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史漫談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時,傳統的中原地區其實已經接近統一,只有朔方的梁師都依靠突厥的支援負隅頑抗。

    一、梁師都的覆滅

    公元628年,趁著突厥內亂,李世民派柴紹、薛萬鈞、劉旻、劉蘭成等出師,在擊破突厥救兵後將朔方團團圍困。其後,梁師都被其堂弟梁洛仁所殺,中原最後一股軍閥被平定。其後,隨著國力逐漸恢復,李世民開始逐漸對外用兵。

    二、繼續開疆拓土的大唐

    以下是貞觀年間的主要大戰:

    公元630年,兩大名將李靖、李世勣北進大漠,一舉端掉東突厥老巢,頡利可汗被俘,脅迫中原數十年的東突厥滅亡;

    公元634-635年,老將李靖再次掛帥,帶領侯君集、李道宗、薛萬鈞、李大亮、契苾何力等名將西進,征服堅挺數百年的鮮卑政權吐谷渾;

    公元639年,西域的高昌王麴文泰擾亂大唐朝貢體系,交河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奉命出征,長途奔襲7000餘里,一戰定乾坤。高昌成為歷史、安西都護府橫空出世;

    公元641年,李世勣、薛萬徹在諾真水之戰擊敗薛延陀主力,俘虜五萬餘人,強盛一時的薛延陀俯首稱臣;

    公元644-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以陣亡近2000人、戰馬損失近八成的代價,佔領十座城池、俘虜七萬餘人、殲敵四萬餘名,嚴重削弱這一勁敵;(因後勤原因撤退)

    公元646年,面對李世勣、李道宗的再次打擊,薛延陀徹底投降,首領被押至長安。

    透過一些列的戰爭,隋末唐初遊牧民族林立的局面從此消失,李世民被各族尊稱為“天可汗”。

    三、李世民持續對外作戰的目的

    唐太宗之所與積極對外征戰,並非窮兵黷武,而是基於多種原因而來的國家戰略:

    首先,以攻為守,全面打壓遊牧民族勢力,極大擴張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間,為大唐的百年安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初期,都是名將雲集,消除通知隱患,很多開國之君會選擇對這些功臣進行清除,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而李世民則採取了不斷對外進攻的這方,這樣既能消除外族的威脅,又能不斷為大唐的能臣武將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促進了政權的穩定。

  • 2 # 使用者3014572124168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人們自然會想到他所開創的貞觀之治。中華民族多災多難,難得有幾個值得後人稱道的繁華盛世。排得上號的,也就漢朝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明太祖之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之治等少數幾個所謂的“治世”,其中尤以貞觀之治為最,可謂盛世之極。

    正是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基礎,才有唐朝長達近三個世紀的繁榮興旺、博大恢宏與顯赫聲威。唐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陶醉神往、驕傲自豪、迴腸蕩氣的偉大盛世,沒有哪個王朝可以與之比肩;而唐太宗李世民,則是中國古代最英明的皇帝,為儒學士人視為理想化的帝王楷模,在歷史上被長期稱頌,還沒有哪位君王能夠超出其右。

    其實,李世民並非唐朝的開國皇帝,而是第二代君主。按照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宗法社會長子世襲制的傳統,他根本就沒有資格從唐高祖李淵手中接過權力的魔杖。竇氏皇后生有四子,李世民排行第二,老三李元霸早夭,他與兄長李建成及小弟李元吉都是反隋建唐的有功之臣與重要人物。隋義寧元年(617年)五月,李淵在太原起兵,僅只一年時間就在長安建唐稱帝。李淵做了皇帝,長子李建成便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作為二子的李世民,除了被父兄視為忠誠可靠、南征北討的“馬前卒”外,對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不敢存有半點非分之想。

    然而,他最終還是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是時代為他提供了攫取權力的機遇與土壤,是卓越的才能與雄厚的實力為他奠定了稱帝的基礎,是人心深處那不可遏制的貪慾與獸性迫使他做出了殺兄滅弟的虎狼之舉,是君主專制那不可避免的痼疾導演了一場似曾相識的奪嫡悲劇……

    隋煬帝的殘酷暴政激起了廣大農民的強烈反抗,農民大起義以摧枯拉朽之勢猛烈地衝擊著隋朝的政權統治,如秋風橫掃落葉般地盪滌著隋朝的汙泥濁水。戰爭,在將隋帝國推向毀滅深淵的同時,也將人們心中的各種慾望攪得喧囂沸騰——大隋失鹿,人人得而逐之。

    李淵當時為隋朝太原郡留守,與隋煬帝為表兄弟關係,算得上一名皇親國戚,也曾為隋煬帝效命,殘酷地鎮壓過甄翟兒的農民起義軍。而一直隨侍在父親身邊的李世民正是在圍剿農民軍的戰鬥中顯露崢嶸,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李淵身陷敵陣、難以脫身的危急時刻,李世民“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頓時軍心大振,步騎配合直搗敵陣。正是在這場決定性的戰鬥中,李世民不僅救出了父親,還以少勝多,一戰而定,消滅了甄翟兒義軍。

    李淵父子雖然鎮壓了太原農民軍,卻無法阻止、也改變不了已成燎原之勢的全國農民大起義。而各地的隋朝政府官員也乘機紛紛起兵,建立割據政權。面對大廈將傾的局勢及隋煬帝的猜疑,李淵父子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出路。

    一次,李世民對父親說道:“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是的,天下大亂,人人自危,唯有鋌而走險,庶幾可以闖出一條生命通道。李淵早就有心舉事,面對兒子的試探與婉勸,卻表現出一副不動聲色、老謀深算的樣子。對此,王夫之在《讀通鑑論·唐高祖》中寫道:

    高祖猶慎之又慎,遲迴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於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之也。

    秦王即李世民,乃李淵入據長安為唐王后所封。太原起兵時,長子李建成與四子李元吉均攜李氏家族寄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最親密的人選中只二子李世民跟在身邊。儘管起兵的決定權在太原留守李淵手中,但李世民也是一名主要決策者,並做了大量的聯絡組織工作,功不可沒。

    李淵於公元617年5月起兵,當年11月便佔領了長安。為掩人耳目,李淵韜光養晦、潛隱鋒芒,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另立代王楊侑為皇帝。自己則“為假黃鉞、持使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上演了一出自魏晉以來權臣篡位、改朝換代的“禪讓”把戲。

    第二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縊殺身亡。李淵再也沒有必要打著“尊隋”的幌子,乾脆一腳踢開楊侑,於5月在太極殿登基,改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仍以長安為都。

    李淵由一個不甚起眼的太原留守起兵反隋,僅只短短的一年時間,就一躍而成為唐朝的開國皇帝。這一翻天覆地的巨大事件在年僅二十二歲的李世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很難說李世民後來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沒有從中受到激勵與啟發。

    唐王朝的歷史大幕經由李淵父子的努力已然拉開,然而,這齣戲劇能否繼續上演走向高潮歸於圓滿,還是一個未知之數。李淵利用隋末農民起義的聲勢壯大自己的力量,乘機佔據長安建立唐朝時,還只控制了關中與河東等地盤。唐朝周圍,存在著好幾支勢力強大的武裝勢力。鹿死誰手,誰也無法逆料。況且,一旦稱王建國,目標就大了,自然會“招風惹眼”,引來一些有形無形、明槍暗箭的攻擊,將自己推入漩渦的中心。已然稱帝的李淵不可能從激流中抽身而退,只有透過戰爭掃平群雄、一統天下,從而達到坐穩皇位的目的。然而,一旦坐上龍椅,就不得不擺出一副儼乎其然的皇帝派頭,如果不是決定性的戰役,自然不便親自出徵;而太子李建成作為名正言順的皇帝繼承人,其安全也受到格外的照顧與保護,行跡一般限於都城之內;於是,領兵打仗、南征北討的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擴大地盤,征服群雄,統一中國,不僅依靠實力,更需要勇氣、雄心、智慧與謀略。李世民借鑑秦、漢奪取天下的戰爭經驗,確立了“關中本位”的戰略方針,首先與佔據隴右的勁敵薛舉、薛仁杲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搏鬥。

    李世民在這場戰爭中的最大收穫,就是兼併了薛舉、薛仁杲的隴右精銳騎兵。騎兵速度快,靈活性強,殺傷力大,是冷兵器時代最為強大的先進兵種,在戰爭中往往起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作用。李世民深知騎兵之重要,也善用騎兵,在太原鎮壓農民起義軍甄翟兒時就初露鋒芒。收編隴右精銳,是李世民軍事力量的一次重大轉折。此後,他將騎兵作為主力刻意培養、訓練,使之成為一支“鹹願效死”、與關東群雄爭奪天下的主要力量。正因為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李世民常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率領騎兵自敵陣背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反擊,在天下群雄中佔據明顯的優勢脫穎而出。

    平定隴右,唐王朝有了一塊安定的後方與大本營——關中平原;接著又北上太原,進軍河東,消滅了乘機“南向以爭天下”的劉武周、宋金剛,徹底掃除內庭之患;然後,李世民效嬴政、劉邦之舉,挾秦漢之威,俯視東下,挺進中原。

    李世民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成功地指揮了四次重大戰役,用了七年時間,出生入死,逐一翦滅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等天下群雄,功勳卓著。唐高祖李淵“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而“特降殊禮”,為他專門建造了一座“宏義宮”以示褒獎。

    李世民以一名叱吒風雲的唐朝開國軍事統帥初登歷史舞臺,他那傑出的軍事才華在統一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與體現,幾乎無往而不勝。據《資治通鑑》所載,他在總結戰略戰術經驗時曾不無自矜地說道:

    吾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然而,軍事並非李世民的最終目的之所在。李世民的真正成功與歷代傳頌,更在於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靠戰爭起家,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資本;戰爭,不過是他磨鍊、鍛鑄自己的一種方式與過程而已;只有透過戰爭,他才有可能登上權力的峰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扁豆乾餃子餡的做法?