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紫炎9527

    看這個行業是已有的成熟行業還是新興行業,也就是俗稱的紅海還是藍海。

    成熟行業,有各種行業報告可以參考,市場規模是每份行業報告都會提到的資料,而且有專業資料機構做出的未來預測。

    新興行業,有兩種常見且易用的方法做估算。一是根據預期客單價乘以預期目標使用者群體數量乘以年平均消費頻次,但這個資料拍腦門居多。二是和國外同行業對標,再乘以目標使用者倍數以及消費水平係數,這個看上去要準確一些。

    當然,也可以請資料調研公司來做,只要掏得起錢。問這個問題,應該是兩種現狀居多,第一是要寫paper,用的到這些資料,第二是要寫商業計劃書,要編這個資料。應該都不會樂意花錢吧。

  • 2 # wufujian

    有個叫市場調查評估報告的,這類報告都需要專業人員來撰寫的具體資料,如麥肯錫諮詢公司這類的,如果需要了解一個行業的,有國家藍皮書,行業發展報告,這個是針對不是新興行業的。如果是新興行業,根據國家政策性來考究,關注行業發展報告,特別是國家層面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事求是,具體資料的專業手段的調查出來的資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

  • 3 # 健康家居001

    我覺得從以下幾方面看:

    1:行業集中度高不高:如集中度不高,空間會很大,機會還多。集中度很高,對你的要求高。

    2:行業產品的細分是否面面俱到:如細分己很深,能滿足人們生活的細微需求,空間不大,競爭很激烈;如細分不夠細,證明發展的空間還大。

    3:使用者需求的變化狀況和發展的趨勢在何方:現在消費者的需求是不斷的在變化,許多行業都在進行產品升級、服務升級、模式升級。你的行業是否也能迎合現代需求的:時尚化、個性化、健康化、智慧化等消費的趨勢。

    4:看行業所服務的的使用者群體範圍是否廣泛,是大眾使用者,還是特殊群體使用者。有沒有區域性的限制。

    5:看行業的產品品質:看這個行業目前的產品處於一個什麼狀態,是否成熟,發展的空間夠不夠大。如目前還粗糙能生存下來說明你有機會,要把產品做得更好;如已做得無可挑剔,雖市場大,但機會少。

    6:看行業的營銷模式和服務水準:同產品一樣,如做得好,雖規模大,機會少些,但對新進入的經營者要求高。如一般能生存,說明市場大,機會也大,只要你的營銷模式和服務做得更好,你便有贏利機會。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找專業機構來進行分析,或者藉助網路上釋出的最新行業動態和資料。

  • 4 # SVIP趙銑鉎

    某天,老闆辦公室。老闆:”小吳,你不是學心理學的嗎,測算一下今年我們行業的市場規模。”我:“老闆,心理學是透過科學方法研究個體和群體的心理……”老闆:“那你用格式塔學派的完形法則解釋一下……”我:“老闆,我這就去!”

    以上純屬笑話,娛樂一下。本文就來講講如何測算市場規模。

    市場規模測算有幾種方法,現根據個人從業經驗,以通俗講法聊聊市場規模的幾種實用測算方法,但並不會擺上晦澀難懂的公式和術語,所以請各位看官放心食用。

    無論是老闆董事長、VC,還是產品經理、市場研究人員,都應該關心一個行業的市場規模,因為這關乎者目標市場潛力如何、是否投廠、是否投資、是否開發產品、投資回報比如何?等諸多問題。還有諸多場景應用此處就不多贅述,需要者自然明白。

    市場規模的定義市場規模(Market Size),即市場容量,市場規模主要是研究目標產品或行業的整體規模。簡單點講,可以理解為一定時間內,一個(類)產品或服務在某個範圍內的市場銷售額。市場銷售額有時間維度限制的,一般限制在一年內。注意區別潛在市場規模和市場規模的區別,潛在市場規模並無時間限制,計算結果視計算方法而定,因此不是很實用。打比方說,要測算商品房的潛在市場規模。可知中國有15億人口,每戶約3人,計算可得共有5億戶,平均每戶需要一套商品房,則潛在市場規模為5億套,再考慮小孩的出生和房屋的折損,那潛在市場規模可遠遠不止5億套了,不僅沒個上限,也超乎大家的想象了,顯然不現實也沒有了意義。

    市場規模測算的幾個方法

    接下來我們就講講市場規模測算的幾個方法。按出發點而言,可以粗略劃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大類。

    1、自上而下的方法

    (1)源推演算法

    “源”為追溯之意,用於此處可以理解為,將本行業的市場規模追溯到催生本行業的源行業,這句話有點繞,無妨,請聽我分解。雞生蛋,蛋生雞,想知道有多少雞出生,數數蛋有多少便知會生出多少雞。同樣的道理,中國是房地產驅動型經濟,建築材料、傢俱、家電等產業無不植根於房地產之上,只要知道了房地產的資料,很多行業的市場規模算一算便知。計算方法如下:

    目標行業市場規模MSt =源行業市場規模MSr/源行業產品均價Pr *目標行業產品均價Pt *兩行業產品數配比n

    (2)強相關資料推演算法

    此種方法與上述第一種方法相似,但略有不同。不同的是本行業並無法追溯到任何源行業,或者就算追溯到了源行業也沒有該行業的資料,並沒有什麼用。此時,就可以看看有沒有行業與本行業強相關的行業,所謂強相關,可以理解為兩個行業的產品的銷售有很強的關係,比如每套房子都會置備沙發等傢俱、空調和冰箱等家電,買了球拍必然也要買相應的球;兩個行業之間的產品有一定的相關,其銷售也有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固定比例,此時,我們就可以先測算強相關行業的市場容量,再根據兩個行業產品的平均價格換算成目標行業的市場規模。計算方法如下:

    目標行業市場規模MSt =相關行業市場規模MSr/相關行業產品均價Pr *目標行業產品均價Pt *兩行業產品數配比n

    (3)需求推演算法

    本方法則更是自上而下中的自上而下,根據產品的目標人群的需求出發,來測算目標市場的規模。本方法適用於目標人群或者需求較為明確,目標人群也相較容易獲得的情況。比如,做淘寶商家的增值服務的市場容量,目標人群即為淘寶商家,商家數量便是容易獲取的資料。此時只需再知道目標人群購買的比例和均價即可。計算方法如下:

    目標市場規模MSt =目標需求人群數量Pot *購買率n *目標行業產品均價Pt

    但本方法一般也有侷限,適用於目標需求人群明確,而且能夠大概測算出目標人群的數量。

    2、自下而上的方法

    (1)抽樣分析法

    抽樣法是一個簡單且直接的方法。可在總體中透過抽樣法抽取一定的樣本,再根據樣本的情況推斷總體的情況。抽樣方法主要包括: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整體抽樣、系統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等。比如,在全國抽取了1000戶的樣本,發現共有100戶計劃未來一年購買冰箱,每戶一個,每個冰箱平均預算為2000,全國共有5億戶,則冰箱的市場規模MS = 100/1000 * 1 * 2000 * 500000000 = 1000億。

    計算方法如下:

    目標市場規模MSt =購買數B/樣本數Sam *購買個數n *樣本平均價格P *總體數Sum

    該方法雖然簡單直接,但有諸多事項需要注意:

    合理選擇抽樣方法,做到樣本能夠代表總體的情況;樣本的數量不能太少,否則也無法代表總體,行業經驗一般需要1000個樣本以上,過萬最佳;抽樣法因所需樣本量大,耗財耗力,也需量力而行,一般大型機構才會採用此方法。

    (2)典型反推法

    要運用此方法測算市場規模,則需要測算者本人在本行業內從事相關工作多年,或是具備對行業的發展有敏銳的嗅覺,這是對測算者的行業經驗要求較高的一個方法。

    一個行業的發展是有其特定的演進過程的,一般來講,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行業中的企業的集中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行業的演進會經歷三個階段:

    散點市場;塊狀同質化市場;團狀異質化市場。

    在散點市場,市場集中度低,品牌林立,各個品牌的市場份額較低;在塊狀同質化市場,前幾名的市場集中度迅速上升,呈寡頭壟斷結構;在團狀異質化市場,“黑馬”頻現,領先企業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市場演進的三個階段)

    說到這,你大概能猜到本方法的關鍵所在——單個品牌(尤其是龍頭品牌)的銷售額和市場份額。某個品牌的銷售額透過多個渠道即可獲取,而市場份額則全憑個人經驗,一般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在3%~30%之間,具體數值視行業發展階段而定。所以說此方法要求較高。計算方法如下:

    目標市場規模MSt =單品牌銷售額Va /該品牌市場份額E

    (3)拍腦袋法

    這個方法想必也是各位看官最為常用的方法,這也正常,這可是最為簡單易得的方法,也是快速回復老闆拷問的最佳捷徑。然而,本文並不推崇這種方法,畢竟,人的認知總要受多個因素影響,得到的結果也總是偏差較大。比如,雄心勃勃的老闆只希望聽到巨大的市場規模來印證他已經做出的決定,用“拍腦袋”的想法來證明“拍腦袋”的做法是正確的,可真是天衣無縫。然而,當你無路可選,或是你已成行業大牛,或是情況緊急,在這種情況下,“拍腦袋”也未嘗不可。只不過,為了避免較大的誤差,可以多找幾個行業人,綜合論斷,美其名曰專家高峰論壇,也稱“群體拍腦袋法”。

    市場規模的測算方法當然不止這些,本文只是列舉了數個常用且易用的方法。

    當我寫完了這篇文章,我終於想到了測算我們行業市場規模的方法,跑去老闆辦公室去邀功。

    我:“老闆,我想到怎麼測算我們行業的市場規模了,只需要計算出……”老闆:“小吳,我們行業的市場規模我想好了,有100個億!你趕緊通知工廠擴充產能……”我:“……”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到中年,撐起一個家的往往是妻子”。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