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oHuang188
-
2 # 徐國華
山東名人輩出,人傑地靈,山東素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歷史上出現過一大批至今仍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被稱為"文聖“的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誕生在山東西南部曲阜,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產生著重大影響,被譽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如果說:魯人文質彬彬的話,那麼齊人給人的印象則粗獷剛烈,他們可殺不可辱,面對挑戰,置生死度外,全力施為一決雌雄。
在中國歷史上粗獷剛烈典型事例,大多發生在齊國,或由齊華人唱主角。
被稱為"兵聖“的著名軍事家孫武,他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至今是中外軍界和商界推崇的經典。山東歷史上還出現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子,墨派學說創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莊子,發明和手工藝家魯班,神醫扁鵲,齊國名相,著名經濟學家管子,戰國時期著名天文學家甘德,以《齊民要術》聞名的古代農學家賈思勰,古代科學家汜勝之,以《孫臏兵之著名的古代軍事家孫臏,被華人尊為智慧化身的三國名相諸葛亮,以《文心雕龍》聞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宋代著名豪放派詞人代表辛棄疾和婉約派詞人代表李清照,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被稱書聖的東晉書法家王義之,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宋代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等一批著名歷史人物,都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卓越貢獻而載入史冊。
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特殊生活環境的薰陶,山東人具有勤儉努力,吃苦耐勞,不幹落後,不怕困難的美德,以其勤勞質樸,性格豪爽熱情,誠實守信。形成了被世人稱道的地方風格。
在當今中國的政界,軍界經濟界,科技教育界,都活躍著一批山東的知名人士。新中國一成立以來,山東出現過一批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模範人物,如青年人們榜樣張海迪,領導幹部的楷模焦裕祿,孔繁森等。
-
3 # 蝸牛樂學
齊魯是西周分封的齊國和魯國,大致與現今山東省相當,在西周時期兩國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據記載:齊國的立國者姜太公是位具有豐富統治經驗的政治家,他受封齊國後,因地制宜,“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齊太公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史記世家》)。他制定了適宜發展的國策,其重點是簡禮從俗,尊賢功補償,經濟的重要性崇尚功利,這些政策促進了齊國的發展,也形成了齊國的文化傳統。正如《漢書地理志》所說,“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
而魯國則不然,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因周公輔助周成王治理天下,由其子伯禽去魯國主政,魯國在立國過程中較多地保留了殷周的傳統,成立了專業沉重,再次,農業,茂德文化特色,傾向於厚重保守。但是由於兩國相鄰,文化上存在著相互間的吸收和交流。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
經過數百年的交流和融合,到戰國時期,齊魯合稱,成為一個固定的地域概念。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傳》中說:“世界與戰國時期孔子楊均限制,為了贏得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這裡所說的齊魯,主要是地域概念。戰國後期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文化形態,明顯表現出四種有代表性的文化傾向:陰陽五行學說、齊法學、黃老道學和儒學。
齊魯文化特點
四種文化學說既各有區別,又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有著內在聯絡,形成一種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一般來說在戰國晚期魯文裡奇,有以下的特點。
其一,多元性。齊國、魯國在初建國時,既有西周文化,又注意吸收當地文化,所以從文化的淵源和基礎來看,既有周人的傳統文化,又融合了當地土著文化和部分殷文化,所以齊魯文化的基礎是多元的。在以後的長期發展中,齊魯文化不斷吸收和融合各種文化成分,繼續沿著多元化的方向。戰國時形成的諸子百家中,許多學派與齊魯文化都有淵源關係。
其二,自由開放。西周時期,齊魯是東方大國,遠離成周,有相對的獨立性,文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其發展有較大的自由。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周天子失去權威,思想文化的載體士人知識群體正式形成,這些拉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更廣泛的基礎。尤其是士人階層在這個時期有相對的獨立人格和自由認識自然與社會的權力,形成各自的價值判斷。他們可以把一切客體作為認識物件,自由地研究和解釋,形成不同的學說理論。下學宮建立後更是如齊國孟荀列傳此,正如《史記》所說:“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果淳于髡,沈島,前年底,當時的兒子,片田,鄒家華,信徒錫,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幹世主,豈可勝道哉!”魯國文化以儒學為主,以厚重著稱,但儒學本身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孔子、孟子、荀子諸位儒學大師一方面吸收各種思想學說的有益成分,一方面又到各國遊歷,宣揚和傳播儒家學說,使魯文化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時,機會跨越,文化和其他領域,施肥相互影響,促進了魯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其三,駁雜宏富。先秦時期由於交通不發達,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落後,形成許多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往往在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中發展,因而使一些地區的文化形成保守、內容單一的特點。而齊魯則不同,如,在平原位於原流量的不同文化又長期具有自由開放的特點,因此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駁雜宏富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齊魯區文化內容的多樣性上。儒家、黃老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墨家等都在此地形成,有深厚的基礎,在各自的流傳發展中,又互相融合吸收,更顯示出駁雜宏富、內容充實的特點。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崑崙139100429
齊魯文化特點,有一句“泰山石敢當”大概能簡要概括。最突出的優點是大義、勇敢、耿直、勤勞、樸實、誠信、厚道、節儉、守序等等;缺點是守舊、固執……,不細數了。受歷史影響,它有較多滿清和孔孟相結合的遺俗;受周邊影響,它又北有燕趙之風、南含豫蘇之韻。這便是我的家鄉。
回覆列表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兩者相結合的統稱,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在發展中兩者逐漸的融合了在一起,想知道齊魯文化指的是什麼嗎?齊魯文化的特點又是什麼呢?下面就為你介紹。
齊魯文化簡介
齊魯是西周分封的齊國和魯國,大致與現今山東省相當,在西周時期兩國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據記載:齊國的立國者姜太公是位具有豐富統治經驗的政治家,他受封齊國後,因地制宜,“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齊太公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史記世家》)。他制定了適宜發展的國策,其重點是簡禮從俗,尊賢功補償,經濟的重要性崇尚功利,這些政策促進了齊國的發展,也形成了齊國的文化傳統。正如《漢書地理志》所說,“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
而魯國則不然,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因周公輔助周成王治理天下,由其子伯禽去魯國主政,魯國在立國過程中較多地保留了殷周的傳統,成立了專業沉重,再次,農業,茂德文化特色,傾向於厚重保守。但是由於兩國相鄰,文化上存在著相互間的吸收和交流。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
經過數百年的交流和融合,到戰國時期,齊魯合稱,成為一個固定的地域概念。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傳》中說:“世界與戰國時期孔子楊均限制,為了贏得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這裡所說的齊魯,主要是地域概念。戰國後期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文化形態,明顯表現出四種有代表性的文化傾向:陰陽五行學說、齊法學、黃老道學和儒學。
齊魯文化的特點:一多元性
齊國、魯國在初建國時,既有西周文化,又注意吸收當地文化,所以從文化的淵源和基礎來看,既有周人的傳統文化,又融合了當地土著文化和部分殷文化,所以齊魯文化的基礎是多元的。在以後的長期發展中,齊魯文化不斷吸收和融合各種文化成分,繼續沿著多元化的方向。戰國時形成的諸子百家中,許多學派與齊魯文化都有淵源關係。
齊魯文化特點:自由開放
西周時期,齊魯是東方大國,遠離成周,有相對的獨立性,文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其發展有較大的自由。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周天子失去權威,思想文化的載體士人知識群體正式形成,這些拉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更廣泛的基礎。尤其是士人階層在這個時期有相對的獨立人格和自由認識自然與社會的權力,形成各自的價值判斷。他們可以把一切客體作為認識物件,自由地研究和解釋,形成不同的學說理論。下學宮建立後更是如齊國孟荀列傳此,正如《史記》所說:“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果淳于髡,沈島,前年底,當時的兒子,片田,鄒家華,信徒錫,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幹世主,豈可勝道哉!”魯國文化以儒學為主,以厚重著稱,但儒學本身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孔子、孟子、荀子諸位儒學大師一方面吸收各種思想學說的有益成分,一方面又到各國遊歷,宣揚和傳播儒家學說,使魯文化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時,機會跨越,文化和其他領域,施肥相互影響,促進了魯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齊魯文化特點:駁雜宏富
先秦時期由於交通不發達,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落後,形成許多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往往在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中發展,因而使一些地區的文化形成保守、內容單一的特點。而齊魯則不同,如,在平原位於原流量的不同文化又長期具有自由開放的特點,因此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駁雜宏富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齊魯區文化內容的多樣性上。儒家、黃老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墨家等都在此地形成,有深厚的基礎,在各自的流傳發展中,又互相融合吸收,更顯示出駁雜宏富、內容充實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