堅因蘇軾烏臺詩案牽連罷免北京教授,改官知吉州泰和縣,秋赴任啟行,翌年(1081)春到達泰和任上(P93-109)。上任本年,歌詠廬陵的詩篇至少有《上蕭家峽》、《蕭子云宅》、《題吉州承天院清涼軒》、《雙澗寺詩》二首(六月); 元豐五年(1082)作《上大蒙籠》、《寄題安福李令愛竹堂》、《登快閣》(秋)、《和李才甫先輩快閣》(深秋)等; 元豐六年(1083)作有《次韻周法曹遊青原山寺》,《次韻知命入青原山口》。

    上蕭家峽 黃庭堅

    玉笥峰前幾百家,山明松雪水明沙。趁虛人集春蔬好,桑菌竹萌煙蕨芽。

    二、旅經廬陵

    有的是旅途過境廬陵而作。如王勃的《白下驛見唐少府》一詩,則是寫於泰和之作。王勃本為千里之遙的晉人,何由到江南西道的泰和? 原來這是王勃26歲時前往交趾省親,取道泰和下大庾嶺入廣州。據清姚大榮《王子安年譜》記載,王勃南下的路徑是“是由河南道歷淮南、江南兩道,入嶺南道而至廣州”。唐宋時期,贛江水道是出贛入粵的必經之路,而南昌、吉州、泰和等均位於贛江沿岸。“白下驛”,據光緒《吉安府志》載,位於泰和縣東門外,唐名白下驛,宋元名西昌(即泰和)驛。王勃途徑泰和白下驛,再和朋友唐少府宴別時,有感於人在他鄉,空間阻隔,親朋別離和仕途失意而寫下了這首略帶傷感的詩篇。

    《白下驛見唐少府》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宋代文學巨匠蘇軾至少有兩首詩作與過境廬陵有關。一是《八月初七,初入贛,過惶恐灘》,另一首是《永和清都觀道士童顏鶴髮,問其年,生於丙子,蓋與予同,求此詩》。頗可湊巧的是,前一首是蘇軾被貶南下過廬陵萬安之作,後一首是遇赦北歸途徑廬陵永和鎮之作。

    《八月初七,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三、僑居江西、閒居廬陵

    還有一部分詩作是外籍作家僑居江西過廬陵作,或者是本籍士人回鄉或致仕歸老遊山玩水所作。前者以辛棄疾為著,後者以楊萬里為典型。

    辛棄疾有《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詞中言及的“江西造口”位列廬陵萬安縣南六十里路左右。辛棄疾任職江西大概在宋淳熙三年(1176)秋七月,“離臨安,自江西贛州就提刑任”。辛稼軒迫離京城發配贛州任提刑,專為鎮壓湖南茶陵賴文政的茶商軍叛亂,其駐兵贛州,過境萬安自是便利。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楊萬里是廬陵吉水人,一生呆在故鄉的時間達有50年之多,寫下了諸多的有關廬陵的人與物事詩。如《庚子五月五日曉過大皋渡》等。“大皋渡”,在吉州城區南禾水入贛 江 處。此外據蕭東海《楊萬里年譜》記載,淳熙七年(1180)正月末,楊萬里離鄉赴任至泰和途中,有《二月一日曉渡太和江》三首、《題泰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閣詩真跡》,至萬安又有《萬安道中 書事》、《過皂口》等詩。

    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皋渡二首

    其一

    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其二

    危沙崩岸欲侵牆,直下清江百尺強。過了筍輿元未覺,忽然回首冷思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肉太騷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