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海

    白起坑殺降卒應該是真的。

    作為一個一名軍事將領採取的某些策略,為完成某項利益是可以理解。因為在將軍的心目中,士兵僅僅只是數字而已。特別是比較出名的將領。他們會為了取得勝利或者降低,自己方面的損失,會做出某些驚人舉動。比方說成吉思汗的屠城。能減少遇到的抵抗,又能對敵方心理進行震懾作用。

  • 2 # ilolisa

    估計是雙方所有陣亡的將士,再加上附近做後勤補給的或者徵發的平民。當時,就算是戰國七雄,除了楚國,基本上都是隻有一個省,最多兩個省的面積,這麼大規模的軍隊,應該不可能完全由正規軍組成,所以這40萬根本不是趙國陣亡將士的總和,而是秦趙雙方,還有上黨所有陣亡人民的總和。

  • 3 # 君山話史

    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戰俘,這是確定無疑的。直到唐朝時,在長平一帶,還隨處可見當年的趙軍屍骨,唐明皇巡幸澤、潞兩郡,路過高平時,見頭顱似山,於是命官員擇骷髏廟一座。直到今天,還不斷髮現當年坑殺趙卒的屍骨坑。1995年在高平市永錄村將軍嶺挖掘出一處戰國屍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與史料相互印證,這點是無疑的。

    這裡要探討的一點是,趙卒被坑殺的人數,真的有四十萬嗎?

    在《史記》中,白紙黑字寫著趙軍被坑殺四十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乃挾詐盡坑殺之……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對於這個記載,我們有必要仔細分析一番。

    1、趙軍只有五萬人戰死嗎?

    依《史記》的說法,趙括有四十五萬軍隊,被俘四十萬,其餘五萬人戰死。這裡便引發一個問題,趙括軍隊被圍四十六天,戰死五萬人,這其中還包括餓死及被同伴殺死煮了吃的(《史記。白起列傳》:“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平均下來,趙軍每日死一千多人。如果趙軍只有五萬人戰死或餓死,所佔比例只有十分之一左右,這個傷亡紀錄著實與戰爭的激烈程度不成正比。倘若被圍困的趙軍只戰死五萬人,那秦軍一方傷亡應該更少了,那麼秦軍傷亡多少人呢?

    2、秦軍死了多少人?

    長平之戰,秦國損失多少人呢?白起說過一句:“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假設秦軍兵力略多於趙軍,以五十萬人來計,損失過半則至少是二十五萬。推究白起的原義,這個損失不僅是圍殲趙括時的損失,而是三年長平之戰的整體損失。但是,在廉頗守長平期間,除了秦攻西壁壘之外,並沒有很大規模的交鋒。因此,保守的估計,秦軍二十五萬的損失,至少有一半是在圍殲趙括時產生的,也就是十二萬至十三萬。

    3、白起坑殺趙卒的人數應該被誇大了

    假設上述推理成立,秦趙大決戰,秦軍戰死人數不下12萬人,那麼作為被圍殲的趙軍一方,戰死人數肯定要更多。特別在長平之戰的最後階段,趙軍兵分四路突圍,反覆衝擊四五次,連趙括都戰死了,可以料想這時戰鬥打得多麼白熱化。所以我想趙軍戰死人數,應該不止五萬,最後投降的人數,也應該沒有四十萬這麼多。華人有這麼一種思維方式,對某人的行為十分痛恨時,就會誇大其作惡。白起坑殺戰俘,罪行累累,因此百姓對他恨之入骨,自然儘可能多地把這筆賬算在他頭上。

    4、史書誇大屠殺資料的例子是很多的,以曹操為類比

    像這種誇大其辭的紀錄,在歷史上是非常多的。

    我這裡舉個例子,比如說三國時曹操徵陶謙。《三國志》是這樣寫的:“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曹瞞傳》是這樣寫:“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死者由兵變成平民,萬數人變成數萬人。我們且不說這兩種史料誰是誰非,到後來的《後漢書》中,變成這樣了:“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不僅是平民百姓,把雞犬也加進來了,人數不是萬數或數萬,而是變成數十萬了。

    我舉這個例子什麼意思呢?歷史的真相會隨時代的推移而變樣。司馬遷說白起坑殺四十萬人,實際上未必有這麼多。我的看法是,趙括軍戰死的人數應該不少於十萬人,甚至可能超過二十萬人。

    5、《史記》中坑殺的資料,可能包圍掩埋的趙軍陣亡將士的屍骨

    據現在出土的屍骨坑研究,一號坑中重壘交錯的屍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應系刀砍。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這些均說明他們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所以,坑殺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活埋,而是殺死後再掩埋。秦軍掩埋的趙軍屍骨,除了被殺的戰俘外,應該還包括陣亡之趙軍士卒。如果這樣算,掩埋40萬屍骨就是可能的。後來“坑殺”40萬的說法,或許把被掩埋的趙軍陣亡士卒也算在內了。

    歷史真相撲朔迷離,以上只是個人分析,僅供參考。

  • 4 # 史過長河

    長平之戰是由秦國名將白起領兵,攻打趙國,趙括替換頗迎擊白起,兩軍交戰,趙括中了白起的埋伏,趙軍大敗,趙恬被亂箭射死。白起面對眾多的投降趙軍,感到是一件麻煩事,不好管理,萬一降軍叛亂怎麼辦,於是白起想到了坑殺,史書記載,確有其事,人數到底是多少,有說四十萬,有說二十萬,但四十萬的說法更多,有可能四十萬的說法,是為了更好的形容白起的殘忍程度。

  • 5 # 待盡易世樊花

    長平之戰被秦將白起坑殺的40萬趙國降卒,應該是真的

    早在幾十年中國考古學家就已多次發現長平之戰遺址,在山西河北境內的各大坑窪地帶已多次發現數量龐大的古人屍骨,甚至還有少量的兵器。再結合中國古代的歷史書籍,基本可以證明此事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所以,可以肯定長平之戰中,趙國的確損失了40萬以上的軍隊,然而具體被白起坑殺得數量則有待考證

    在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對峙了長達三年的時間,雙方國力幾乎耗盡。雙方几乎是傾全國之力來打這一仗,此戰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一旦輸掉,在那個如此動亂的戰國時期,幾乎很難再有大的作為。以如此高昂的代價如果只是換得一場遭遇戰的勝利,這得有多不值。如果不能滅國,也要打的對方几十年內翻不了身

    長平之戰後,趙國在面對燕國的攻擊時,只能湊出幾萬娃娃兵來抵抗。而從長平之戰被白起放回來的幾百娃娃兵也是剛回家就參加了另一場戰役,可見趙國的兵源有多緊張!而秦國也在長平之戰後未能再給趙國致命一擊,雖然有范雎從中作梗,但如果秦昭襄王要是有國力再給予白起一點支援也絕不會輕易的放過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由此可見秦國的損失也不小在長平之戰戰後的統計,秦國的損失也高達二十萬。這些部隊除了在前期與趙國交戰中的損失,也有趙國軍隊在進入長平之戰後的反撲所導致。

    而秦趙兩國在前期對戰中都以秦勝利告終,損失必然小於趙國。而後期在趙括率軍進入白起布的口袋陣後也在不斷進行反撲,在谷地隘口這種大兵團無法展開的情況下,雙方若是戰力相當,武器相當,傷亡對比該成1:1

    所以趙國在投降之前雖然給了秦國很大的創傷,但自身的損失應該也不小。所以趙國降卒應該沒有40萬之多,20多萬應該是有的可以假設,長平之戰以趙括身亡,趙軍投降,然後白起坑殺趙國降卒為結尾。如果白起從趙軍投降起就沒有想著留他們,他會不會派人去清點趙軍所剩人數?

    顯然是不會的,所以哪怕趙軍損失很大,還是按照原有的編制來收編。那麼20萬人唄形容40萬人編制人麼沒一點問題的

  • 6 # 葦說歷史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長達5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以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為結局,至今令人心悸不已。司馬遷在《史記》給出的說法是趙國中了白起的反間計,用趙括取代名將廉頗擔任主將,葬送了趙軍,遂令“紙上談兵”的成語留諸後世。

    公元前260年,趙括率領四十萬趙軍向秦國發起進攻。此時,秦軍的統帥已經換成戰神白起。對這次換帥,趙括到了後才知道。他到長平後改變了廉頗的戰法,改守為攻。面對幾十萬趙軍,白起採取了包圍全殲的策略。

    當趙括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誰能料到他已中了白起的妙計,被包圍了整整四十六天。就在危急關頭,趙括組織了四支部隊進行突圍。結果,沒有出去。而秦軍卻箭如雨發。激戰中的趙括身中數十箭,最後陣亡。趙括死後,趙軍放下武器投降。為了以絕後患,除了放回去的,白起將這四十萬人全部坑殺,場面真的是殘忍至極。決定秦趙命運的長平之戰也以秦軍獲勝宣告結束。

    長平之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戰定天下。從此,秦國一家獨大,再也沒有國家可以與秦國抗衡,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實際上長平之戰對秦國的影響也十分大,戰役結束後,秦國國庫空虛,兵馬也不剩多少,那麼長平之戰到底是對是錯?戰役開始後,趙軍換上了趙括作為統帥應戰白起。白起假裝被趙括率領的一支先頭部隊打敗,然後撤退。

    趙括緊咬白起敗軍不放,孤軍直入,將趙軍的兵馬拉成了一條長戰線,一字進入了秦軍早已設計好的營壘。此時,白起派人切斷了趙軍的糧草,將趙軍封鎖於包圍圈裡。秦軍與趙軍兵馬相差無幾,白起以相同的兵力圍戰趙軍,造成了最後兩軍互相對峙的尷尬場景。

    如果此時趙國的鄰國韓、魏二國任意一方支援趙國,局勢都會大有轉變。但是這種擔心卻不必要,因為沒有一家伸出援手。原因也很簡單,如果幫助趙國滅了秦國,那麼趙國又會一家獨大,自己損兵折將不說,到時候趙國獨大時一定會再對鄰國下手,沒有人會為自己建立一個強大的對手。

    那麼,站在客觀的角度再去看看白起的戰略。當時秦國已然是一家獨大,將其他六國不放在眼裡,而這個時候與趙國開戰,並且出動了秦國所有兵馬,進行了長達四十天的圍剿。萬一這個時間有其他任意一國支援趙國,趙括便會打一箇中心開花,反過來包圍秦軍,那時秦國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所以白起這種近乎拿自己國家命運作為賭注的打法,大多數史學家都認為這樣打仗無異於是智障的做法。可是自古成王敗寇,究竟孰是孰非還是讓歷史自己去辨別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花種子應該怎麼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