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笨本藝遊天
-
2 # 低調渲染那份執著
這跟地方文化差異有關,歐美人獨立,一般成年父母就不再管孩子了!一切靠自己。而年輕人有自己想法,或者沒錢結婚,或者沒時間結婚,或者沒羈絆結婚……而中國包括亞洲國家不同,講究的是傳宗接代,如果你不結婚,父母會催著你結婚,各種相親!總得來說還是文化差異,傳統不同!
-
3 # 眼示君
我們以德國為例: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德華人的婚戀、家庭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德國健全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以及優質的生活環境使德華人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由於受現代生活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德華人的婚齡不斷往後推遲,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
德華人對待婚姻很謹慎,一方面是婚姻在他們的社會體系中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不再必需,大家可以光明正大地未婚同居生孩子;另一個方面是他們認為婚姻會限制自己的自由,增加很多義務,一旦離婚就必須負擔起法律上的義務,贍養弱勢一方(主要是女方)。這樣,德華人只有確定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再和對方分開,才會考慮結婚。
許多人不願意去領結婚證的另一原因是德華人的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以至於累及到德國各珠寶公司的婚戒銷售紛紛陷入低谷。不過,這種情況在去年開始有所好轉,據德國《明鏡》週刊報道,儘管德華人的婚姻有超過1/3最終歸於失敗,但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2013年德國的離婚率較此前一年有所下降,而且夫妻雙方維持婚姻的時間較20年前也明顯延長。
總體而言,與低結婚率、高離婚率相伴而生的則是德國出生率持續的下降,在整個歐洲,德華人口出生率屬最低之列。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警告,人口老齡化是德國本世紀最大挑戰。
其實說到底更大程度上不願意結婚的一方是德國的男人們。因為很多婦女結婚後,就基本成為全職太太。德國政府鼓勵婦女在生育後親自帶養自己的孩子至2歲,否則不能拿到2年的父母教育金。這樣很多女性3年後也不容易找到工作,有的甚至直到孩子9歲後,那時就更別說找到工作了。
而這種情況下,法律保護婦女兒童,因此,一旦離婚,男方的三分之一的工資要支付給女方,直到她找到自己的工作,還要看工作的收入是否足夠,另外還要支付孩子的撫養費。而這就成了德國男人們對結婚止步的根源,同時我們也能間接地看出德國出生率較低的關鍵因素即職業女性在面臨生育時缺乏經濟方面的安全感。
另據相關統計,一個孩子平均每月撫養費用大概在550多歐元,到18歲成人的各種必須費用加在一起,最少要花費12萬1千歐元,這對於一個普通德國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支出,一個很沉重的負擔。
是的,政府給每個孩子每個月有184歐元(第二個孩子會多幾十歐元,以下如此類推,各個州有自己的規定,但基本差不多)的補貼,但是和孩子需要的費用來比,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一個家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那麼在沒有其他幫助的情況下將會非常困難。尤其對一個離婚的單親媽媽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在德國,基本上離婚後孩子是跟母親生活。常常看到很多單親母親帶著幾個孩子生活,而很多孩子的父親不是不給孩子撫養費就是用各種方法逃避支付。一個離婚案件,往往立案到開庭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這期間男方可以分割、轉移自己的收入,女方往往不能證實男方的實際收入,而最終事實上得不到孩子的撫養費(這樣的案例也非常多,本文就不例舉了)。
生育率低的原因之二是德華人的工作時間固定及個人事業發展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導致德華人放棄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有了孩子之後,各種花銷很大,讓小家庭難以承受。而如果夫妻雙方都去工作,又會面臨孩子沒人照看的問題,德國幼兒園位置比較緊張,而且孩子三歲以後才能進入公立幼兒園,之前要麼父母一方留在家裡照看孩子,要麼花高價去私立幼兒園。所以很多婦女要麼不要孩子,比如某大企業人事主管,結婚後多年不敢要小孩,因為生孩子就得把工作交給其他人,等她半年後再回來,主管的位置就不會再是她了。
生育率低的原因之三在德國養孩子成本很高,對於很多工薪族來說就意味著養不起。可能你會問在發達國家,怎麼還有養不起一說,你要知道,越是發達國家其國民生活水平就越高,對教育、對生活的要求和標準也相應很高。生個娃,不僅要給TA吃飽還要想著營養均衡無公害的有機的;想給TA最好的教育,玩具、書籍、課外興趣班、好學校都是高成本;加之醫療技術的發達,以前很多不能治的病都能治了,但是醫療費用相應很高,等等。這些七七八八的開銷與政府的補助相比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其實,德華人非常喜歡孩子,但是同時他們也認為,如果自己條件不具備,尤其是在經濟方面無法為孩子創造一個優良的成長環境,那麼就不應該要孩子,否則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輕率行為,所以德華人雖然喜歡但不願意要孩子。
德國的出生率得不到保證加劇了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比如1965年德國有132萬個孩子出生,到了2011年就只有66.3萬,出生率降低了近一半。由此可見,德國社會老齡化的形勢有多麼嚴峻。
為了緩解老齡化問題,德國政府不得不出臺一系列政策,比如將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再比如提供稅務上的優惠鼓勵生育,甚至直接發放兒童撫養金。孩子從出生到18歲成人可以獲得國家提供的補助,如果是上大學一直到大學畢業,目前每個孩子每月為184歐元;而且從第三個孩子開始,孩子越多獲得的補助越高。
除此之外,為了解除年輕父母工作上的後顧之憂,近幾年德國還推出了父母補助金專案,孩子出生後除了正常的產假之外,父母還可以享受一年的育兒假,在這期間由國家按工資的67%發放生活費。
同時,由於現在德華人也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兩性關係,包括同居生孩子,未婚媽媽也不像以前那樣受歧視了。德國還逐漸取消了法律上一些關於孩子身份不平等的條款,例如非婚生孩子和普通孩子在福利以及入學等方面享有同樣的地位和待遇。德國前家庭部長兼任勞動部長馮德蘭女士還以身作則,共生了七八個孩子,為此還經常被德國媒體拿來當笑話講。
這些措施確實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仍然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德華人口老齡化大趨勢。
同性戀與性
從人們對同性戀的廣泛接受也可以看出社會道德觀念發生的深刻變化。因為同性戀而受到懲罰的日子早已不再。在德國不僅合法而且已不再是個社會問題。
在柏林市長競選期間,社會民主黨候選人克勞斯·沃維雷特在競選前“出櫃”:“我是同性戀,我為此感到自豪。”選民沒有因此放棄他,最後他以絕對的優勢競選成功。
德國還有其他的同性戀官員,但新聞界不會對此大肆宣傳。同樣,婚外情或離婚次數也不會被新聞界拿來炸傷。曾任德國總理的勃蘭特是有名的好色之徒,但這沒有影響他的選舉。曾經最愛歡迎的兩個政治家,施羅德與費舍爾,兩人各結婚四次,似乎並沒有人在意這個。在美國媒體大肆炒作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桃色新聞時,德國的媒體也報道了此事,但德國媒體關注的重點是美華人對此事的激烈反應――多大個事兒啊?
德華人似乎比美華人在性、裸體方面更為開放。在夏季,成千上萬的人赤身裸體躺在慕尼黑最大的公園草坪上曬太陽或在海邊裸奔,沒有人會對此感到驚奇。
色情業也遍佈各個城市。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對性的開放程度,雖然不及阿姆斯特丹,但同樣遍地古靈精怪的性商店,各類用品鍾名目繁多、目不暇接。絕大部分的性用品商店,還提供“私人空間”給顧客,而這種成人用品商店在法蘭克福到處林立。
在現代德華人眼中,性權益也是人權之一,神聖不可侵犯。德華人因性生活不合而離婚的人很多,離婚率高達40%以上。同居和獨身是大部分現代德華人的選擇。同居者經濟獨立,彼此以感情維繫。有的同居幾十年,到老才結為夫妻。而結婚的年輕人中,大多數也有多年的同居史。獨身者在事實上也有不固定的同居物件,維持性夥伴關係。
德華人在十四歲左右就開始接受性生理教育了。校園、性用品店裡到處都是免費的避孕物品。曾有調查顯示,在德國18歲的中學生中,90%以上有過性行為。
在德國這個一板一眼的國家,人們對於性快感的追求更加認真務實。成人用品這類讓我們臉紅心跳、欲說還休的私密物件兒在德華人眼裡卻同他們的機械工業類產品沒什麼兩樣兒,為此還有專門的德國柏林國際成人用品博覽會。
-
4 # 歷史地理小藝
我覺得還是思想觀念的問題,中西方接受的關於婚姻和兩性的教育不同。談談我看過的一檔節目吧,其中有一位比利時的小哥帶其他朋友去他家,我印象中有幾點和我們國家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我覺得這幾點也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1.他的父母已經在一起差不多40年了,一共有2個孩子,他還有一個姐姐,但是他的父母依然沒有結婚,他們覺得結婚只是形式,這並不重要。關鍵是他們結婚幾十年依然很相愛,狂撒糖,家庭氛圍也很好。
2.節目中也提到在比利時,兩個人要是沒有結婚,只要有了孩子就有法律的保障。所以結婚不結婚在法律層面沒有太多的不同。
3.他們的兩性觀念和我們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比利時,一般13,14歲的樣子,就有很多小孩子談戀愛,還被父母支援,會經常帶到家裡過夜,這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
4.他們在學校會接受性教育,在他們這個年紀注重教他們如何避孕。如果不是非常確定是這輩子要找的那個人的話一般不會生孩子。
回覆列表
LV.15 2017-10-14
這是中國和西方生育觀的不同。西方人崇尚自我,追求享受,不願受孩子拖累。為了刺激生育,西方國家往往要出錢,讓年輕夫婦生育。而中國雖然物質豐富社會進步,但多子多福的觀念,依舊留在人們的腦海裡。特別是農村,生男孩的願望特別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