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知識研究所

    《三國志》記載,孫權初統事,吳夫人非常擔憂,便把張昭和董襲叫過來,詢問江東是否還安全。

    可見,即便是自己的母親,對孫權也並不是那麼放心。

    事實上,不僅僅是吳夫人,就連孫策,可能對自己的弟弟也不太放心。

    裴松之注引《吳歷》,孫策臨死前,曾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這番話說的和白帝城託孤一樣莫名其妙。拋開孫策呆萌、臨死前腦子燒壞了等原因,對於孫權不能服眾這件事,看來孫策心裡還是清楚的。

    對吳夫人的擔憂,董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這是一段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首先強調江東地勢易守,然後又說孫策恩德在民,接著表示臣僚大小用命,幾乎沒怎麼提孫權。

    恐怕在當時江東群臣的心中,這位新上位的孫家少年,還只是一位“幼主”。我揣測一下當時臣僚們的想法,估計也就是各司其職,力保江東不失,至於孫權能做到什麼程度,只能聽天由命。

    江東群臣對孫權沒有信心,而此刻的孫權,也確實有些沒出息。《吳主傳》和《張昭傳》均記載,孫策死後,孫權十分悲傷,不問政事,整日躲在屋子裡哭。

    不知當時東吳的將領和臣下,見到如此軟弱的少主,會是什麼心態。

    而這時,作為顧命大臣的張昭便發揮了他的作用。據《張昭傳》記載,孫策死後,他做了很多事。上表朝廷,下移屬城,命令中軍將領及各地守將各司其職,完全是一副穩定局勢、力挽東吳於稷倒的輔政大臣模樣。

    接著,他找到孫權,勸他說:“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哉?”並親自扶孫權上馬,巡視軍隊。

    而《吳主傳》裡,對這段歷史的描寫則更顯出張昭的強硬。他找到孫權,大聲說:孝廉,你還要哭到什麼時候?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違父,時不得行也!並更換孫權的衣衫,扶他上馬。

    可見,作為朝臣的代表和領袖,張昭一直在盡力輔佐孫權。

    但張昭能量再大,也畢竟只是一位長史,代表的是朝中官員的利益。此時的將領是否忠於孫權,軍隊能否安定,對深險之地猶未盡從的江東來說,至關重要。

    所以,為了保證孫權能夠正常行使權力,張昭還必須找到一位軍方的支持者。

    這種要求並非必須,軍隊也不一定就會因孫權上位而離散。但多一把鎖便多一份保險,總是好的。

    於是,周瑜出現了。

    張昭和孫策的關係,是曾經升堂拜母、比肩之舊的關係;而周瑜與孫策,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周瑜,是張昭能夠信任和倚重的人。儘管兩人在政見上一個趨於保守,一個偏向激進,但彼此之間的信任,總不會變。

    據《周瑜傳》記載,之前周瑜留鎮巴丘,而孫策死後,他領兵返回奔喪,便就此留在了吳地。

    而《張昭傳》記載,孫策死後,張昭還做了許多安撫工作。

    這段時間孫權在幹什麼呢?

    他正躲在屋子裡哭。

    因此我推想,事情可能是這樣的:

    孫策去世的訊息傳到周瑜耳朵裡的時候,隨之而來的,還有張昭的口信。他要周瑜立刻領兵返回,安定局勢。

    而周瑜也不敢耽擱,即刻收拾行裝,率軍啟程。

    張昭率領群僚行使權力,孫權躲在屋子裡哭。

    周瑜兵至,孫權躲在屋子裡哭。

    張昭找到孫權,將他從淚水和傷痛中拽出來,親自扶他上馬,率領周瑜的部隊巡檢三軍。

    張昭身自扶權上馬,代表了朝臣的擁護;周瑜部隊隨行檢閱,代表了中護軍的擁護。

    於是,建安五年的江東諸將和軍士,見到了他們的新主人。英雄少年策馬而立,吳越的新時代即將開啟。

    以上。

  • 2 # 無名之輩ol

    孫策死的時候,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在孫氏的管轄範圍,其餘江東諸地,尤其是偏遠險要之地尚未完全歸附,再加上孫策是遇刺身亡的,周瑜是安全有理由帶兵回來奔喪的。

    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單,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援。

    孫權上位後周瑜有推薦了魯肅這樣的人才,還建議孫權應該多方蒐羅像這樣的人才,已成就大業。周瑜對東吳孫氏也做到了忠貞不二,曹操曾派能言善辯的蔣幹去遊說周瑜,被周瑜十分堅決的拒絕了。

  • 3 # 歷史檔案館

    這事明明挺簡單的,可你們非要用來黑張昭。就事論事,張昭確實值得黑,但拿這事黑他,似乎有點陰謀論過頭了。信奉張昭奪權陰謀論的,請繞行。

    《三國志》記載,孫權初統事,吳夫人非常擔憂,便把張昭和董襲叫過來,詢問江東是否還安全。

    可見,即便是自己的母親,對孫權也並不是那麼放心。

    事實上,不僅僅是吳夫人,就連孫策,可能對自己的弟弟也不太放心。

    裴松之注引《吳歷》,孫策臨死前,曾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這番話說的和白帝城託孤一樣莫名其妙。拋開孫策呆萌、臨死前腦子燒壞了等原因,對於孫權不能服眾這件事,看來孫策心裡還是清楚的。

    對吳夫人的擔憂,董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這是一段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首先強調江東地勢易守,然後又說孫策恩德在民,接著表示臣僚大小用命,幾乎沒怎麼提孫權。

    恐怕在當時江東群臣的心中,這位新上位的孫家少年,還只是一位“幼主”。我揣測一下當時臣僚們的想法,估計也就是各司其職,力保江東不失,至於孫權能做到什麼程度,只能聽天由命。

    江東群臣對孫權沒有信心,而此刻的孫權,也確實有些沒出息。《吳主傳》和《張昭傳》均記載,孫策死後,孫權十分悲傷,不問政事,整日躲在屋子裡哭。

    不知當時東吳的將領和臣下,見到如此軟弱的少主,會是什麼心態。

    而這時,作為顧命大臣的張昭便發揮了他的作用。據《張昭傳》記載,孫策死後,他做了很多事。上表朝廷,下移屬城,命令中軍將領及各地守將各司其職,完全是一副穩定局勢、力挽東吳於稷倒的輔政大臣模樣。

    接著,他找到孫權,勸他說:“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哉?”並親自扶孫權上馬,巡視軍隊。

    而《吳主傳》裡,這段歷史的描寫則更顯出張昭的強硬。他找到孫權,大聲說:孝廉,你還要哭到什麼時候?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違父,時不得行也!並更換孫權的衣衫,扶他上馬。

    可見,作為朝臣的代表和領袖,張昭一直在盡力輔佐孫權。

    但張昭能量再大,也畢竟只是一位長史,代表的是朝中官員的利益。此時的將領是否忠於孫權,軍隊能否安定,對深險之地猶未盡從的江東來說,至關重要。

    所以,為了保證孫權能夠正常行使權力,張昭還必須找到一位軍方的支持者。

    這種要求並非必須,軍隊也不一定就會因孫權上位而離散。但多一把鎖便多一份保險,總是好的。

    於是,周瑜出現了。

    張昭和孫策的關係,是曾經升堂拜母、比肩之舊的關係;而周瑜與孫策,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周瑜,是張昭能夠信任和倚重的人。儘管兩人在政見上一個趨於保守,一個偏向激進,但彼此之間的信任,總不會變。

    據《周瑜傳》記載,之前周瑜留鎮巴丘,而孫策死後,他領兵返回奔喪,便就此留在了吳地。

    而《張昭傳》記載,孫策死後,張昭還做了許多安撫工作。

    這段時間孫權在幹什麼呢?

    他正躲在屋子裡哭。

    因此我推想,事情可能是這樣的:

    孫策去世的訊息傳到周瑜耳朵裡的時候,隨之而來的,還有張昭的口信。他要周瑜立刻領兵返回,安定局勢。

    而周瑜也不敢耽擱,即刻收拾行裝,率軍啟程。

    張昭率領群僚行使權力,孫權躲在屋子裡哭。

    周瑜兵至,孫權躲在屋子裡哭。

    張昭找到孫權,將他從淚水和傷痛中拽出來,親自扶他上馬,率領周瑜的部隊巡檢三軍。

    張昭身自扶權上馬,代表了朝臣的擁護;周瑜部隊隨行檢閱,代表了中護軍的擁護。

    於是,建安五年的江東諸將和軍士,見到了他們的新主人。英雄少年策馬而立,吳越的新時代即將開啟。

    就是這樣。

  • 4 # 歷史小奴才

    周瑜和孫策算是發小,周瑜又是孫策最倚重的大都督,從道義上來說奔喪是必須的!但為何要帶兵呢?這就和當時的政局有很大關係了!

    孫策死了以後,對於繼位之人,在吳國內部是有很大分歧的。絕大多數文人都會支援孫策的兒子就任江東之主,這也是皇位繼承的正統路線!只有極少部分文武大臣支援孫權。但是不管內部有多大的分歧,吳國在處理王位的繼承上都顯示出了以大局為重的理念!孫權臨終時把江東之主交給孫權,沒有人知道,只是孫權和孫母的一面之詞。

    作為江東的實權人物周瑜,自然不會看到江東因王位繼承而產生內訌,給曹操可乘之機。他帶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東吳內部的穩定,不管是誰接替吳主之位,對他來說似乎並不重要。不管孫策的遺命如何,只要周瑜點頭,誰都可以做東吳之主!

    作為智謀超群的周瑜來說,可能更希望成年的孫權繼位,他絕不願看到年幼的孫紹繼位被後宮控制,反而影響朝政的穩定!帶兵只是為了威懾人心,維持朝政穩定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武牧羊蘇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